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不同目标合理设计调蓄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非点源污染、径流排放量增加、洪涝频繁等雨洪问题突出,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设计理念已远远不能符合"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新型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要求."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中十分重要且广泛应用的一类措施,实践中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和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设计要求,针对控制径流污染、利用雨水、削减径流排放和控制洪涝等不同目标设计调蓄设施.介绍了调蓄的概念、设施的种类及其应用,据此分析说明了不同控制目标的调蓄设施设计原理及标准,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及调蓄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城市内涝、径流污染问题以及响应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雨洪调蓄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延时调节设施作为一种有效防治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手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得到较广泛的工程应用,而国内对延时调节设施的研究和应用还很缺乏。系统介绍了延时调节的概念与原理,分析了延时调节设施在城市内涝防治和径流水质控制中的效果,说明了设施基本构造,并总结了延时调节设施的设计方法,为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排水防涝规划及雨水调蓄系统中合理应用延时调节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内容,结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简单的论述。利用建设雨水塘或者湿地、绿色屋顶等方式,实现雨水径流污水控制以及雨水再利用,能够促进雨水渗透,美化环境,具有调蓄和净化等功能。基于此,加强此课题的研究,提出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基于SWMM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组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基础设施(GI)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阐述了国内多集中研究单项GI的雨洪调蓄能力,对GI组合的雨洪调蓄能力仍待深入研究。采用SWMM水文模型,对场地尺度的三种GI组合雨洪调蓄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表明,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组合对场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削减效果最佳;GI组合的雨洪调蓄效果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在相同绿地条件下,提高GI组合的丰富度,有助于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调蓄功能,促进新型园林绿地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建筑小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实现载体,通过应用雨水调蓄技术对其进行雨洪控制与利用,已受到国内各地市的广泛关注。现以商丘高铁新城某安置小区海绵建设工程中雨水调蓄技术的应用为案例,针对雨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案,提出了建筑小区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型、布局以及衔接设计原则,并量化评估了小区雨水调蓄系统对径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可为小区场地雨洪调蓄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方法与传统雨洪控制利用方法相比,具有可持续、分散化、节省投资、与场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等特点,近几年在国外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得到了迅速发展.系统介绍了LID的内涵、特点以及与传统雨洪控制利用方法的区别,并对LID的技术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实施LID不但能够减少径流流量,提高径流水质,而且通过采用本地化、生态化、低能耗的雨洪控制利用设施,可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现象的频繁发生,城市雨洪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控制现状,建立三级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将城市雨洪控制范围自源头覆盖至最后的收纳水体,集成了调蓄雨洪、消减峰流量、消减径流体积、延长汇流时间、控制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型雨洪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现状,指出目前国内该领域仍存在理念落后、控制或利用模式单一、决策与管理系统落后、依靠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和有局限的径流污染控制以及狭义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难以全面解决城市雨水径流带来的各种突出问题。根据多年的研究、应用经验和系统的分析,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进行分类,并对雨洪控制利用模式优选主要影响因素、特点和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综合系统优选模式,并以北京、宁波为例说明这种模式在典型的南、北方城市的具体应用。最后,结合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指出相关法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对推行这种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的重要作用,对我国保障雨洪控制利用模式实施的政策制定和激励机制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雨水调蓄池是一种常见的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洪调控设施,通常设置在区域的雨水排放系统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要求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对于雨水不再是简单的速排,还需对雨水进行净化、调蓄。以厦门市海沧区某道路改造工程的雨水调蓄设计为例,将传统雨水调蓄设施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相结合,介绍分散式的雨水调蓄设施在道路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内涝、污染等问题频发,雨洪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居住区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选取杭州市内的27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渗透收集、净化输送、雨洪调蓄及相关要素等四个方面调查了杭州市居住区雨洪设施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更新雨洪处理方式、加强雨洪管理系统建设、优化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增加公众认识度等四项优化策略,为城市住区雨洪设施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径流源头控制的重要实施区域——建筑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绿色-灰色耦合雨洪调蓄系统的构建流程,并对具有调蓄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及灰色设施建立调蓄容积估算模型,针对高、低开发强度两类建筑小区分别建立适宜的绿色-灰色耦合雨洪调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开发强度小区,通过合理构建具有调蓄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即能够满足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调蓄要求;而在高开发强度小区,通过增加下垫面的渗透比例能够有效降低小区所需的调蓄水量,从而减少灰色设施的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12.
