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材的轧制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成材率和节省能源,钢厂普遍采用连铸和轧制技术直接成材。现代化轧机现多采用传动效率高、承载力大的尼曼蜗轮副作传动装置。尼曼蜗杆是其中一个重要锻件,要求进行渗碳淬火处理。由于从国外进口备件,需要大量外汇,因而开始立足国内生产。我厂已经完成两批大型尼曼蜗杆试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过去对尼曼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各种机械传动中广泛采用的尼曼蜗杆的制造工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最佳加工方案,可避免尼曼蜗杆在加工中齿面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国外近来在重型机床上采用了静压蜗杆副传动近来,国外在重型机床上,特别是在龙门铣床、铣铿床等机床的进给传动中,采用了静压蜗杆蜗母条传动副来进行传动(以下简称静压蜗杆副),甚至在大型普通车床的纵向进给运动中,也采用了静压蜗杆副传动。一般来讲,当传动距离大于5米时,目前有采用静压蜗杆副来传动的趋势。因为现代化机床的进给传动,要求无间隙、磨损小、刚度好,阻尼性能好,传动效率高。而采用静压蜗杆副传动就能满足这些  相似文献   

4.
文中介绍圆弧圆柱蜗杆付设计齿形、几何参数、几何尺寸等的选择,加工工艺的讨论分析,啮合特性的试验以及装机调试实际运转考核。今年三月份在一机部重矿总局主持下召开了鉴定会,会议认为,它可与环面、尼曼蜗杆付并列,加之其制造较易,费用低,所以研制是成功的。这将为解决大型轧机压下装置的蜗杆付,扩大了渠道。  相似文献   

5.
“重型机床关键传动元件的研究”由武汉重型机床研究所负责,此项目包括两个课题。 (1)“液体静压蜗杆蜗母条传动副的研究”,研究静压蜗杆副的理论计算公式及其性能,1978年开始,已于1982年12月通过武汉重型机床厂厂级鉴定;(2)“重型机床关键传动元件的研究”,研究静压蜗杆副的加工技术和研制加工设备,从1981年开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圆环面包络圆柱蜗杆(即ZC1型蜗杆)副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蜗杆之间承载能力以及变形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蜗杆副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在啮合瞬间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首先,根据建立的蜗杆副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蜗杆副的接触应力、等效应力以及总变形。其次,对ZC1型蜗杆副与盘形锥面包络圆柱蜗杆(即ZK1型蜗杆)副的瞬态动力学性能及变形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蜗杆副的应力、应变云图表明,啮合瞬间,蜗轮蜗杆至少同时啮合5对齿,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大应力在蜗杆螺旋线靠近中心附近;同等条件下,蜗杆副的接触应力较ZK1型蜗杆副减小超过23%;ZC1型蜗杆副的最大等效应力为ZK1型蜗杆副的84.5%;ZC1型蜗杆副较ZK1型蜗杆副具有较强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研究结论为ZC1型蜗杆在减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直廓环面蜗杆副空间齿面的复杂性,利用UG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UG/Open完成了直廓环面蜗杆副虚拟加工建模。通过ADAMS软件对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蜗杆转速恒定,蜗轮转速与理论值相比相对误差仅为0. 26%,验证了直廓环面蜗杆副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陈燕  叶强  蒲云 《机床与液压》2024,52(10):65-69
针对某工程机械的实际运行工况和设计参数要求,建立蜗杆传动副优化设计目标函数及工况约束。设计并优化圆柱蜗杆传动副和环面蜗杆传动副,分析2类蜗杆传动副在工作载荷和静态自锁载荷下的齿面接触特性;研制对应2种类型蜗杆副传动样机,搭建传动副样机性能测试试验台,开展传动副的负荷运转试验并对比考察齿面磨损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设计参数、加载方法和加载载荷下,环面蜗杆副相较于圆柱蜗杆副,同时接触齿对较多,齿面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较小,齿面磨损较轻,承载能力更高。  相似文献   

9.
推导了大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齿面方程和主要啮合指标的数学表达式 ,通过实例计算得出这种新型蜗杆副具有类似于平面二包蜗杆副的传动啮合性能 ,并得出由于采用大锥面砂轮作为工具母面磨削蜗杆两侧齿面时不需翻转磨头 ,该新型蜗杆副比平面二包的生产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吴明强  景奉儒 《连铸》2000,(4):20-23
本文阐述鞍钢第三炼钢厂引进的板坯连铸机中间罐车升降系统中的滚珠丝杠副的配套设计转化成国产设备。设备的特点是效率高、能耗低、寿命长、承载大、精度好、启动力矩小、平稳准确、润滑维护方便等,用蜗杆蜗轮自锁。  相似文献   

