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砂岩底水油藏水锥特征研究及其剩余油分布预测是油田开发技术中的一个难题。该文根据物质平衡和油气层渗流力学原理,通过对溪南庄油田水锥特征的研究,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定量描述了水锥孔隙体积在平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指出该油藏水侵属非稳定状态水侵,水侵方式是底水锥进;剖面上水淹程度与油层打开程度密切相关,水锥高度大于未射开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可能被水淹;平面上根据水锥波及范围,划分了五个可能存在的剩余油分布区,在预测的最好的剩余油富集区(A区)获日产50.83t的自喷无水工业油流,在预测剩余油较差的E区打调整井,只见少量油花。经油田开发验证,该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多底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底井是开发低渗透油田或枯竭老油田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水平分支底井,更是开发小断块、薄油层、多层油藏、裂缝油藏以及减少水气锥进等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底井技术对提高油气井产量、降低油气井综合成本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各种类型多底井的钻井技术特点进行了扼要描述。多底井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受断层遮挡及发育的不规则性和油层的非均质性影响,在注水上表现为方向性明显,层内锥进现象突出,常规注水模式难以有效解决现有的矛盾。通过对魏岗油田存在的注采矛盾进行分析,建立了三种不稳定注水开发模式,通过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海A油田油层多 ,过渡带宽。以控制水锥锥进、提高原油采收率为原则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油田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 :井数调整为 10口 ;选用水平井及斜井 ,斜井尽量布于纯油区 ,水平井尽量布于过渡区 ;采油速度采取 10 % ;位于底水油层或过渡带区域的油井射开程度为30 %~ 4 0 % ,位于纯油区但距边水距离小于 2 0 0m的油井考虑适当避射。生产结果表明 ,上述开发方案是合理有效的。对过渡带水平井与斜井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 ,水平井生产效果比斜井好 :同样开采条件下 ,水平井累计产油量大 ,无水采油期长 ,含水率低。  相似文献   

5.
溪南庄油田水锥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底水油藏水锥特征研究及其剩余油分布预测是油田开发技术中的一个难题,该文根据物持平衡和油气层渗流力学原理,通过对溪南庄油田水锥特征的研究,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定量描述了水锥孔隙体积在平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指出该油藏水侵属非稳定状态水侵,水侵方式是底水锥进,剖面上水淹程度与油层打开程度密切相关,水锥高度大于未射开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可能被水淹,平面上根据水锥波及范围,划分了五个可能存在的剩余油分  相似文献   

6.
魏岗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受断层遮挡及断层复杂性和油层的非均质性影响,在注水上表现为方向性明显,层内锥进现象突出,常规注水模式难以有效解决现有的矛盾。为此对魏岗油田存在的注采矛盾和周期注水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和实施了层间周期注水的开发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7.
董良 《断块油气田》2009,16(3):79-81
欢喜岭油田锦612块为高孔高渗型块状边水油藏。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方式,压力下降快,油层脱气严重,原油黏度增大;运用直井注水开发,油水黏度比较大,平面、纵向注入水锥进现象严重。根据水平井开发可行性研究论证认为,块状边水油藏部署水平井,油井压降速度慢,控锥效果好,产量高,无水采油期长。根据锦612块地质特点,进一步落实构造、油层、隔层及空间展布情况,分析油层厚度、隔层厚度与开发效果的关系,提出“局部细分开发单元,水平井整体开发,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注水”的“新”二次采油思路。水平井投产后,单井平均产油量30.4t·d-1,区块综合含水率下降12个百分点,达到了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治理中,低渗透油田作业污染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场调查和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中、低渗透断块油田在生产过程中对油层的污染因素,研究制定相庆的对策和应用技术,主要是三种油层保护管柱;井保护管柱,多功能油层保护管柱,不压井作业管柱,从而有效解决了清蜡洗进污染、层间干扰污染和压井作业污染对油层的伤害问题,对于经济、高效地开发中、低渗透油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底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底水与夹层关系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属衰竭式开采,相比于常规注水开发油田,油藏压降大,边底水更容易锥进淹没油层,增加开采成本,降低油层动用程度和油藏采收率。常用的解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定量描述底水锥进和稠油油藏开采效果。因此,从底水锥进和绕过夹层的原理出发,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三相两组分数学模型,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数据,研究了底水和夹层对底水稠油油藏吞吐效果的影响,及夹层与底水在蒸汽吞吐过程中的关系。该研究对底水稠油油藏的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表外油层注水开发的指进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多层油藏在注水开发时由于各储层物性差异特别是渗透率的差异,会引起各储层油水前缘的指进现象。因此,在注水开发时应根据储层物性和油水前缘来合理划序,避免暴性水淹现象发生,从而使开发方案更有效。在表外油层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针对表外油层的储层特性,利用表外储层的渗流理论,推导出适合表外油层注水开发时水驱油的前缘公式,并利用公式进行油田实例计算,更好地指导这类油田的开发和生产。  相似文献   

