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地下工程的围岩破坏是危害工程及人员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变形是地下工程勘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地下工程研究的基本对象。近年来,地下工程勘察与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采用现场观测、多种现场原位岩土试验、室内岩土试验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不同围岩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构建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数值模型,科学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在深埋长调水引水隧洞方面,系统研究了高精度综合物探勘察方法及岩体岩性特征、岩体结构组合单元划分方法。在超深矿山地下工程方面,通过巷道变形及支护破坏现场观测与评价,总结了矿山巷道现有支护体系形式,给出了基于UDEC、FLAC3D等软件的定量计算评价模型,对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地下工程围岩岩体三维地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2.
围岩大变形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地应力的软岩地下工程中,而随着中国深埋地下工程的增多,围岩大变形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已成为困扰地下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围岩大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考虑预测指标的易获取性和快速预测大变形的要求,选取岩石强度、地应力、地下水、围岩完整性和围岩级别5个指标,采用熵-AHP综合线性求权重,基于专家评分法构建大变形烈度预测打分细则,并统计各大变形烈度等级与打分总值的关系,以此构建围岩大变形烈度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西部某公路隧道,统计结果证明了预测模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地区地下工程常用的复合衬砌在应对围岩大变形尤其是围岩后期大变形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塑性材料充填的复合衬砌来应对围岩后期大变形的观点.以特征曲线法即收敛-约束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某工程实例的计算分析,说明采用塑性材料充填的复合衬砌能适应围岩的变形并吸收传递到二次衬砌上的围岩应变能,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工程将要开挖大量的地下工程,可是确定围岩的稳定性状态至今仍是地下工程研究的关键难题之一,即使进行了现场监测,也难以判定围岩的稳定状态.以自承载能力是决定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依据,在深入分析现场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反映围岩变形特点的平面应变试验,综合建立了围岩扩容率与其自承载能力的关系模型,以期在现场监测结果与围岩稳定状态之间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利》2017,(Z1):47-50
乌东德水电站安全监测主要包括枢纽工程变形监测网、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大坝工程四大部分。通过简要介绍各工程部位监测范围及仪器布置,分别对乌东德水电站边坡工程与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左右岸主厂房施工期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区域存在较明显变形。根据安全监测成果,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针对性施工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保证了施工期安全。  相似文献   

6.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失稳判据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历史,总结了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和围岩失稳的评判准则,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7.
白山抽水蓄能电站为大跨度、高边墙地下工程,通过在围岩及混凝土内布置多点位移计、锚杆应力计、测缝计、渗压计等观测仪器,以监测围岩或混凝土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对不稳定部位可及时采取进一步支护措施,从而确保工程在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地下厂房洞室群的开挖,势必引起洞室群围岩位移场和应力场的调整,过大的变形和应力集中都会造成围岩的破坏,对洞室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围岩稳定分析一直都是地下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基于彭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开挖,首先分析了开挖后围岩位移与变形规律,并与监测资料比较,计算结果与监测情况十分吻合;分析了不同开挖步下厂房周边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围岩塑性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了开挖支护前后塑性区方量的变化,评价支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围岩稳定是地下工程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在高地应力地区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了顺利地进行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工作,我们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搜集了二滩、鲁布革、白山等高地应力地区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计算,模型试验及现场观测资料.并对照东风,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及金川巷道变形资料,希望从中找出高地应力地区地下厂房围岩变形的大致规律.并就高地应力地区地下厂房围岩分析及厂房设计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喷锚支护在国内外地下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软弱围岩的及时支护,能有效的限制围岩的有害变形,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把围岩从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转化为承受荷载的结构。因此只要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达到较好的支护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