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亚麻/有色涤纶丝包缠复合纱的混色特征,以及包缠捻度对混色效果及复合纱性能的影响,以有色涤纶网络丝为外包缠纱,亚麻漂白纱为芯纱,纺制不同颜色和捻度的包缠复合纱;分析了复合纱的外观特征,测试了纱线的拉伸性能、条干、纱疵和毛羽。结果表明:复合纱具有麻彩外观,芯纱粗节处包缠捻度大呈色浅,细节处捻度小呈色深,复合纱沿长度方向有弱段彩效果;改变外包缠纱的包缠捻度,可改变复合纱的混色质地和颜色深度;包缠复合可提高亚麻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改善纱线条干,减少纱疵和毛羽;包缠复合纱受到拉伸作用会发生芯纱和外包缠纱不同时断裂现象,但随着包缠捻度的增大,不同时断裂的发生比率会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络筒机上安装特制的减羽喷嘴,其设计和安装不应改变纱线的设计捻度和成纱强力。分析了减羽喷嘴的减羽机理,说明减羽喷嘴是利用旋转气流对纱线毛羽进行假捻→解捻→包缠,使其包缠到纱线主体上或捻入纱线中而实现减羽。介绍了减羽喷嘴的安装原则和安装位置。对经加装减羽喷嘴络筒机处理后纱线的毛羽指数、毛羽外观、捻度和强力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经减羽后,络筒纱线的毛羽指数下降,毛羽外观得到改善,捻度和强力没有改变,验证了减羽喷嘴的减羽效果。  相似文献   

3.
羊绒/羊毛/涤纶复合纺及成纱拉伸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羊绒、羊毛和涤纶长丝在传统的环锭纺系统上进行三组分复合纺纱。通过改变三组分的喂入位置、喂入张力来获得不同结构和风格的纱线。试纺了不同捻度和混纺比的3种复合结构纱,即股线、包芯和包缠结构纱,分析了其拉伸性能。纺纱实验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复合改善了羊绒纱的强度;纱线拉伸性能与混纺比、捻度、纱线结构之间存在相关;随着捻度的增加,3种结构复合纱的拉伸性能均符合经典临界捻度理论;复合纱的力学性能因结构不同而不同,股线结构纱拉伸性能最好,包芯结构纱次之,包缠结构纱拉伸性能则最差。  相似文献   

4.
研究捻度与原料对强捻纱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字化小样纺纱系统纺制了纯棉及棉与竹浆混纺强捻纱,并测试了纱线的实际捻度、断裂强度、毛羽和条干均匀度等指标,研究了纱线捻度及不同原料的强捻纱性能。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捻度对纱线强度和条干均匀度的影响显著。认为:强捻纱的捻度对纱线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而条干不匀率随着捻度的增加而下降;棉与竹浆纤维强捻混纺纱中棉纤维的含量对条干均匀度的影响显著,含量越高,成纱条干均匀度越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长丝复合纺纱过程中由长丝与短纤维须条复合产生的不同纱线内部结构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设计并建立了6种长丝复合纺纱线结构模型,分析和预测了模型对应的成纱性能,并进行实验验证,对比分析了各复合纺纱形式所得纱线的毛羽、条干、强伸性能。结果表明:相比单独的包芯结构和长丝单侧包缠结构,长丝由两侧对须条进行包缠优化了纱线结构,表现出更佳的复合纱拉伸和成纱条干性能;同时拥有长丝双侧包缠和包芯结构的复合纱,表现出最优的成纱强力和条干;较大的长丝与须条隔距与张力更有利于长丝束缚和控制纤维外露,有效降低成纱毛羽。  相似文献   

6.
包缠张力对包缠纱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我国进口了大量的空心锭子纺纱机(花式纱线纺纱机或者平行纺纱机),国内也已经研制成功,并准备批量生产。但据了解,这些进口的空心锭纺纱机大部分没有正常生产,主要原因是包缠产品开发少,市场销售不畅,要开发丰富的包缠花式纱线产品,必须了解包缠纱线的结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包缠纱线是多元结构,一般包括芯线,饰纱须条和固纱三个部分,由固纱包缠芯线与须条成纱,所以固纱的每米包缠数(即所谓“捻度”)与包缠张力对包缠纱线的结构与性能影响很大。为了方便描述,本文以二元包缠纱为例  相似文献   