绿地有一定的雨洪调蓄功能,雨洪状况下,如何在汇水系统尺度利用和保护绿地亟待研究。选取95处位于武汉港西汇水系统的地块,调研地块性质,利用Arc GIS提取不透水比例及平均坡度,并进行SWMM水文模型演算。通过实验性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率(λ=0.13m~3/m~2)、汇水系统(g=36%)和各类用地(g=18%~47%)基于雨水调蓄理念下的最低绿地率,使汇水系统水文状况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讨论了不同重现期下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能,旨在完善绿地雨洪调蓄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利用与保护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际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钊 《城乡建设》2015,(11):84-85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自然排水模式下的滞洪蓄水能力锐减,加剧了水环境情势的异化,仅靠传统雨水管渠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复杂的城市雨水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雨洪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经验表明,城市应建立以雨洪利用、防洪排涝、控制污染为目标,由源头滞蓄减排、传统排水管渠及开放空间调蓄等共同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内对雨洪管理规划的认知与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为推动我国城市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立,以及城市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科学的系统决策,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天然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河湖湿地、丛林草地等开放空间的水文水力与水生态特性及其在城市雨洪管理中调蓄雨洪、净化水质、支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以及在城市规划中保护、设计和利用这些自然空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整合各类人工与自然雨洪设施,规划构建城市—社区—源头三层尺度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框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城市规划应以雨洪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雨洪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叶阳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20,38(8):66-70
雨洪灾害在我国各城市屡见不鲜,通过公园设计整合雨洪管理和休闲游憩功能,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形成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公园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以武汉市紫阳湖公园改造设计为例,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设计方法,分析公园降水汇水、水文岸线条件,进行竖向和排水设计。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合到公园绿地、广场、水体、排水系统、植物设计中,创造美好的园林景观,提升公园水体质量,减轻公园及周边用地雨洪灾害,促进雨水资源利用。最后,通过指标目标预算,确定设计方案达到径流流量与污染物控制等各项要求。通过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武汉紫阳湖公园改造设计研究,旨在将传统雨洪蓄集利用从技术运用延伸至公园设计,为海绵公园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周爽 《重庆建筑》2016,(4):19-20
该文介绍了国内外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的相关经验,对工程技术体系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在实际运行中需注意的问题。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可控制降雨径流,提高径流水质,通过本地化、生态化、低能耗的雨洪控制利用设施,可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雨洪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对于城市现有绿地的雨洪调蓄能力的评估缺乏量化研究。选取168处分别位于上海城市中心、近郊和远郊的不同功能及类型的城市绿地,通过调查群落特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渗透率、分析室内降雨截留试验数据和SWMM水文模型演算,得出影响上海城市绿地现状雨洪调蓄能力的主要因素。结合降雨、径流、土壤、植被等因素的特征与绿地雨水调蓄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出适合上海城市绿地雨洪调蓄能力的评价技术,为筛选适合上海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确定开发规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城市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在水环境中的占比正逐步增大。城市雨水径流在形成过程中,经历大气、下垫面和管道三阶段的污染物冲刷与积累,其中前两个阶段初期冲刷效应明显,理论上源头控制设施可以获得更好的污染物控制效果。以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雨水桶作为源头体积控制的典型设施,以耦合控制模块搭建的末端截流调蓄池作为末端体积控制的典型设施,进行了不同情景的场次与多年模型模拟,并使用MV控制比对场次模拟结果进行处理。模拟结果显示,与雨水桶和调蓄池相比,具有下渗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和透水铺装的污染物控制效果更佳;对于雨水桶、调蓄池等调蓄类设施,其污染物控制效果主要由设施规模与排放规则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存在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遭到破坏,绿地及水面积急剧减少,导致70%以上降雨形成径流,造成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厦门翔安新城中央水系的规划设计项目的剖析,总结基于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要点,介绍景观雨洪控制利用措施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雨洪控制隧道在城市洪涝控制和合流制溢流控制中效果显著,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和讨论,但在其规划设计、方案比选和科学决策等重大问题上仍面临很多困惑。为此,总结和概括了国外城市雨洪控制隧道的建设目的与投资效益,隧道的规划设计方法和不同类型隧道的设计要点,隧道的优越性、局限性和方案比选,以及隧道和雨洪管理的科学决策等问题,并分别针对以上各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城市科学地借鉴国外经验,更加经济高效地解决洪涝及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