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几年闪电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的雷电监测手段,被广泛应用,闪电定位系统可以昼夜不间断连续进行雷电监测,对空中雷电的生成、演变进行实时的跟踪定位,为判断对流云团位置,准确、及时指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避雷防护等应用提供指导依据.由于从设备启用和资料分析处理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范围还未建立大规模数据格式统一的雷电监测系统,使资料的共享和应用受到很大制约.  相似文献   

2.
采用统计方法对彭泽水产养殖基地2005~2010年的雷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彭泽水产养殖基地雷电活动比较频繁,年平均雷暴日为42.17d,5~9月平均落雷次数高于6000次,其中8月份最多,为11039次,主要集中在13:00~20:00,占总数的66.6%;年平均落雷密度Ng=4.217次/km2,雷电流幅值平均为12.3kA,雷电流幅值>98.9kA的地闪概率为1%,雷电流幅值>94.2kA的地闪概率为2%。根据雷电活动特征,给出养殖区雷电风险评估和雷电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雷电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雷电区域并给出雷电定位信息。文章介绍了雷电监测系统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对系统雷电定位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雷电监测系统的探测性能动态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闪电探测资料研究闪电放电特性及其活动特征,对于雷电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闪电探测不受下垫面条件限制,可观测覆盖区域内的总闪电,但无法区分云闪与地闪,地基闪电探测以定位地闪为主,且二者探测原理不同。本文分析了卫星与地基闪电探测在观测目标、定位精度和探测率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卫星闪电成像仪TRMM LIS与我国国家雷电监测网资料,提出一种结合星地同步闪电观测数据的闪电活动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两种资料中时空特性较为相近的探测单元进行匹配处理,通过聚类算法得到闪电信息;利用该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2008~2014年的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获得观测区域的闪电信息,且从气候与地形因素等方面可对分析结果给予解释;下一步结合静止卫星闪电探测资料,可从数据匹配误差上获得改进,同时可将多源闪电观测资料结合的方法扩展到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04—2008年新余雷电过程的气候概况、天气影响系统和雷达回波产品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新余雷电具有明显月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7—8月;雷电的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3:00—20:00,17:00出现次数最多,而夜间到上午则很少出现。(2)有利于新余发生雷电的天气影响系统有:地面冷锋和西南倒槽、高空低槽和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3)南昌站单站有利于产生雷电天气的物理量参数有10个,满足其中5个以上就有可能出现雷电天气。(4)雷电天气的雷达回波产品主要有:回波顶高度ET,基本反射率CR,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5)雷电天气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有3种:一般雷电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较强雷电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强雷电发布雷电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ADTD和VLF/LF闪电定位资料的准确性,文章基于广西省2016~2018年ADTD和VLF/LF的地闪数据和高程数据,研究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月变化、日变化以及正负地闪频次比的月变化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而两套系统在地闪频次、地闪闪电日数、负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套系统的地闪密度差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VLF/LF系统单位面积上0~50kA地闪频次占地闪总频次比值与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但ADTD系统监测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雷电灾害是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针对某一地区进行的雷击灾害风险区划对雷电防护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吉林省1977~2012年雷暴日数及2002~2012年雷击灾害统计数据,结合吉林省人口密度、城市发展等社会经济特征,选取雷暴日数、雷击灾害频数、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建立风险评估方程、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长春市、四平市、通化市、辽源市为雷击灾害强风险区;松原市、吉林市、白山市、白城市为雷击灾害高风险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大气电场的特征及雷电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城市中的雷电灾害已严重影响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的应用,并造成建筑物破坏、人畜伤亡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因此人们防雷意识不断提高,对雷电预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以大气电场资料为基础,利用地面电场仪的组网观测,监测雷雨云中强雷电活动中心在地面产生的电场强度、极性以及闪电数等,并结合闪电定位系统及天气雷达等设备的监测,探究雷电现象与各类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期待能为雷电的监测和预报提供更好的方法,最大程度减少雷电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雷暴过程中的大气电场特征与地闪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大气电场仪资料分析了滇中2007-04-30的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由午后强对流活动引发的雷暴过程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负地闪所占比例较高,正负地闪为中等偏弱电流,在时间上正地闪落后于负地闪;大气电场不仅能很好的反映带电云的产生、聚集、消亡过程,也能较好的反映出地闪发生频数、性质;结合地闪发生频数,可将大气电场的演变可分为6个阶段,各个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电场特征,其中地闪初期阶段电场的变化对雷电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980--2008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初、终雷目的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年雷暴日数的分布与测站地理位置及纬度有关,近年来年平均雷暴日数以加格达奇为最多,呼玛为最少;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多少与雷暴期的长短无关。大兴安岭地区的雷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即雷暴多生在夏季,春秋季次之,冬季没有雷暴产生,7月份为雷暴出现的高峰月。雷暴的初、终日出现日期与候平均气温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使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像等资料,针对雷电数据进行技术分析。雷电探测定位系统在输配电线路、灾害性天气、森林防火等方面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采用雷电数据实时进行质量控制,将数据处理成雷电分时图、三维立体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雷电数据合成图等图像产品,为雷电预测预报提供了方便,并制定了雷电数据产品的文件命名规定和格式,以及雷电数据产品的叠加显示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单个或是常规气象观测场自动气象站的数据线缆不可避免地处在可能的雷电电磁感应场中,磁场的屏蔽很难,数据线的走向与磁感应场的关系密切,文中理论估算了雷电磁感应场对不同走向数据线的影响,指出了基本的对策;同时对抑制雷电波的防雷通道设计提出建设性的看法;结合实践,给出了数据线进入工作室的基本布局。  相似文献   

13.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当雷电产生雷击时对人与自然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恶劣环境中,为了防汛报汛的需要,必须进行水文测报工作.为防止雷击对水文测报仪器设备的毁坏,采用规范的防雷避雷措施必不可少.长江委水文局于2005年7月1日成功实现了118个中央报汛站的自动报汛,为减少雷电对水文自动测报工作的影响,建立较为完善的防雷避雷系统,减少了雷击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雷电天气的实时监测与雷达回波的识别问题。文章利用2015-2018年雷电监测数据和雷达拼图数据,对江西宜丰和上高县的雷电天气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近年来,宜丰和上高县雷电活动次数逐渐增多,强度逐渐增强;飑线回波带是造成宜丰和上高县雷电的重要回波系统,尤其是回波带出现弧形弯曲,形成弓状回波带时,雷电天气更加明显;超级单体回波是造成宜丰和上高县区域雷电的重要回波系统;雷电监测可以通过“宜丰雷电监测产品自动显示与预警系统”发布。  相似文献   

15.
自动气象站防雷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澳县气象局自动气象站雷击情况为例,对现有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自动气象站的组织构成、雷电过电压强度以及入侵途径。找出自动气象站防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为今后自动气象系统的防雷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地面遥测系统正逐步替代传统的人工气象观测,雷电电磁脉冲对地面遥测系统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详细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直击雷、感应雷防护措施、共用接地等防雷技术措施及自动气象站的雷电防护实例,对如何有效防范雷电灾害,做好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遥测自动气象站连续而稳定地运行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由于雷电感应而造成遥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中断,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在建设初期,做好防雷接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了建站过程中的必要程序与步骤,给出了具体的建站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时说明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