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汤亭亭《中国佬》的小说文本中隐藏着五处变性指涉。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挖掘出这五处变性指涉并将其与现实变性进行对比,引出了"文化变性"的概念;同时,参照美国学者亨廷顿建构的身份定义对这五处文本做进一步的阐释,能揭示出小说中的隐性变性与真实社会中华裔男性女性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小说中华裔男性性别转变实质上是一种被迫的、压制性的、从属的文化变性,是美国主流意识对华裔男性进行迫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5,(5):66-70
华裔美国小说中男性失语现象是他们在美国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白人文化和白人主流社会的压抑、美国白人对华人的歧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呼声等都是华裔男性失语的重要原因。华裔男性要恢复其主体地位,必须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同时要警惕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4.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尤其是"大历史"、"小历史"和"历史是话语"等观点,解读了《中国佬》的"金山故事"。挖掘出被掩藏和遗忘的华裔历史,打破沉默使弱势话语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成为重塑华裔男性自我和文化身份的话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从《吃碗茶》看美籍华裔父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有勤劳自豪、吃苦耐劳的男性特征显著的父亲,也有专制、传统的宗堂族长式父亲,甚至有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喑哑沉默、逆来顺受的"纸儿子"父亲形象,更不乏理想的、兼容并蓄的华裔父亲形象.对其中处于唐人街宗堂之上、但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华人劳工父亲矛盾而又尴尬的处境进行解读分析,归类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专制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6.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7.
女性世界一直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小说着墨的重点。谭恩美小说中的女性大多都面临着相同的生存困境——"边缘化"处境,她们或是男权社会的边缘人、或是主流文化的边缘人,处于边缘境地的女性自我承受着多种角色的挤压和分裂。面对的二元对立(男/女、白种/黄种、西方/东方)文化,小说中的女性孤独地站在了中间,精神游离在社会之外。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华裔始终无法回避文化认同问题。结合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从美国华裔杨露丝与其华人移民母亲、白人男友以及男友家人之间的交往入手.分析华裔是如何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的。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喜福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她的中国脸孔和她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她被称为是当代杰出的华裔美籍作家。然而,谭恩美却称她是一个"能自由地去享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美国作家。在此从两个方面探讨作为"美国作家"的谭恩美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如何在她的成名小说中体现出来并影响中国元素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被视作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黄玉雪作为首位获得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女性作家在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华裔作家的猛烈抨击批评。无论其历史功过,黄玉雪作为少数族裔女性能够跻身美国主流文化界就是一种成功。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身份构建、写作内容以及叙述视角进行分析,解析了作家如何突破主流社会的阈限获得成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虽然只写了短短的前五回,但它却是中国小说史上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作,是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代表作,标志着近代意义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形神理论在哲学领域里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形神理论借助"人"这一特殊中介从哲学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过程,关于形神理论在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形神理论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领域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文学形神理论和艺术形神理论之间的互渗和融合以及关于文学艺术创造实践中的形神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语言学视角看来,英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内容,也使得汉语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英语文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将英语的表达方式与习惯糅合入汉语当中去,形成了英式汉语现象.通过研究生态语言学理论,可以对英式汉语的产生、利弊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英式汉语,以促进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朴兵博士的专著《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该著是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其选题新颖、探究深入、论述详尽,并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区——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史进行了不同时代的比较研究。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究,也对中原地区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5.
源远流长的中国朴学考据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实证哲学衍生之科学研究方法论相嫁接,导致了近现代及当下《金瓶梅》研究领域自始至终贯穿着"做学问"的执拗和韧性,研究者们在作者、本事、版本、器物等实体的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工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当然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应有之义,其"根基"地位无以撼动。不过当其一旦成为"金学"畛域的主流形态和基本范式,则客观上于无形中忽略或挤压了《金瓶梅》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更为重要的另一维度或空间——围绕作品展开文本的、艺术的、审美的阐释与开掘——乃至最终遂成作品先在之意义建构与价值追问!鉴于这一审美勘探及价值追索的长期失语,目前《金瓶梅》研究似已走入了"该说的话行将道尽,给人难乎为继的感觉"之"瓶颈"。然而倘能以现代意识激活古代经典文本,审美及价值"现场重建",透显作品意义旨归,那么《金瓶梅》研究则有望洞天别开,展现一个崭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悲剧诗人总是强烈地渴望和寻找着灵魂的归宿和精神家园,当他在西方遇到了宗教的欢迎时,到中国一定会受到伦理观念的热情款待。当他在这种欢迎和款待的温馨气氛中陶醉时,他就变换了自己的角色而不再是悲剧诗人了。自儒家的伦理观念在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上开始显现威严时,中国艺术也就开始书写自己“温柔敦厚”的历史了。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美学史的主导思想这一事实出发,分别以诗、戏剧、小说以及其它表现型艺术(音乐、舞蹈、绘画)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思想(儒主道辅)导致中国艺术的悲剧精神的缺位。  相似文献   

17.
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汉语特有的音节结构和运用技巧,使汉语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美体现在音节的匀称,声调的抑扬,韵脚的和谐,双声迭韵的协调,迭音拟声的选用等方面。探寻汉语声韵美的构成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汉语的表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布局结构和诗化意境两方面分析了大观园的美学价值,论证了大观园这座虚拟"园"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汉字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音义一体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也应是汉字改革的方向。而以减少笔画为目的的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的“三难”问题,因而有必要从整理字素入手,确定出统一规范的音素和义素,并合理调整汉字的结构,进行一次较之历史上的“篆隶之变”更为彻底的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