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防腐层加工工艺对冷凝换热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晶态镍铜磷复合化学镀层作为防腐镀层,对采用先镀后胀再镀和先胀后镀2种加工工艺的肋片管式冷凝换热器进行了换热性能实验研究。采用先镀后胀再镀加工工艺,不仅解决了肋片管式冷凝换热器肋基处易腐蚀问题,而且明显降低了肋基处肋片与肋管的接触热阻,增强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拟合出了肋片管式冷凝换热器烟气强迫对流凝结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采用直接接触式烟气-水换热器(以下简称烟气换热器)、直接接触式空气-水换热器的燃气锅炉(额定热功率5. 6 MW)供热系统,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分析烟气换热器水气比(喷淋水与烟气质量流量之比)对燃气锅炉进口空气温度、系统供热增量、烟气换热器排烟温度(即系统排烟温度)的影响,从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和提高系统供热能力出发,确定适宜的水气比。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得出,适宜的烟气换热器水气比为3. 0。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套头式热管余热装置的结构原理、工程应用、设计参数的选取,烟气侧强化传热的计算、肋片大小、肋片间距的优化。阐述了热管放热段换热系数的计算及蒸汽流速对热管传热的影响。根据热能平衡理论,给出了热管传热段和热管放热段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套片式肋片管换热器干工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改进以往计算方法中的不足,并在模拟过程中考虑肋片管管壁面对肋片的导热引起的肋片表面温度分布场对换热的影响,得出Re在643到3208的范围内肋片管换热器空气侧对流换热系数关联式。比较原有模拟方法中不考虑肋片厚度而将肋片表面简化为等壁温条件与考虑肋片和管壁之间导热条件下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差异,指出两者的偏差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斌  陶文铨 《暖通空调》2011,41(2):104-108
对某空调器中φ9管径的百叶窗肋片空气侧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详细的三维数值模拟,优化了换热器肋片结构,提出了优化后的肋片结构参数.对比发现,在迎面风速范围内,优化后换热器压降减小,综合性能CPF提高;在换热性能基本保持不变且综合性能略有提高的情况下,换热器体积减小约33%.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6)
采用谱配置法对导热系数、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和表面发射率均为温度函数的对流-辐射肋片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在求解过程中,肋片温度通过谱配置点和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离散,从而将微分形式的能量方程转化为矩阵形式的代数方程。与文献中的解析解相比较发现:谱配置法对肋片的非线性传热问题具有很好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计算精度随着配置点的增加近乎呈指数上升。同时发现:随着导热系数变化率和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变化率的增加,以及表面发射率变化率的减少,肋片温度随之升高;随着对流与导热耦合参数和辐射与导热耦合参数的减少,肋效率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7.
白丽莹  杨昭 《煤气与热力》2006,26(12):40-43
分析了热管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中的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对影响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烟气出口温度一定的前提下,较高的烟气进口温度可减少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面积,降低造价,但受到热管工作温度的限制,应控制烟气进口温度。在热管几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烟气进口温度对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因此为提高传热系数,应优化其结构。虽然较低的高压发生器溴化锂溶液进出口温度可减少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但会使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性能系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陈丽萍 《暖通空调》2002,32(6):95-97
用计算机模拟空气源热泵风侧换热器在不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运行的热力特性。计算出换热器肋片管表面温度后,根据水的相图判别肋片管上湿空气的干工况、凝露和结霜三种状态。模拟结果表明,环境温度5℃左右,相对湿度高于67%,风侧换热器肋片管易结霜;环境温度越低,则越不容易结霜。  相似文献   

9.
