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电厂高压母线电压稳定性对大电网电压稳定性至关重要。加装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power system voltage regulator, PSVR),可以提高发电机有效的动态无功储备容量,达到提高发电厂高压母线电压稳定的目的。首先基于PSVR数学模型,分析其负调差作用;而后以某电厂PSVR实际应用示范工程为背景,搭建出基于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ower systems computer aided design, PSCAD)的PSVR研究系统详细仿真模型,模拟电网事故、冲击负荷、无功电压波动等各类扰动,考核并验证PSVR在提高机组对电力系统无功支撑等方面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PSVR能充分利用发电机潜在无功容量,提高发电机无功响应速度,使暂态电压恢复更快,提高了机组对发电厂高压母线电压稳定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2.
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原理及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PSVR)控制原理,分析了PSVR对发电机升压变压器阻抗的补偿作用,给出了PSVR与自动无功电压控制的配合关系。在紧水滩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调节器改造中首次实现了PSVR功能,给出了动模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试验表明:PSVR能提高发电机无功响应速度,使暂态电压恢复更快,尤其在系统故障情况下,PSVR能充分利用发电机潜在的无功容量,提高机组对电力系统的动态无功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3.
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参数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PSVR)参数整定方法,以浙江电力系统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其正确性。在切机扰动方式下,校核HSVC、PSVR和AVR控制方式对系统无功电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HSVC和PSVR均有利于维持系统电压,暂态电压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从静态和暂态两个方面论述了浙江电网进行电压稳定性研究的情况,分析了2005年浙江电网的电压稳定水平,找出系统的薄弱点,计算系统的相对电压稳定裕度,研究提高电压稳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电压崩溃事故的多次发生说明了现代大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和有效的分析是电力工作者当前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VSAT和TSAT分析软件从静态分析和暂态分析角度对北京电网进行全面的电压安全性评估。首先介绍了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控制方法,然后利用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和动态时域仿真方法来对北京电网进行电压稳定分析,指出现存的电压稳定问题。最后提出了预防电压失稳事故应采取的措施,对北京电网的改造和更为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叶斌  石磊  穆晓立 《安徽电力》2006,23(2):9-13
分析了电力系统电压失稳的产生机理及与暂态失稳之间的联系,结合安徽省规划电网的特点指出可能导致安徽电网电压失稳的因素,选取有代表性的500kV过江线路展开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价及暂态电压稳定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安徽500kV过江断面总体的电压稳定水平较高,相比之下,肥西 ̄繁昌双线在系统中稍显薄弱。  相似文献   

7.
含风电电力系统外送是解决能源丰富基地电力消纳问题和负荷中心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方案。随着双馈风电机组并网容量的不断增大,研究含双馈风电机组的风电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意义重大。大规模风电并网后导致电力系统总转动惯量下降,系统稳定性降低,具备附加虚拟惯量控制的风电机组可改善系统点电压稳定性。分析了风电电力系统稳定性机理和双馈风电机组的附加虚拟惯量控制策略。利用DIgSILENT/PowerFactory电力仿真软件绘制哈密地区三个风电场群的P-V、Q-V曲线得到有功裕度与无功裕度,并对比分析了附加虚拟惯量控制前后对系统静态电压和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附加虚拟惯量控制不仅能提高静态电压稳定极限,降低电力系统有功无功灵敏度,提高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而且能抑制频率和转速剧增,增加功率,从而提高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接入容量、采用的控制方式都将对电压稳定产生显著影响。针对DG接入余杭电网,推导DG接入点电压关于渗透率的解析式,据此分析不同DG渗透率下的静态电压稳定特性和负荷PV特性。比较DG采用不同无功控制策略对静态电压稳定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渗透率下DG接入余杭电网的暂态电压稳定性进行分析。结合静态和暂态电压稳定校验,确定余杭电网中允许DG接入的极限渗透率。分析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分布式发电的穿透功率可提高系统承受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PSCAD的并网风电场电压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凯  王志新 《华东电力》2007,35(1):54-57
我国风电场多建在薄弱电网,一定规模的风电场接入局部电网后势必带来电压稳定问题,影响电力系统稳定.针对以笼型异步电机作为发电机的风电场并入薄弱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风电系统模型,并采用PSCAD进行仿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影响风电场电压稳定的不同因素,并寻求改善风电场暂态稳定性的方法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是重栽系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天津电网作为一个负荷中心和受端系统,其电压稳定性受到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利用电压安全稳定的静态和动态分析工具,通过多种电压稳定指标详细深入研究了天津电网在两种典型运行方式下的电压稳定性,同时进行了严重故障形式下的暂态电压稳定校核,结果表明天津电网在这两种典型运行方式下的电压稳定性满足安全稳定导则的规定,总体电压稳定性较高。同时指出了天津电网存在的问题和系统的薄弱环节,为天津电网更为安全稳定的运行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福建省电力系统的几种典型运行方式,利用电压稳定灵敏度指标和裕度指标进行了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并讨论了系统在(n-1)检验后的电压稳定性;对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也进行了仿真分析。指出了福建省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薄弱区域,并为预防系统电压失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模型的奇异性与暂态电压稳定相联系,用动态负荷模型逼近静态负荷模型,以消除原微分代数方程模型中的奇异性。在2机单负荷3节点系统和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中构造算例,证实了系统在原奇异点附近具有暂态电压崩溃的特征,从而微分代数方程的奇异性可以作为暂态电压崩溃的一种机理解释。此外,还研究了动态负荷模型时间常数、负荷功率和负荷成分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恒功率或恒电流负荷特性且负荷响应较快的系统在重载下易发生电压崩溃。上述结论对研究暂态电压稳定的机理、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的关系、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方程模型的理论和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泉  任建文  胡文平 《广东电力》2010,23(10):18-23,65
在总结国内外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目前所采用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归纳为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从理论依据、发展过程和应用成果等方面对这两类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加以分析和评述,得出结论:静态分析法不能很好地揭示电压稳定问题的物理本质和失稳机理,而要从动态因素上分析电压稳定的问题必须采用动态分析法,深入研究电压崩溃机理以及检验静态分析的结果;同时,建立适合于电压稳定性研究的系统元件动态模型和负荷模型是电压稳定问题研究的难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的解析延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中,常把潮流极限或PV曲线的顶点视为电压稳定的临界点,由于这种分析方法未计及系统元件的动态特性,使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受到影响。该文在延拓算法基础上利用小扰动分析法进行动态稳定性研究,并采用状态变量的模式参与因子进行稳定类型判别:采用带预测-校正步骤的延拓算法追踪系统的平衡解流形,延拓过程使用局部参数化方法;由获得的各平衡点出发,在计及发电 机、励磁与调速系统和SVC动态的情况下,利用小扰动分析法分析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系统相关状态矩阵的形成采用对状态变量逐个施加扰动的数值计算方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与静态分析法得到的电压稳定极限相比,文中使用计及元件动态特性的小扰动分析法所获得的电压稳定极限具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在考虑元件动态特性的情况下,系统可以运行于PV曲线下半支的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5.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静态电压稳定裕度低于临界值时,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提高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给出一种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在线估计和提高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切负荷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指标(voltage stability index,VSI)识别出系统的薄弱节点,然后通过电压幅值优化来提高薄弱节点的电压幅值进而达到提高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目的。我国某实际682节点系统的仿真表明所提切负荷方法具有计算量小、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将交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稳定分析分为静态电压稳定和动态电压稳定两类,并对现有的电压稳定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多馈入交直流系统在电压稳定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认为制定适用于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的短路比指标,以及建立适合大扰动分析的系统动态模型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