11.
薄层、底水油藏水锥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底水油层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抑制水锥或控制底水锥进,最大程度地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和控制底水均匀驱替,以达到提高底水油层开发效果的目的。文中针对陆梁油田主要开发层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油藏的油层较薄,以中、高渗透储层为主,主力油层均有边底水,且油水层之间无稳定隔层夹层,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开发过程中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的实际情况,开展水锥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利用可视化物理模拟装置建立薄油层底水油藏模型,采用不射孔完成法在薄油层下建立起有效的隔板,对使用的各种工作液配方、用量及施工参数进行充分的优化,进行现场先导试验。通过选择性注入的方法在薄油层的油水界面附近建立控制底水入侵的隔板,油井含水和含水上升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控制底水锥进、抑制含水上升的目的,取得显著效果。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薄层、底水油藏控水稳油的开发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复杂断块油藏 ,由于受断层遮挡及发育的不规则性和油层的非均质性影响 ,在注水上表现为方向性明显 ,层内锥进现象突出 ,常规注水模式难以有效解决现有的矛盾。通过对魏岗油田存在的注采矛盾进行分析 ,建立了三种不稳定注水开发模式 ,通过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静动态水淹程度评价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静动态水淹程度技术包含单井油层垂向水淹程度精细静态评价和开发区块合采井水淹程度动态评价,是一项系统技术。该文简要介绍了静态评价采用的分析方法及效果;重点阐述了油田开发动态水淹程度评价技术的原理、分析流程、计算方法和优缺点。对油田开发后期油层静动态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以油藏水锥理论为依据,分析研究厚油层中不同沉积韵律层水锥的基本模式与特征,通过研究分析确定,该断块油水界面是波状起伏的倾斜曲面,其特高含水期同样蕴藏着可观的剩余油潜力,有效地控制该断块注入水锥进是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通过实施综合措施,提高了该断块的采收率,对同类油藏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与经济效益具有现实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研究大庆油田陆相沉积油层地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田二十六年的注水开发实践和经验,初步探讨了陆相砂岩大油田的开发模式。油田开发过程中,坚持了应用沉积相理论,不断认识油层;多次布井,充分发挥各类油层作用;分阶段制定开发政策,合理保持和充分利用驱动能量;总结生产规律,掌握油田稳产趋势;加强实验研究,努力提高油田采收率;适应分层调整要求,完善分层开采工艺;按照稳产要求,不断发展地面工程技术等七项基本作法,取得了好的油田开发效果。从油田地质研究和开发理论上总结出的这些认识,对陆相砂岩油田的注水开发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油田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油藏各向渗透性的差异,油水粘度差异及开发过程中水动力场的不平衡,注入水在纵向上出现单层突进和平面上的舌进现象。因此,生产初期的主力油层逐渐成为高压水淹层。利用电法测井和物性参数对水淹层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解释方法,确定了马厂油田水淹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划分标准。该标准在马厂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该课题主要是针对大庆萨中开发区油田处于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油田在采取了大量综合调整措施,并在采用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和二次加密井等多套井网开发条件下,结合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将动态研究成果和认识向进一步精细方向发展。量化油田油层组的可采储量和动用状况,为今后油田三次加密调整、二类油层上返注聚以及水驱进一步提高开采效果提供认识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火烧山油田注水开发以来,由于受地层裂缝的彰响,注入水沿裂缝方向舌进,油井含水迅速上升一产油量下降,造成油田暴性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稳产。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以来,我们开展了砂岩裂琏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与实验,进行了107井次的堵水工业性试验一对封堵油层裂缝水窜,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地封堵油层裂缝水窜,已成为火烧山油田控水稳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的消锥工艺及证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窦宏恩 《石油钻采工艺》1998,20(3):56-59,80
采用水平井开采底水、气顶油气藏,水不可避免地要向油层突入,困扰着水平井技术的发展。研究了水平井水、气锥进机理,提出水平井开采底水、气顶油藏过程中消除气、水突入油层的理论,并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了几种消除锥进/脊进的工艺方法,不仅从哲学角度论证了这个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而且还从油藏工程角度出发,采用叠加原理,导出了在此理论下底水油藏的油藏工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张伯英 《钻采工艺》1994,17(1):55-57
我国自1965年四川钻成两口水平井后,到目前已定钻20口水平井。水平井可分为超短、短、中和长曲率半径4种。但对开发厚油层、多套油层和渗透性向井性较大油层不适合。应根据各油田具体地质条件使用水平井,不能盲目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