针对燃气采暖热水炉的冷凝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烟气走壳程,水走管程,换热管采用波纹管),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烟气进气角下冷凝换热器烟气温度场、传热系数、进出口烟气压力降,根据模拟结果分析最佳烟气进气角。在建立几何模型时,冷凝换热器外壳内壁面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平面内壁,另一种为波纹内壁(以下分别称为平面内壁换热器、波纹内壁换热器)。两种换热器烟气入口右侧(远离出口侧)均存在烟气滞留区。由于波纹对换热管与外壳间隙实现了填充,波纹内壁换热器不会出现平面内壁换热器的烟气短路情况(部分进口烟气未经换热管与管内冷水换热,就流向烟气出口)。波纹内壁换热器出口烟气温度明显低于平面内壁换热器,说明波纹内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优。两种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均随烟气进气角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烟气进气角条件下,波纹内壁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大于平面内壁换热器。两种换热器烟气压力降均随烟气进气角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烟气进气角条件下,平面内壁换热器的烟气压力降小于波纹内壁换热器。平面内壁换热器、波纹内壁换热器的最佳烟气进气角分别为15°、30°。  相似文献   

10.
对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应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形状结构和接触结构形式进行综述,提出一种喷淋-填料型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称为余热回收塔)。对余热回收塔的结构尺寸(入口烟道、塔内烟气流速和高径比)、冷源影响(液气比、喷淋水温度、喷淋水滴粒径)进行探讨,针对余热回收塔展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注汽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潜力的分析及开展余热利用方式对比分析,采用在注汽锅炉对流段上安装热管换热器,使高温烟气与助燃空气换热,利用换热器回收烟气余热.该技术的现场应用,实现了注汽锅炉燃料单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燃气发动机热电联产系统的余热回收供热水系统的设计方案。探讨了余热热水温度的确定、控制,余热热水循环泵扬程的确定,烟气换热器的压力控制,余热换热器的容量,水箱的容积、温度设定、控制与布置,热水锅炉热功率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周杰 《煤气与热力》2005,25(7):12-17
针对烟气换热器壁面温度会低于排烟露点的情况,提出了正压通风燃气锅炉排烟热能利用系统。对排烟热能回收换热器热质交换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排烟热能回收换热器的设计计算过程,并对排烟热能利用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同防腐层烟气冷凝换热器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新型防腐层烟气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换热器表面防腐层对烟气冷凝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3种不同防腐层换热器换热实验关联式。非晶态镍磷复合化学镀层再上涂有机涂层的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排烟温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根据冷凝式天然气快速热水器排烟温度与其热效率关系的理论分析,并通过试验得出冷凝式天然气快速热水器效率与其排烟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对其各装置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及有、无蓄热水箱对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制热性能系数随地下埋管换热器进口水温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其出口水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随地下埋管换热器出口水温升高,蒸发器传热量增大。当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中无蓄热水箱时太阳能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高于有蓄热水箱时的瞬时集热效率。就总体效果而言,有蓄热水箱要优于无蓄热水箱,这样可使地源热泵运行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7.
王红轩  赵孝保 《建筑节能》2009,37(12):34-36
通过对一燃气热水器进行效率测试,计算得出:将烟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对烟气进行余热回收特别是潜热回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热虹吸管冷凝换热器是增设在燃气热水器尾部烟道中的余热回收装置,可将排烟中大量的能量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热水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焦炉烟道废气余热,在焦炉废气烟囱底部增加一台换热器,把地下冷水加热到70℃,用于职工洗浴。论述了换热器的计算、结构设计、施工安装,改造后的洗浴热水供应流程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对11台负压燃气热水器样品和13台正压燃气热水器样品的燃烧器、热交换器和燃烧腔体结构参数进行测绘统计,对样品的热负荷、热效率、热水产率、烟气排放数据进行实验测试,对结构参数与性能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合理选择燃烧器、热交换器、燃烧腔体的结构设计参数,可以有效保证燃气热水器整机性能。对额定热负荷30 kW及以下、额定产热水能力16 kg/min及以下的燃气热水器和额定热负荷31 kW及以上、额定产热水能力16 kg/min及以上的燃气热水器,分别给出了建议的燃烧器火排数量、设计火孔热强度、翅片数量、热交换器容积与燃烧腔体容积之比、热交换器单位容积额定热负荷、容积热强度等关键结构参数的设计参考范围。对于额定热负荷30 kW及以下、额定产热水能力16 kg/min及以下的燃气热水器,一般采用负压结构;对于额定热负荷31 kW及以上、额定产热水能力16 kg/min及以上的燃气热水器,一般采用正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