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因特网的发展趋势是正在出现公共因特网和运营商的可管理的IP网并存的局面,可管理的IP网与因特网虽然都是基于IP技术,但是它们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因特网将向下一代因特网(NGI)演化,IPv6为其主要特征.可管理的IP网基于IP技术,但是没有接受因特网的全部理念,它将智能由网络边缘移到网络内业务节点处.可管理的IP网结合各种增值业务模块将演化成下一代网(NGN).NGI和NGN以及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发展将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通信连接对象将扩展到"机-机",传感器和执行机构都将成为网络节点,网格将成为一种重要应用模式,网络节点将增加到上万亿个,这种大规模网络(LSI)将是今后网络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首先探讨了NGN与NGI的关系。然后分析了IP网络安全问题。接着介绍了GENI、FIND和高可信网络计划.最后论述了GENI、FIND及高可信网络与NGN、NGI等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知识窗     
《通信管理与技术》2004,(4):i013-i013
NGN与NGI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与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下一代因特网)都是信息网络的重要核心部分,NGN与NGI就希望达到的目标而言,没有本质的不同,两者从不同的源点出发,几乎向着相同的目标发展。NGN与NGI都使用相同的IP协议和路由协议,但追求的侧重点不一样,发展路线不同。NGI走的是因特网发展之路,NGN则是走网络融合之路。电信界看NGN是21世纪的网络,计算机界看NGI是21世纪的互联网。为了适应信息网络环境和业务发展的需要,ITU以及各国政府、工程技术人员、相关产业界、研究部门对NGN与N…  相似文献   

4.
IPoverWDM如今已成为业界广为探讨的话题 ,并且已成为下一代因特网 (NGI)的事实规范。首先对IP/WDM技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然后着重分析了IPover可重构WDM网络的特性与优势 ,为NGI的发展和部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IMS网络安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武 《电信科学》2008,24(1):47-49
基于IP的IMS网络,面临着与互联网类似的各种安全威胁.本文介绍了目前备受关注的IMS在网络安全方面面临的威胁,分析了IMS的安全机制以及A-IMS对IMS网络安全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20年前,人们对ATM技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用它来构造一个提供所有业务的B-ISDN,但B-ISDN却未能成功。正当ATM徘徊不前的时候,IP技术以它的简洁性赢得了市场,使Internet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目前,人们正在研究NGI,NGI的主要目标是将Internet建成“多业务网”。其实,多业务网和B-ISDN异曲同工,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在NGI的目标之下,各种各样的新技术被叠加到IP之上,而IPQoS便是其中最为重要,又最为困难的技术之一。近十年来人们对IPQoS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研究,找到了几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现机制,但这些机制不…  相似文献   

