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文彬 《城市建筑》2013,(12):20-20
城市规划中,公共建筑与公共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已成为城市的价值所在,而城市的公共建筑则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本文通过描述城市规划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城市设计的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张亚萍  沈磊 《现代装饰》2015,(3):149-150
近几年,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告诉发展中逐渐成熟。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建设组成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城市文明程度与实力的标志。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内质的分析,了解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内涵、精神的关系,希望通过对特定的对象—苏州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深入地分析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对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思考方式。随着苏州的开发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实践开始逐渐关注艺术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艺术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关系。适时,因地,多维度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文化,恰是公共艺术的重要职责和文化属性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文化时差效应的角度,认为深圳华侨城代表了山地城市空间环境与恰当的公共文化、艺术机制的结合,使新的社会公共交往关系成为华侨城重要的价值内涵,也是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华侨城现象"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借鉴场景与剧作学的理论,对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进行研究,从场景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透过公共建筑空间本身物质要素的实体形式的表象,来关注公共空间的真正内涵——公共生活情感体验,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改变以往研究公共空间的研究策略,空间不再是单纯物质意义上的实体,而是融合公共生活情感体验和公共生活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而中国的城市在经过大拆大建之后,导致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相对匮乏、大量的公共建筑缺失公民性、人与建筑及城市的关系冷漠这一系列问题让建筑师和社会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建筑的发展道路。该文以深圳城市生活为背景,结合笔者亲身体验的三个公共建筑,叙述了建筑师如今对城市公共生活所倾注的人文关怀,剖析了设计中对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的处理手段,从而为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方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将建筑设计中"流动空间"的理念引申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4号地区规划设计为例详细解析。结合场地现状要素分析,通过对公共空间结构的梳理、功能布局、高价值节点与空间要素的识别以及公共建筑与开放空间的立体衔接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探索,力求创造一个连续通畅、活力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不足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这种多功能性和复杂性的复合建筑形式,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其公共空间正是与城市对话重要节点。文章以"共生城市"视角对日本大阪站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追求人与城市、自然、文化的"共生",并在此观点下提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审美经济时代的社会背景为国内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历史机遇,当代公共艺术的介入呈现出怎样的空间艺术形态和效应。文章以4个不同城市公共空间为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下国内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现状展开以点带面的记叙与梳理,对其呈现的状态、成因、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对视觉现象及观念形态的审视去揭示其内在的问题及原由,并尝试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推动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自由与平等的场所,而"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文化修复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更新改造中核心的灵魂,基于此,本文以桂林市东巷为例,基于"城市双修"和"文化修复"理念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承载着城市公共活动与文化交流的公共建筑在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建筑学建构方法的指引下,已难以解决城市现代化与城市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进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与传统文脉的进一步缺失。该文以清远艺术中心方案为例,从建筑与景观一体化、室内外空间一体化及传统意向景观化三个方面探讨基于景观视野的公共建筑设计策略,以期为公共建筑的设计提供新的角度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大型公共建筑的城市化属性入手,以深圳市“南油购物公园”城市设计方案为分析实例,从总体规划、交通系统、景观控制及弹性与均衡等多方面诠释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公共化融合设计的各项内容及目标,从而为我国今后的大型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方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槇文彦的"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应对深圳蛇口工业区转型腾飞的期许,集商业与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定位,与建筑师一贯的"动态平衡"、"集体形式"的形式主张不谋而合。槇文彦将该项目视为微型城市的景观营造,而非单体建筑的空间塑形,他将文化建筑的公共属性延伸到城市,为到访者提供了一种打通构筑物内外的空间体验,试图通过构建自洽的场地文脉,集约建筑群落多元的生活内涵。作为建筑核心部分的美术馆不再仅仅是艺术的容器,它的展览功能也向外拓展为城市语境中的"动观"。  相似文献   

13.
“山水城市”概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叙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以书信的形式畅谈"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而介绍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的不同见地,并探究了"山水城市"概念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的关系,最后指出"山水城市"概念的真谛在于它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有着诗情画意、园林美和建筑意。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受蒙古族游牧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共同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形式。文章基于类型学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方法,对极具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类建筑进行解析,以期获得本地公共文化类建筑的原型,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更新提供基础依据,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地域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出发,强调公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性",其艺术载体是开放、民主,服务于大众而且承担某种社会职能。引言当前,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已成为存在于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存在的文化标志,而且它延伸了城市精神的内涵,它泛指在公共空间里面对公众且公众能直接参与的艺术形式、艺术造型。如城市绿地、广场、绿景观壁画、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它是城市的精神象征,它是一个城市内在的外化,它展示了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和大众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地域建筑设计的真正要义。将"建筑"以"城市"来理解和设计,即将其置入真实的环境中。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是基于对城市环境和城市主体的真实理解。设计师提出以"文化圩场"代替"文化殿堂"的设计理念,意在使公共建筑的内容平民生活化,更贴近百色市民的日常需求与愿望。场地中现代歌圩的设计,关照市民旧有的日常活动,并为之提供场所空间,增进了市民对新城的场所认同。地域性不仅是对文化的关照,更指向对"人"的关照,以创造富有烟火气的城市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7.
王静  黄骏  林燕 《华中建筑》2012,(10):88-91
文化中心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公共建筑类型,已经出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里。文化中心不仅满足了城市公共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还极大提升城市的文化生活品质,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在四川省遂宁文化中心的方案设计中,设计在满足整体功能、交通与流线要求的基础上,从城市当地的山水格局与观音文化传统出发,在整体规划与单体设计两个层面中,运用暗喻、抽象等一系列手法探索一种将文化寓意与绿色概念相结合的公共建筑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伦亮 《规划师》2006,22(4):85-88
儒学文化的复兴及全球文化旅游热的兴起为古城曲阜建设"儒学文化名城"提供了机遇.曲阜"儒学文化名城"建设应在充分发掘古城儒学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为导向,突出城市的儒学文化内涵,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注重城市产业发展与儒学文化内涵的结合,构筑城市儒学文化系统框架,加强儒家思想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李源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14,(11):119-123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个性鲜明的元素之一,通过自身或泛化于景观场地内的形式介入城市景观空间。公共艺术的形态、材质,不同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内的排布组合都是其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实现隐喻表达的方式。在城市文化景观里,运用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功能,可以凝聚城市的历史记忆,突显场地文化的唯一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发挥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作用,对公共艺术自身"公共性"的回归,城市历史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以及公众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建材》2017,(2):63-64
"IN公共文化场所"将是未来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载体,它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之有机融合的店家商场不论大小都可以扮演着公益者的角色,便利自己也惠及他人。使文化生活圈可以大大小小重叠着、功能却不重复着辐射整座城市,它需要公共文化部门、大小商家、民众共同参与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