7.
棉/高强聚乙烯长丝双包缠纱包缠捻度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棉/高强聚乙丝长丝双包缠纱的纺制实验,介绍了在花式捻线机上的成纱工艺过程,指出了注意事项;叙述了芯丝张力、包缠张力的调节方法及其对纺制过程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上锭回转频率、下锭回转频率、输出罗拉回转频率对成纱包缠捻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的工艺方案.实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上锭回转频率的增大,上包纱的包缠捻度变大,而下包纱的包缠捻度略微增加;随着下锭回转频率的增大,下包纱的包缠捻度增大,而上包纱的包缠捻度基本趋于不变;随着输出罗拉转速的增大,上、下包纱的包缠捻度均减小.  相似文献   

8.
敖利民  苏娟  唐雯 《纺织学报》2022,43(12):54-61
为探讨影响空心锭包覆纺纱包缠捻度及其分布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了外包缠纱退绕及芯纱在包缠张力作用下扭转产生的附加捻度,以及影响附加捻度大小和波动的因素;对采用不同芯纱速度、线密度、张力以及粗细不匀芯纱纺制的包覆纱进行了捻度测试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包缠纱退绕产生的附加捻度的捻向与包缠捻向相同,而芯纱扭转产生的附加捻度的捻向与包缠捻向相反;随纺纱工艺的不同,二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包缠捻度的偏差大小和分布均匀度;包缠捻度具有纱线加捻的类似捻回分布特征,芯纱粗细不匀显著影响短片段捻回分布均匀度,粗节处捻回少,细节处捻回多。  相似文献   

9.
比较和分析了双喷嘴喷气纱和涡流纱的差异。纱线强度主要是包缠纤维比例的函数。试验证明纤维在第二喷嘴成纱。第二喷嘴形成的捻度向后传递到牵伸系统,并抵消了第一喷嘴造成的反向捻度。通过调整入口的几何位置、喷嘴压力和纤维喂入的设计参数,可以对加捻三角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可达到提高输出速度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可略微改善成纱结构及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传统电子封装技术制备的温度传感混合电子纱柔软性差,难以制成可穿戴设备用于人体健康检测。分别采用包缠与编织2种方法对可拉伸温度传感混合电子纱进行包覆,探讨包缠层数和编织角对传感区域直径和纱线伸长率的影响,并测试2种包覆传感纱的传感性能和循环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包缠层数对纱线伸长率的影响较大,随着包缠层数增加,纱线的伸长率减小;编织角对传感区域直径和纱线伸长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编织角减小,两者均减小;包覆及包覆方法均对传感纱的灵敏度无显著影响,但对响应时间有影响;循环拉伸对2种包覆传感纱的传感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高速经编机上编链,分别采用11.6、9.7、7.3 tex的紧密纺棉纱完成送经、垫纱、成圈等加工过程,通过改变上机编织的组织结构,分别从经编机的盘头、分纱筘、导纱针和成圈部位取样,测试纱线捻度和毛羽,对纱线棉结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研究。试验测试表明:当成圈运动方向与纱线捻度一致时,捻度增大,反之,捻度减小,且捻度越大变化越明显。同种棉纱不同组织结构,横移针数越大,张力越大,棉纱受摩擦影响越小,毛羽增加和减少的幅度越小;成圈部位是捻度和毛羽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棉结形成的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研究气流集聚紧密纺纱中附加捻度对亚麻棉混纺紧密纱性能的影响.对纤维须条在集聚区中的运动、纱线捻度的形成进行了分析,通过改变吸风负压和异形吸风管上斜槽长度,对附加捻度与亚麻/棉55/4527.8tex混纺紧密纱强伸性能、毛羽和条干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附加捻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时,成纱强力随着附加捻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附加捻度的增加,成纱毛羽减少;附加捻度对亚麻棉混纺紧密纱的条干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乌拉草/棉/维纶赛络纺包芯纱存在毛羽较多和条干较差等问题,加装导纱器引入外包缠纱,设计一种改善其条干和减少毛羽的新型纺纱方法:改进型赛络菲尔纺。对影响纱线性能较大的纱线捻系数与导纱间距进行了实验,并以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毛羽指数和条干均匀度为性能评价指标,对改进型赛络菲尔纺制备的乌拉草/棉/维纶复合纱的工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捻系数对纱线性能影响顺序依次为400、380、360、340;改进型赛络菲尔纺在单纱间距为10 mm,捻系数为400时,复合纱的综合性能最好,与传统赛络菲尔纺工艺制备的包芯纱对比,毛羽指数下降了73.49%,条干不匀率减小了29.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并捻机将凉感纱、竹炭纱按不同捻度分别与锗纱进行合股,并通过花式捻线机将合股纱线分别与不锈钢丝进行包缠,获得10种复合导电纱线,探讨纱线并捻捻度参数对复合导电纱性能的影响,实现复合导电纱线的结构优化.选用两种最优参数的复合导电纱,以碳纤维为衬纬纱,织造两块满针1+1罗纹组织电发热织物,并对织物进行热性能测试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2次包缠的捻向和捻度配置对双包包覆纱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3根异色111 dtex(48 f)无捻涤纶拉伸变形(DTY)长丝纱为原料,保持第1次包缠捻度不变,分别纺制了SZ交叉包缠和SS同向包缠各6种捻比配置的双包包覆纱,对成纱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拉伸断裂性能和捻度平衡性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同向包缠不能形成类似交叉包缠的分层包缠稳定结构;2类包覆纱的强力利用率均大于1,断裂伸长率相较原纱均提高25%以上;包覆纱的强力随捻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但变化幅度很小;2次包缠的残余扭矩并非简单叠加关系,第2次包缠对第1次包缠的残余扭矩有固结作用;同向包缠包覆纱扭结指数远大于交叉包缠;合理配置2次包缠的捻比,可显著减小交叉包缠包覆纱的扭结指数。  相似文献   