7.
移动IP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便携式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固定网络环境的传统IP技术迫切需要更新,以支持主机在网络中的漫游和移动。为此提出了移动IP技术,它是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和下一代因特网(NGI)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本讲座分3期介绍该项技术,第1期介绍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第2期将介绍移动IP的路由优化技术和安全技术;第3期将介绍移动IP切换技术,并简述移动IP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移动IP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便携式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固定网络环境的传统IP技术迫切需要更新,以支持主机在网络中的漫游和移动。为此提出了移动IP技术,它是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和下一代因特网(NGI)的重要基础技术。本讲座分3期介绍该项技术。第1期介绍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第2期介绍移动IP的路由优化技术和安全技术,第3期介绍移动IP切换技术,并简述移动IP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5自主创新导向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思考 5.1GENI、FIND与NGN、NGI、NGBWM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1.GENI、FIND等计划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 GENI、FIND等计划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如上所述,对TCP/IP协议及Internet的本质问题所在,即使在开展NGI、NGN之前或之后有识之士一直十分注视,甚至对NGI及NGN以IP为基础“永世长存”、“一网打尽”之类思路,从科学发展观方法论及实际发展战略与策略思考与确定,一直有不同看法、以至有激烈争论,向GII迈进的目标NGN及阶段NGN与NGI,就这些问题的创新思考与演进努力亦始终没有停顿,而目前之所以要强调集中在IP基础上下功夫,一方面首先是基于其诸如E—mail、3W浏览、VolP、P2P等业务带来的全球大规模普及成功应用的基础与事实,并具备多业务增值的基本吸引力,而更主要的是目前尚未找到或较一致地认同可找到一种比IP协议更适合现实操作的可行的其他途径。何况不少的普通老百姓并不太在乎“尽力而为”、“安全保密性”以及较高“QoS”之类要求,相反低廉资费及经济实用性的吸引成为其第一驱动力。实际上,在NGN开放、融合与创新核心理念指导下的NGI、NGTN、NG—BTVN、NGBWMN等范畴的IPv6全面应用务实的推进,网格(Grid)应用及服务的推广,业务与环境感知的RFID引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便携式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固定网络环境的传统IP技术迫切需要更新,以支持主机在网络中的漫游和移动。为此提出了移动IP技术,它是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和下一代因特网(NGI)的重要基础技术。本讲座分3期介绍该项技术。第1期介绍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第2期介绍移动IP的路由优化技术和安全技术,第3期介绍移动IP切换技术,并简述移动IP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推广普及,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的研究工作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下一代互联网相关安全背景情况,分析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安全漏洞情况,提出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的新需求.探讨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部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可信任的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中解决互联网的安全可信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中国在可信任下一代互联网方面已有一些研究进展。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计划)"可信任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针对当前互联网存在的安全可信问题,在重点解决互联网真实地址访问技术难题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可信任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和典型应用的原型系统。可信任下一代互联网有望为构造可信任计算机网应用、可信任电信网应用、可信任广电网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下一代互联网IP业务的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管理灵活性和动态性,适应新业务的可扩展性和对业务的有效管理,在WfMC工作流参考模型和IETF策略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管理和策略管理的下一代互联网IP业务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详细分析了体系结构中的构成组件和相关功能,并给出了基于该体系结构的NGIIP业务开通管理流程场景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刘昕  徐恪  陈文龙  赵玉东 《电信科学》2011,27(11):66-74
近年来,物联网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互联网的网络延伸,当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地址受限、安全机制不足、移动性欠缺等问题,而以IPv6为标志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设计融合物联网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一些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物联网体系结构,但这些体系结构通常针对特定场景设计,欠缺对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继承性和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兼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兼容性、自适应性、简单性和高效性的融合物联网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并指出该体系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初步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IP telephony has been rapidly introduced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ircuit switched infrastructure for telephony services. This change has had an enormous impact on critical-infrastructure (CI) sectors, which are expected to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IP telephony services. Reliable and secure telephony service is a key concern confronting most organizations in the critical-infrastructure sector today. 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voice over IP (VoIP) services in these organization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nd come up with a set of best practice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IP telephony service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potential security issues faced by CI sectors as they transform their traditional phone systems into VoIP systems. Vulnerability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VoIP security challenges in the new convergent network paradigm. The most common security measures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ir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in combating these new security challenges. A set of recommendations and best practices are offered to address the key issues of VoIP security as IP telephony is being introduced into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相似文献   

16.
Network on Chip (NoC) is an emerging solution to the existing scalability problems with System on Chip (SoC). However, it is exposed to security threats like extrac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from IP cor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uthenticated Encryption (AE)-based security framework for NoC based systems. The security framework resides in Network Interface (NI) of every IP core allowing secure communication among such IP cores. The secure cores can communicate using permanent keys whereas temporary session keys ar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secure and non-secure cores. A traffic limiting counter is used to prevent bandwidth denial and access rights table avoids unauthorized memory accesses. We simulated and implemented our framework using Verilog/VHDL modules on top of NoCem emulator. The results showed tolerable area overhead and did not affect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apart from some initial latency.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网络级安全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因特网中的网络级安全问题。提出了两种网络级安全系统的设计途径。一 是在现有IP协议的基础上建立分组过滤路由器和代理服务器结合的防火 墙系统。另一种是在扩展 的安全协议基础上建立穿越因特网的VPN安全系统。分别分析了其系统原理和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8.
路由是信息网络的基础,分布于网络的各个层面。现有互联网采用了基于IP地址的网络层路由技术和基于域名解析的域名服务器(DNS)应用层路由技术。由于IP地址和域名的结构化特点和身份位置紧耦合特点,使得互联网面临路由可扩展性、安全性、资源服务迁徙移动支持性差等严峻问题。基于名的平坦路由采用了平面化的身份命名方式,实现了身份位置分离,可有效提高网络路由的可扩展性、可配置性、安全性、服务支持的鲁棒性、资源移动的支持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