1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数控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传动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需要.介绍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形成和特点,分析了现有加工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在现有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其数控加工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就其中的刀具轨迹利用截平面法生成原理作出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直线接触蜗杆传动与蜗杆设计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直线接触蜗杆实现精密传动的传动副结构特点和制造工艺特点,介绍了蜗轮蜗杆传动的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论述了直线接触蜗杆传动副的结构组成、正确传动的安装条件、蜗杆几何参数的确定及其设计计算方法、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滚珠丝杆升降机是一种利用蜗杆副带动滚珠丝杠副进行运动的精密升降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依靠蜗杆副的自锁实现锁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过锁定失效的状况,说明蜗轮蜗杆自锁性并不十分可靠.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简单灵活的制动结构,并对制动结构的摩擦力矩进行了计算校核,计算结果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相关零部件的三维设计及整体装配,最后利用Simulation模块完成了摩擦片支架的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精确磨削TI蜗杆的砂轮,用类似直廓环面蜗杆或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磨削方法加工环面蜗杆,使该蜗杆和齿面形状与砂轮曲面相同的蜗轮相配合,形成一种新型蜗杆传动,给出了这种传动蜗杆副齿面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这种传动蜗轮齿面上接触线的形状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其啮合特点。  相似文献   

15.
纳米粒子对钢/钢摩擦副摩擦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合成极压蜗杆油、未加油性剂和极压剂的半成品蜗杆油作为基础试验油 ,将超微金刚石粉、纳米铁粒子和纳米铜粒子分别以两种不同质量比分散到半成品蜗杆油中。在 MM-2 0 0型磨损实验机上 ,考察纳米粒子的抗磨减摩性 ,并与传统的油性剂、极压剂进行比较。同时探索应用于钢 /钢副硬齿面的新型抗磨减摩添加剂。试验结果发现 :平均粒径尺寸为 5 nm的超微金刚石粉具有优于传统油性剂、极压剂的抗磨减摩性能 ,可以大大降低钢 /钢副的摩擦 ,减小磨损。但钢 /钢副中不宜使用含有纳米铁粒子的润滑油。  相似文献   

16.
对ZC1蜗杆传动强度进行了研究,基于啮合理论、赫兹理论和ZC1圆弧圆柱蜗杆的强度解析式,并结合有限元建立了蜗杆副的接触模型,将计算得到的应力结果与解析式计算的应力进行对比。解析式算法结果略大于有限元法结果的11.5%~15.5%,验证了有限元法的正确性,可以作为ZC1蜗杆副啮合的强度计算依据。并且研究了蜗杆啮合过程中的齿间载荷分配情况,得出第一对啮合齿的承受主要的扭矩,约占总负荷的60%~72.3%。接触应力沿蜗轮齿长方向的分布形状为U形。  相似文献   

17.
由天津蜗轮减速机厂、西安减速机厂、清江机械厂和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组成的圆弧齿圆柱蜗杆减速器行业小组,于1983年5月5日至25日,对上述三厂生产的WHX—125—25(A=125mm,Z_1=2,Z_2=50)减速器,按JB2318—79圆弧齿圆柱蜗杆减速器标准有关规定,进行了认真地检测;并在西安重型机械研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大量冷轧设备,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先进铝带冷轧装备引进不断增多,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铝板带厂,在2009年~2017年的7年间中国投产的冷轧机的生产能力达5 610 kt/a。截至2017年底,中国有引进的单机架冷轧机44台,生产能力3 986 kt/a;中国已建成6条ABS生产线,生产能力523 kt/a。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普通车床改造法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数控加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传统的包络法加工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在精度上的缺陷,探讨了其数控加工工艺.根据制定的加工工艺,提出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转角并将其应用到数控系统中的螺纹指令的原理来完成螺旋面加工,对原有的CA6140车床在结构上进行改造,通过对加工部件的选择、编程参数的计算、CNC程序的编制等来实现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数控加工.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平地机回转驱动中圆柱蜗杆传动副的实际啮合效果不理想、接触斑点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建立传动副数学模型,研究其啮合特性;建立精确的三维实体模型,用接触有限元法分析了传动副的接触特性,并通过数值实例与样件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变位系数可以有效避免根切;对蜗轮滚刀进行合理的增径处理、对传动副进行修形、对蜗杆齿根和蜗轮齿根进行适当的倒圆处理,可降低齿面最大应力;传动副接触斑点检测结果与接触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改进后的蜗杆减速器样机传动效率在38%~43%之间,正转时传动效率略高于反转时传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