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3种不同级配的机制砂进行试验,分析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小于0.30mm,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下降;半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较小;随着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增大,坍落度、泌水率下降,抗渗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机制砂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颗粒级配、砂率及石粉含量作为其配置混凝土的关键指标,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石灰石机制砂为细骨料,配制了C50自密实混凝土,分析机制砂级配、砂率及石粉含量对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级配不良,小于1.18mm颗粒过少时,会导致机制砂混凝土易离析、泌水等不良工作性能;在配制混凝土过程中,可通过调节机制砂中大于1.18mm和小于1.18mm颗粒的比例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级配,提高其保水性和黏聚性,保证混凝土强度;机制砂砂率过低会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而砂率过高会显著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砂率在39%~42%范围内时,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石粉可发挥微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但过高的石粉含量会打破混凝土密实状态,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机制砂颗粒特性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机制砂颗粒连续级配程度高时,混凝土工作性较佳。当机制砂中大颗粒组分占比较大时,混凝土易发生泌水离析现象,当细颗粒组分占比较大时,混凝土易出现粘稠现象。混凝土坍落度随机制砂圆度系数降低而降低。在石粉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随机制砂细度模数的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呈先增后降趋势。当机制砂颗粒级配处于二区中值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佳。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机制砂圆形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孙文婷  胡乐园 《砖瓦》2024,(2):101-103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质量对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保证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质量,通过试验分析了砂率、水胶比、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提供指导,同时提出了混凝土生产、浇筑以及养护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混凝土28d抗压强度、2h坍落度和出厂坍落度均随其砂率的增大而减小,砂率为32%时,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拌合难度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减小混凝土水胶比,能够明显增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混凝土最佳水胶比为0.3;与II级粉煤灰所配混凝土相比,使用I级粉煤灰的混凝土具有流动性较好、强度大、坍落度损失小的优点,但添加粉煤灰时,应控制在合适比例范围内,避免出现粉煤灰掺入过多导致混凝土粘度下降,形成离析和泌水等现象,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3)
为了选定最优的玻化微珠级配,在C35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选用6种不同级配的玻化微珠制成6组保温混凝土,分析保温混凝土的坍落度、离析与泌水情况、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玻化微珠级配的减小,玻化微珠的容重越来越大;保温混凝土的坍落度越来越小,经时损失不断增大,流动性比较差,无离析和泌水现象,黏聚性和保水性良好,抗压强度越来越大,导热系数先减少后增加。最终选用的玻化微珠的级配为1.5~3.5mm,容重为85~90g/L。  相似文献   

6.
砂细度模数以及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较大,砂级配不良易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离析泌水。本文采用EX-CEL软件编制程序,以快速确定砂混合比例,使其混合后能符合Ⅱ区中砂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选取了5万黏度HPMC、10万黏度HPMC、黄原胶、瓜尔胶、聚乙烯醇、聚氧化乙烯这6种黏度改性剂,去解决湿法工艺生产机制砂配制混凝土易出现泌水、离析、可泵性差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净浆试验、混凝土试验得知,加入HPMC的混凝土有较好的工作性但强度降低明显。黄原胶可大幅度降低混凝土泌水率、离析率,但会使混凝土黏度过大坍落度受到影响。聚乙烯醇明显增加混凝土黏度,但混凝土的泌水率、离析率并未得到良好的改善。聚氧化乙烯作为黏度改性剂使用时,可增加混凝土的保水性但悬浮性较差。瓜尔胶可全面改善混凝土工作性,同时强度不受影响,相较于其他5种黏度改性剂更适合应用在机制砂混凝土中。  相似文献   

8.
大坍落度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新拌混合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研究了外加剂、砂率、掺合料对轻集料混凝土新拌混合料坍落度经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剂影响最大同的耐久性其次是砂率、掺合料。适当提高砂率,混凝土用水量基本不变,但能防止新拌混合料离析泌水;采用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不但能降低新拌混合料坍落度经时损失,还能改善新拌混合料和易性;通过掺加复合外加剂研制出大坍落度,1h坍落度经时损失小,不离析泌水,硬化后表观密度小,抗压强度高,抗冻性、抗碳化性良好的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全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以一种改性磺基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H-7)作为引气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使用,并与其他几种引气剂试验对比。分析了机制砂的颗粒级配与化学组成,并以Waring-Blender法测试了各型引气剂的起泡性与稳泡性,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质溶液浓度变化求得吸附量表征各型引气剂在机制砂颗粒表面的吸附能力;并测试了掺用各型引气剂所得混凝土(C30)拌和物的含气量、泌水率、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坍落度、扩展度以及各指标的1h经时变化,并测试其成型试件抗压强度与收缩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H-7良好的稳泡性与在机制砂颗粒表面的吸附能力,相对其他引气剂是克服机制砂形貌级配差、石粉含量高、组成成分复杂提升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坍落度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初首  夏勇 《混凝土》2006,(1):65-66,89
研究了在用水量一定时。砂率、水灰比、粉煤灰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并分析了粗集料最大粒径对坍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率有一个最佳值,此值下坍落度最大;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通过适当增减砂率,可保持坍落度基本不变;与基准混凝土(不掺粉煤灰)相比,内掺Ⅱ级粉煤灰的混凝土坍落度增大,内掺Ⅲ级粉煤灰的混凝土坍落度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以1.18 mm筛孔为分界点,将机制砂颗粒组成分成(I粒径≥1.18 mm颗粒)、I(I粒径<1.18 mm颗粒)组分,设计并进行了6种不同级配类型机制砂及其混凝土性能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细度模数仅是表征机制砂的粗细程度的宏观指标,无法反映颗粒级配的真实情况,决定机制砂品质好坏的内在因素是颗粒级配,生产时应得到严格控制,为提高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能,应尽量使颗粒级配曲线具有骨架密实特征;②机制砂I组分主要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II组分主要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及黏聚性,为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使I、II组分的含量比例保持在1∶2左右,并有效控制I组分颗粒组成比例;③为充分发挥I组分的填充密实与次骨架结构作用效应,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宜将1.18 mm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控制在级配中值附近,且4.75、2.36、1.18 mm三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按2∶3∶1进行控制。研究成果为机制砂颗粒级配的控制及混凝土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举砂子粗细(以细度模数表示)和级配对混凝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砂子粗细对混凝土坍落度、砂率有显著的影响,对强度则没有影响;当细度模数固定,级配变化时对混凝土坍落度也有影响,但只是颗粒过分集中分布于某1级或相邻2级、或颗粒成间断分布时影响较大,由于通常不会出现这些特殊级配,所以实用中只需控制细度模数,不需控制级配。  相似文献   

