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网漏水是整个供水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漏水检测方法、检测技术流程进行了简单介绍。郑州水司的漏水检测实践证明,主动开展供水管网漏水检测是降低管网漏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析国外国内控制供水管网漏水的现状,提出面对严重的管网漏损,用声波探测法对供水管线进行检测是一种有效的漏损控制方法,同时提出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管网漏损控制是供水企业进行产销差管理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针对不同的漏损影响因素,顺德供水有限公司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管网漏损控制,利用听音杆、Pamalog区域监测仪等设备进行主动探漏;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实现漏损细化管理;利用SCADA系统以及远传大表监控系统提高管网漏损监测效率;建立供水管网水力模型以合理调控管网水压。实践表明,结合上述漏损控制技术,顺德供水公司所辖管网漏损控制效果明显,将漏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良 《城镇供水》2018,(2):74-77
国内供水企业的供水管网漏损一直偏高,尤其是小区管网。供水企业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小区管网的漏损,节约水资源,降低企业供水成本。近年来,供水企业建立计量小区(DMA),加装高精度计量设备,通过分析水量和流量判断漏损情况,进而有针对找到漏水点。通过深圳水务集团DMA小区工作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它为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控制供水管网漏损以及准确、客观评定供水管网漏损率是供水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提供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措施及其评定方法。郑州水司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技术指导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常态的管理模式,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通过水量平衡分析技术,深入细化、量化影响漏损率的关键因素,并采取漏失水量管理、计量分区管理、表具计量管理等一系列管控措施,有效降低漏损率,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本文重点介绍了郑州水司在开展漏损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长春市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偏高的问题,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区域,建立了以GPRS为传输方式的实时遥测计量数据链,对该区域供水管网漏损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通过实时计量数据链,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漏损产生的位置,从而比较主动地控制管网的漏损率。  相似文献   

7.
依据DMA技术理论,对二级计量小区采取装表计量方案,通过监控管网夜间流量逐步查找管网漏水点,并总结出漏损控制方法.经过近半年的研究、试验,5个考核小区平均漏损率从42.06%下降至9.20%,有效降低了区域漏损率,提升了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管网漏损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管网漏损的数学模型应用、智能化控制、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应用及进展.着重指出当前漏损控制模型如漏损预测模型、漏损定位模型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智能化削减技术中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地位.强调了城市管网的智能化漏损控制研究是漏损控制数字化、集成化的基础,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完善,为今后城市供水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国家建设部以公告第59号发布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02),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标准共分6章: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分水量计量、漏水修复2条;4.管网管理及改造:分管网管理、管网更新改造2条;5.漏水检测方法:分一般要求、检测方法2条;6.评定:分评定标准、评定标准的修正、统计要求、计算方法4条。其中,第3.1.2、3.1.6、3.1.7、3.2.1、6.1.1、6.1.2、6.2.1、6.2.2、6.2.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发布$广州军区建筑设计院@蔡长赓…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压电传感器与GSM技术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供水管网现有检漏方法的局限性,针对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水协标准,提出了基于压电传感器的管网漏水监测技术与GSM通讯技术相结合,实现城区内供水管网泄漏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新的技术途径,并提出了泄漏早期预警参数的率定和选取方法。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提供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供水管网漏损是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漏损控制的好坏体现了产、供、销全过程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为了体现"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节水应从供水企业开始,有效降低供水环节的水资源损失。本文从DMA的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先介绍了DMA的概念及DMA管理对供水企业控制漏损起到的积极作用,再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基于DMA区域的最小夜间流量法,可用于确定管网真实漏失水平,为管网改造和管线检漏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优先选择漏损控制工作的重点区域;通过控制DMA区域供水压力,降低管网漏失;在DMA区域建设与基础管理中,逐步实现对供水管网的科学有效管理,提高供水管网漏失控制的工作效率;最终提出供水企业需要认识到DMA管理技术在管网管理和控制漏损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真做好管网改造和管网规划设计工作,积极开展DMA区域建设,努力提高供水管网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飞  陶涛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18):35-39
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高效性以及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漏损并不仅是水务公司所关注的经济议题,更是一项涉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问题。主要探讨了漏损的评估和控制管理,以全面的视角审视漏损技术管理水平,旨在依据低成本的手段获取管网信息,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善供水管网的运行状况,提高供水的可靠性。通过对现存漏损评估和控制方法的优劣分析,为未来漏损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多角度比较了国内外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方法和考核指标的不同,重点介绍了国内供水企业管网管理与国际水协漏损控制策略存在的认知上或操作上的差距,并总结出适于国情的技术方法与流程,希望藉此推进国际水协漏损控制策略在国内的应用,更有效地提升供水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哈尔滨市供水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供水系统信息化建设。详细介绍了供水全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开展情况和注意事项,包括新建工程、管网抢修工程、关阀停水、报废工程、在线监测系统和水表移位。通过实现和完善全流程管理,从而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提高供水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日益严重。DMA分区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网进行合理分区,对各个子区域进行监控管理漏损的控制方法,能有效控制管网的漏损。开发基于Metis库的自动分区软件,通过此软件集合最短路径分区法、递归分区法和遗传算法,能够进行供水管网的DMA分区。将自动分区软件应用于MD镇的供水管网工程,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市化和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城镇供水管网漏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漏损控制已经成为供水部门节水增效的重要内容。先进的检漏仪器、科学的管网管理技术、精细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等措施被引入到管网漏损控制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漏损的评价方法仍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对于管网的漏损状况缺乏正确认识。对比了漏损率、单位管长漏损量、管网漏失指数三个常用漏损评价指标,提出了漏损率达标度、管网漏损指数两个改进指标,讨论了用其评价我国目前情况下管网漏损状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城乡建设》2015,(11):20-21
主持人:目前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的现状如何? 郑小明: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管网漏损率?管网漏损率是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其次,管网漏损的现状: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70%以上;另一项针对408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为21.5%.由于管网渗漏和收不到水费等因素,我国某省会城市的供水干线产销差率高达41%.以自来水为例,我国平均漏失率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最高水平是6%至8%.  相似文献   

18.
独立计量区域(District Metered Areas,DMAs)作为管网漏损控制的最小管理单元,逐渐成为了漏损主动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总结国内外关于供水管网DMA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高程差的DMA边界划分方法,该方法引入管网节点的高程差改进相似矩阵,并使用谱聚类算法求解,改进结果在不影...  相似文献   

19.
供水管网漏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产状况、供水方式、管理水平、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各地区的漏损水平参差不齐。水资源的匮乏以及近年来不断紧张的供水形势,使得漏损控制工作作为供水企业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各地方的重视。本文阐述了主动漏损控制在我国开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陕西宝鸡水司“3个三”破解降漏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严重是长期困扰供水企业的突出问题,如何强化管理,降低漏损,直接影响着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近年来,宝鸡水司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认真总结分析、吸收借鉴国内外管网管理、控制漏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通过"三抓三改三加强"使管网实际漏损率逐步降到12.9%以下,多次被宝鸡市评为节水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