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化驱动机制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强 《人民长江》2020,51(1):80-87
富营养化已成为长江流域河流、湖泊与水库面临的共性问题,基于近10 a来长江流域水质状况、营养物质含量、水文泥沙过程、富营养化评价指数等数据及相关历史文献,分析了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演化趋势,以典型河流、水库与湖泊为例,剖析了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为河流水库湖泊,上游四川盆地与中游江汉平原是长江流域富营养化湖泊与水库的主要聚集区。②近10 a来,中度富营养化湖泊比例从2009年的31.3%增加至2018年的42.7%,水库营养水平正从中营养向轻度富营养快速发展。③长江流域水体营养充足,受闸坝建设运行影响,流速减缓、流量偏枯,水体交换慢与河湖连通性差是河流、水库与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力。为防控水体富营养化,建议监测重要控制断面氮磷浓度与通量,加强农田灌溉退水与水产养殖废水排放管理,开展流域水、沙、营养物质耦合输送调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长江流域水库营养化现状,对长江流域345个重要水库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库营养化状态以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为主,分别占评价总数的73.44%和21.15%。中度富营养化水库占比较小,主要出现在岷沱江、嘉陵江和乌江水资源二级区。三峡水库干流营养状态指数总体偏低,以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状态为主;支流营养状态指数较高,以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状态为主,呈现出自库尾至坝前逐渐降低的趋势。丹江口水库库湾水质总体良好,以II-IV类水质标准为主,营养化状态以中营养状态为主,泗河库湾在春秋季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近年来,汉江水华发生频率增加,范围扩大,除氮磷生源要素、水文要素和气候因素外,河流藻类来源与聚集,以及早春良好的光照等气候条件也是水华暴发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5 a来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和水资源公报等方面的监测数据,初步分析了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功能区一级区和二级区中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情况,并对主要污染物质变化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①水功能区一级区达标率明显提高,其中河流达标率始终高于湖库,湖库达标率年内变幅较大;②水功能区二级区达标情况虽然也提高了11.6%,但湖库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仍然处于下降状态;③从长江流域水资源二级区看,各河段水功能区一级区达标率都有所改善,改善最明显的是宜宾—宜昌江段,其次是岷沱江,除金沙江石鼓以下干流和嘉陵江等山区河流外,大部分江段枯季达标率相对较差,说明长江水质总体尚好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水环境容量;④河流饮用水源区达标率比较高,但年内变幅也较大,改善比较大的是宜宾—宜昌干流和湖口以下干流,分别提高了50.6%和29.2%,乌江有所退步,达标率下降了21.6%,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⑤随着点源治理效果显现,总磷已经超过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成为长江几乎所有水体最主要的超标项目。总之,要进一步提高长江水质达标率,需要根据各水域主要污染源,精准控源,科学调控和持久发力。  相似文献   

4.
沈乐  鄢忠纯 《人民长江》2011,42(17):91-94
〗为了有效掌握省界水体的污染情况,为妥善处理水事纠纷提供资料,运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南京境内长江流域省界水体水质状况、污染因子和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各省界水体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境内长江流域省界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石臼湖南京高淳和溧水渔业、工业用水区和固城湖高淳饮用水源区,水质低于水功能区的要求,水体主要受总磷、总氮污染;4个省界水体全年营养状况以中度富营养化和轻度富营养化为主。针对省界水体的污染现状和污染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4-2019年的监测数据,对池州市6条主要河流、1个主要湖泊的水质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良好,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以Ⅱ类水为主;主要湖泊水质风险较大,以Ⅲ-Ⅳ类水为主,呈中营养化状态.2014-2019年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保持良好,Ⅱ类水占比增多,Ⅲ类水比例下降,主要河流中,尧渡河、龙泉河、秋浦河水质相对较好,青通河、九华河水质相对较差,长江干流池州段水质居中.2014-2019年升金湖污染有加重趋势,Ⅲ类水占比下降,Ⅳ类水比例增多.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及其面临压力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至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增加,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流域水质一度呈恶化趋势,2000年前后流域水污染达到高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及主要入河污染物量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并逐步降低,流域水质状况整体得到改善。从黄河干流、主要支流、省界水体、水功能区和水源地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00年后黄河流域水质状况及其变化:黄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主要支流水质有所好转,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重要水功能区全因子评价的达标个数及达标率均呈上升趋势,黄河流域省界水体水质逐步好转。同时总结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情况,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高峰 《水利天地》2010,(11):32-33
<正>水污染引起水质不合格,水资源紧缺造成水量不足,水污染加上水资源紧缺引发水危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质总体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另外,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水环境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水质安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本文通过收集湖区主要水质监测断面2003-2008年逐月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等分析主要河流、湖泊水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鄱阳湖区现状水质较好,全年、汛期、非汛期的I-Ⅲ类水面积比例分别为63.9%、99.3%、40.8%,水体处于中营养一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赣江、抚河、修河等人湖控制断面I一Ⅲ类水比例高于90%,乐安河、长江等控制断面I-Ⅲ类水质比例高于70%,湖口断面现状水质较差,Ⅳ类及以下水质比例高于30%。随着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水质断面污染物浓度增加,湖泊I-Ⅱ类水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和人湖量,实现一湖清水的目标,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水质安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随着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西省提出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鄱阳湖水环境是影响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通过收集湖区主要水质监测断面2003~2008年逐月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等分析主要河流、湖泊水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鄱阳湖区现状水质较好,全年、汛期、非汛期的Ⅰ~Ⅲ类水面积比例分别为63.9%、99.3%、40.8%,水体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赣江、抚河、修河等入湖控制断面Ⅰ~Ⅲ类水比例高于90%,乐安河、长江等控制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高于70%,湖口断面现状水质较差,IV类及以下水质比例高于30%。随着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水质断面污染物浓度增加,湖泊Ⅰ~Ⅱ类水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湖量,实现一湖清水的目标,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给水排水》2015,(3):61
<正>河北省将力争用5~7年时间,消除七大水系干流及主要支流水体劣Ⅴ类水质。制定重点流域和河流水资源利用红线、水功能区纳污红线,推行取水量、污染物排放量"双控制"。重点整治制浆造纸、化工、印染、石化、皮革、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涉水行业,制定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1.