13.
破碎陶粒表面处理与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部分陶粒的形状和吸水性能均难以满足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采用粒形较差和粒径较大的陶粒,通过破碎获得级配较好的粗集料和细集料,采用表面憎水处理减小其吸水性,并将经破碎和表面改性后的陶粒用于配制混凝土.结果表明:陶粒通过破碎后可获得公称粒径为5~16mm连续颗粒级配的破碎陶粒,经表面憎水处理后,破碎陶粒1h吸水率从13.5%降低至3.2%,采用经憎水处理的破碎陶粒配制的混凝土,相对原状陶粒和预湿破碎陶粒,在相同坍落度下的用水量和坍落度损失相当,但泌水率降低、强度提高较多;陶粒破碎后还可获得公称粒径为0~5mm颗粒级配的陶砂,表面憎水处理后,陶砂1h吸水率从22.0%降到20.5%,降低程度不明显,但仍可用于配制次(全)轻轻集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14.
低强度等级的泵送混凝土由于胶凝材料用量较少,混凝土容易产生泌水和离析,粗集料沉降也较严重,影响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和泵送施工性能。针对这一现象,作者对采石场进站的单粒级集料进行三级配或两级配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粗集料级配较差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响,使粗集料的空隙率降至43%以下,有效地减小了混凝土的泌水和离析,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混合砂作为细骨料,尾矿砂以不同比例替代水洗砂(珠江口砂)、机制砂时,对所配制出的C30混凝土的性能进行试验。通过四个混凝土公司的试验与实际生产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尾矿砂混凝土,在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一定的前提下,尾矿砂占混合砂的比例是影响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整尾矿砂在混合砂中的比例,使不同细度模数的尾矿砂和水洗砂、机制砂搭配成合适细度模数的混合砂,通过试配选择合适的砂率,可以使尾矿砂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增大,并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在适当减水剂作用下,可以利用尾矿砂搭配的混合砂配制各种强度的泵送混凝土,即拌合物坍落度可以满足施工要求,没有泌水和离析现象;强度也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混合砂作为细骨料,尾矿砂以不同比例替代水洗砂(珠江口砂)、机制砂时,对所配制出的C30混凝土的性能进行试验。通过四个混凝土公司的试验与实际生产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尾矿砂混凝土,在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一定的前提下,尾矿砂占混合砂的比例是影响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整尾矿砂在混合砂中的比例,使不同细度模数的尾矿砂和水洗砂、机制砂搭配成合适细度模数的混合砂,通过试配选择合适的砂率,可以使尾矿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增大,并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在适当减水剂作用下,可以利用尾矿砂搭配的混合砂配制各种强度的泵送混凝土,即拌合物坍落度可以满足施工要求,没有泌水和离析现象;强度也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2017,(10)
为阐明混凝土泌水沉降性的主次影响因素,建立泌水沉降细观模型。通过单一主变量粉煤灰和砂率对拌合物坍落度、表观密度、压力泌水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由拌合物表观密度测定值,可获得两元系颗粒群密填充的参数值;评价拌合物泌水性,宜采用压力泌水率与极限泌水量两个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机制砂的粒型、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含泥量、絮凝剂残留等几个特征参数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机制砂混凝土普遍存在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坍落度损失大、强度不高、性能波动大等问题。水洗机制砂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残留问题,导致机制砂混凝土存在坍落度经时损失大、减水剂掺量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乔  习康 《山西建筑》2008,34(17):175-176
主要研究了粗、细骨料粒径、级配以及砂率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测定了在基准配合比下,砂的细度模数变化以及碎石颗粒级配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并就骨料粒径、级配的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机制砂的粒型、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含泥量、絮凝剂残留等几个特征参数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机制砂混凝土普遍存在和易性不好、坍落度损失大、强度不高、性能波动大等问题。水洗机制砂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残留,会导致机制砂混凝土存在坍落度经时损失大、减水剂掺量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