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MBR中DO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12,他引:48  
膜生物反应器(MBR)中,在DO为1mg/L左右,MLSS为8000-9000mg/L,温度为24℃,进水pH值为7.2,COD、NH3-N分别为523-700mg/L和17.24-24mg/L的相对稳定条件下,对COD、NH3-N、TN的去除率分别为96%、95%、92%。详细分析了在控制DO的条件下,MBR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单级好氧反应器中控制DO可发生短程硝化一反硝化生物脱氮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物脱氮技术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具有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可实现单级生物脱氮等优点,故近年来受到水处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处理工艺,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工艺原理以及工艺特点,主要总结了国内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在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指出了该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技术处理南方地区微污染水源水,通过控制温度在28~31℃、低DO浓度和较高pH值实现了SND,重点考察了DO浓度和pH值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O浓度为0.3~1.1 mg/L时,对NH_4~+-N和TN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和85.3%;当pH值为8.0±0.1时,系统的脱氮效果最好,对NH_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3.9%和92.3%。在最佳工况条件下,出水氨氮和TN浓度均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常规MBR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可以获得较低SS的出水,但对氮、磷的去除却很难达到愈来愈严格的排放要求,因此强化MBR工艺生物段的脱氮除磷功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MBR脱氮除磷的潜力,介绍了各种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的原理、特点及处理效果,探讨了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的研究方向,认为微生物学机理、强化内源反硝化及膜污染控制等是其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序批式气升环流生物反应器(SBAR)构建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体系,在此基础上,考察碳源类型对短程SND脱氮特性与N_2O释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源类型可引起脱氮中间产物NO-2的积累率差异,从而导致N_2O释放的显著不同。分别以葡萄糖、乙酸钠、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反应器,在短程SND脱氮过程中,NO-2积累率分别为88.35%、93.67%和70.39%;以乙酸钠为碳源时,N_2O释放量及其转化率最高,其N_2O释放量约为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1.5倍,N_2O转化率则比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高出约25%。污泥微观结构的SEM照片和SOUR结果表明,不同碳源所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组成与活性的差异,造成脱氮过程NO-2积累程度的不同,从而导致N_2O释放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总被引:168,自引:16,他引:152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法是将硝化控制在形成亚硝酸阶段,阻止亚硝酸的进一步硝化,然后直接进行反硝化。这一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生物脱氮法存在的问题,其关键是在硝化阶段维持HNO2长久稳定地积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形成HNO2积累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实现短程硝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挖掘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脱氮潜力,在MBR实际应用工程中开展了近1年的试验。在进水COD/TN值=4.0时,将污泥龄(SRT)从28~35 d延长至70~80 d,总氮去除率从61%提高至80%,出水总氮浓度从13 mg/L左右下降至6~8 mg/L,化学除磷费用仅增加了约0.02元/m~3,剩余污泥明显减量。MBR工艺释放了SRT作为工艺参数的调节自由度,拓展了生化系统的运行工况范围,在提高反硝化碳源利用率、强化污水脱氮效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原理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原理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短程硝化 -反硝化技术的实用价值 ,提出了实现短程反硝化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9.
提出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工艺,并将其用于处理生活污水,通过运行条件的控制,将聚磷菌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两级反应器中优势生长,形成先除磷、后脱氮的运行模式,解决目前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出现的脱氮与除磷矛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去除难降解有机物;通过序批式曝气、空曝、间歇抽滤出水相结合的运行方式,有效控制了膜污染,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稳定运行阶段,平均出水COD、TN、TP、NH4+-N分别为24.75、12.33、0.45、2.71mg/L,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要求;与传统MBR相比,SBM-BR可以在更高的膜通量下运行,有效减缓浓差极化现象,保持更低的膜污染速率。  相似文献   

10.