长江属于大河水系,生物多样性丰富,其健康状态不仅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综合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估理论和实践,讨论适合长江特点的健康评估方法和标准;通过水功能区达标率和鱼类多样性2个指标分析长江水环境和水生态近10多年来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近几年长江大保护系列行动后长江健康进展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健康评估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划分不同时空尺度;根据资料完整性可以采用单指标或者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随着长江系列保护行动的实施,长江河流型水质持续改善,湖库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稳定,人类过度干扰江湖现象得到遏制,但湖库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恢复还需要长期进行。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近年变化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8~2008年每年年报和月报等综合成果报告为依据,在分析流域排污增长状况基础上,从流域整体层面上分析了江河、湖库水质和富营养化变化状况以及水功能区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状况,分析了长江流域11 a间水质发展趋势。最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污染依然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发布系统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系统着重对水质公报信息进行地图发布和综合展现,为水资源相关管理部门、科研设计规划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地图查询综合服务,更好服务于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在分析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发布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总体架构和信息展现方案,并进行了系统功能设计,实现了流域水资源公报地图发布和综合查询。系统的建成将有效辅助长江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先进科学的数据与技术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水资源调控与水库群调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 《水利学报》2018,49(1):2-8
长江流域不仅存在着干旱缺水问题,也普遍存在水质性缺水和水生态功能退化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系统的优化调控。随着三峡、南水北调中东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运行,为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了必要的工程手段,而三条红线等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推进,使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调控水平显著提高。本文首先回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水库建设和水资源调控发展历程,然后通过引江济太工程调度、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和长江三峡等控制性水库调度实践,讨论长江水资源综合调控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未来水资源综合调控中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需要开展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根据长江水资源特点,对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理论方法、配置重点、配置管理等方面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长江流域具有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局部地区存在季节性缺水。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需要考虑水量分配的时间过程,强调水资源量与质的统一管理,以及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联合优化;根据新时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水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并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在分析了长江流域水质监测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构建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流域层面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测、保障饮水安全的应急监测以及信息发布等质量管理制度,为更加完善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相关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长江流域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的已有报道,分析了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探讨了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水体微塑料污染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表层水微塑料丰度在几十到几万 个/m3之间,沉积物中丰度在几十到几千个/kg之间;与国内外其他流域相比,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污染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湖泊和水库的微塑料丰度普遍高于河流型水体;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以聚酯类、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主,形态多为纤维状、碎片和薄膜状;长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水体微塑料丰度逐渐升高,且多数水体微塑料丰度呈沿岸高、中心低的分布特征。控制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污染,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塑料废物的管理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诸多难题,对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重构和完善路径进行了探讨。为破解制约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应遵循流域整体性和复杂性规律,在流域协调机制框架上,健全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管理体制,打造多元参与的流域治理共同体,健全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跨省河湖长制监督机制、控制性水工程统一调度管理机制、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空间管控及市场运行机制,从而推动长江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邱光胜  王波  黄俊 《人民长江》2017,48(11):11-15
从长江流域水质现状、入河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及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从长江入河排污口区划、审批、监管及基础工作方面,对入河排污口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基于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长江委强化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可以为新形势下做好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专业的社会需求,阐述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分6个方面介绍了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5 a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①湖库富营养化水体和藻类治理技术;②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保护对策;③河湖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④水库对河流水沙与营养物质连续传输影响及生态响应机制;⑤重金属及环境激素污染水土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⑥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最后对流域水环境专业在治江科研工作的几个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