16.
平行纺纺纱又称为包缠纺或包覆纺,在介绍平行纺无捻纱线纺纱原理及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测试并分析了环锭纺有捻纱线与平行纺无捻纱线的毛羽指数,以及2种纱线的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得出:平行纺纱无捻纱线毛羽大量减少,其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优于环锭纺有捻纱针织物,纱线的毛羽对针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我厂新近开发生产了Ra/C55/45 53Tex麻棉混纺环锭纱包织物,批量生产达数十万米,产品质量及风格,深受客户好评。 苎麻类纺织品以凉爽透气、穿着舒适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销路越来越好,而其纤维刚度大、弹性差、纱线毛羽多且长,使织造时缠挂严重,又是机织生产的一大难题。虽然麻棉混纺纱较纯麻纱的性能有所改善,但纱线的弹性和毛羽问题仍需着重解决。对付毛羽的方法,一般是  相似文献   

18.
羊绒蚕丝弹力花式纱线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讨优化羊绒蚕丝弹力花式纱线的设计思路及设计要点.试制开发了羊绒蚕丝高弹高密圈圈花式纱线、羊绒蚕丝低弹圈圈花式纱线、羊绒蚕丝低弹毛巾花式纱线和羊绒蚕丝低弹结子毛巾复合花式纱线.并对它们的强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包缠捻度的大小对超喂型花式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指出,实际生产中,应通过超喂型花式纱线的临界包缠捻度试验,设计出合理的包缠捻度,以提高花式纱线的强伸性能.  相似文献   

19.
纱线毛羽与捻度不匀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纱线毛羽与捻度不匀严重影响织物质量。从纤维的物理性能、成纱号数与捻度、细纱工艺、关键纺纱器材状况及络筒等方面对成纱毛羽的产生因素作了全面分析 ,并提出了减少纱线毛羽的技术措施 ;指出造成纱线捻度不匀的主要因素是粗纱、细纱工艺及关键传动部件运转状况。要有效控制纱线毛羽和捻度不匀的产生 ,应注意纺纱工艺的优化配置、新型关键纺纱器材的应用和加强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20.
探讨转杯纱捻度测试方法。分析了纱线退绕方向、预加张力对捻度测试值的影响。提出去除包缠纤维后,采用直接计数法的测试方法。认为:在转杯纱捻度测试中应注意保持退绕方向一致性,减少人为造成的退捻或加捻。预加张力与捻度测试值呈正相关,选择预加张力时,除了考虑纱的线密度外,可通过与直接计数法的对比试验找出适宜的预加张力设定值,以提高捻度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去除包缠纤维后,采用直接计数法,可以测试出较为准确的转杯纱捻度值。此法可用于捻度争议时的仲裁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