将PVDF帘式中空纤维膜组件与A/A/O工艺结合,构建"A/A/O-MBR"强化生物脱氮的中试系统,用于处理太湖流域城镇污水。针对组合工艺的脱氮效果,以组合工艺MBR池内活性污泥的硝化速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溶解氧(DO)浓度、进水氨氮浓度和温度对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在夏季和冬季的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稳定为96.56%和96.68%;低温(T15℃)条件下,进水氨氮浓度对硝化速率影响不大;温度升高硝化速率加快,温度为30.5℃时组合工艺的硝化速率为11.8℃时的2.6倍;与常规工艺相比,组合工艺的硝化速率是氧化沟工艺的2.3倍。组合工艺两级硝化空间形成的较长水力停留时间和MBR内膜的截留作用补偿了低温对硝化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UASB/SBBR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控制游离氨(FA)浓度使系统实现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对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特性,同时深入分析了亚硝酸型SND的形成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个周期的运行,SBBR系统实现了亚硝酸型SND,且对总氮和氨氮有较高的去除率.当DO为2 mg/L左右时,对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58.95%和95%以上,曝气结束时的SND脱氮率最高可达34.3%.另外,试验发现FA是SBBR系统内亚硝酸型SND形成的主要因素.当FA在13.00~29.84 mg/L范围内变化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从初始的1.7%逐渐上升到93.01%,并能稳定维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张云  田猛 《山西建筑》2010,36(16):152-153
指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通过介绍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原理,分析了不同工艺稳定亚硝态氮积累实现短程硝化的工艺控制措施,对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接种短程硝化菌和亚硝酸反硝化菌于反应器中,构建了A/O-MBR短程生物脱氮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并考察启动期和不同HRT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A/O-MBR短程生物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启动时间短;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时,MBR中的亚硝氮积累比率均能维持在0.95以上;AN具有很好的反硝化性能,出水NO2-和NO3-浓度均低于3mg/L。分析认为MBR中氨氧化菌维持优势地位是该工艺可实现良好的短程生物脱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4,(9)
综述了北京昌平小沙河污水处理厂应用CWSBR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原理和实现反硝化脱氮除磷的主要方法。该工艺是结合反硝化聚磷菌(DPB)的摄磷特点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以其特有的"一碳两用"和"单泥系统",有效解决了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碳源供求矛盾和泥龄控制问题,可同时获得较高的除磷和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一、立项背景 控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氮磷排放量是治理富营养化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行的废水脱氮除磷技术无论从处理效率,还是从工艺的稳定可靠性和技术经济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氮磷污染控制的要求,因而研究开发高效、经济的脱氮除磷新工艺有重要的意义. 在废水生物脱氮除磷中广为应用的单污泥(single sludge)悬浮生长系统,利用同一混合微生物种群完成有机物氧化、硝化、反硝化和生物除磷.多种处理功能的高度关联性增大了运行控制的难度,在实际应用中限制了其处理效能.研究开发利用多种群污泥实现综合处理目标的高效生物处理工艺可能成为解决城市污水和类似的工业废水生物脱氮除磷问题的技术关键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以强化脱氮效果为目标,开展了氧化沟/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该组合工艺在12~15℃的低水温条件下,对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94%以上,出水总氮浓度低于5 mg/L。氧化沟和膜池均发挥了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作用,其中氧化沟是主要的脱氮贡献单元。氧化沟与MBR形成了良好的组合,而800%以上的高回流比可加快水力循环与混合传质,使得组合工艺的整体优势更为突出。高回流比可提高脱氮效果,但将增加回流能耗,相关研究与评估需在实际工程中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生物脱氮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一体式悬浮载体膨胀床(ISCEB)生物脱氮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DO、C/N比及进水有机负荷等因素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过度厌氧对短程硝化的影响,采用SBR反应器,在pH值为7.2~8.0、温度为(23±0.5)℃的条件下,通过控制不同的厌氧段时间考察了厌氧/好氧交替方式下短程硝化的特点,分析了过度厌氧对亚硝酸盐积累率、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比耗氧速率、脱氮除磷特性、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率及污泥沉降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个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6%,亚硝酸盐积累率稳定在70%左右,即过度厌氧对短程硝化无明显影响;硝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同步脱氮现象,而且在小于0.4 mg/L的范围内,平均溶解氧浓度越高则SND率越高;除磷率都达到了95%,过度厌氧不会增加厌氧阶段的释磷量,吸磷主要发生在好氧前0.5 h,DO浓度越高则吸磷速率越快;两个系统的污泥沉降性都得到了改善,过度厌氧对抑制丝状菌膨胀的强化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9.
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对厌氧-好氧(A/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简捷硝化反硝化工艺以及同时硝化反硝化(SND)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氢自养反硝化脱氮原理,构建了生物陶粒反应器和生物电化学反应器模型去除水中硝酸盐,通过对两个反应器脱氮性能的研究,探讨了氢自养反硝化生物脱氮的实现过程,为氢自养反硝化技术去除水中的硝酸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