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门油田鸭西区块地层倾角大、防斜难度大,岩石可钻性差、机械钻速慢,存在高压盐水层但深度不确定等问题。区块已钻井速度慢、周期长,2014年鸭西区块4400m左右的直井,平均周期188d,平均机速2.16m/h;目前玉门油田开发重心转至青西、鸭西区块,鸭西工作量充足,提速潜力巨大;通过开展针对性防斜打快、钻头个性化设计及优选和高压盐水层预防处理等研究,完善了区块优快钻井技术;2015年已应用3口井,提速效果显著,实现了优质高效钻井;形成一套完善的提速配套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DQ长垣储层是一套典型的非均质砂岩储层,注水开发及套管损坏会造成地层压力的重新分配,套损层位异常压力除受注采井平面分布和注采时间的影响外,还受砂体的分布范围、延伸方向、物性差异等诸多因素控制,套损层位压力在横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复杂的分布给油田钻井和油田开发带来很大影响。S油田调整井各钻井区块受套损、注采不平衡、岩性及断层遮挡等构造因素的影响,浅层存在异常高压。  相似文献   

3.
长2油层是子长油田的主力生产层.针对目前注水开发效果较差、油井见水或者水淹、吸水剖面不均匀等问题,充分利用生产动态分析资料,提出了合理保持地层压力、调整井网、分层注水等相关开发调整措施,为子长油田长2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油藏动态监测技术(RMT)在YL油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RMT测井技术在剩余油饱和度计算、水淹层细分、套管井找油和找出水层位评价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用越来越广泛.RMT为寻找剩余油和发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老区进一步调整和挖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理庄油田沙一段顶部发育一套30~60m的生物灰岩与砂泥岩互层的地层.本文在地层学、沉积学的研究基础上,在区域层序地层框架的控制下,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小尺度的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分析了该套地层的形成环境、形成机制,总结出生物灰岩的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套地层形成过程中湖盆处于阶段性沉降阶段,水深阶段性突然加深,湖面不断扩大,是一套退积的层组组合,提出了生物灰岩沿湖盆边缘呈有缺口的环带状分布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集油田属复杂断块普通稠油油藏,受断块构造格局制约,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后,注采关系调整困难,油田稳产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分析了王集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王集油田的稳油控水、提高开发效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升平油田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起单层剩余油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试验区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出各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并分析了试验区剩余油潜力分布,从而为油田调整挖潜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于本区低渗透的构造-岩性油藏,无气顶,边、底水不活跃,虽然初期产量较高,但产量递减快的现实情况迫使我们必需调整开发方式,通过油藏特征及储层展布等分析研究认为:主力小层砂岩厚度较大,平面分布范围广,且大面积连片,沉积条件相近,均属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低渗透砂岩,原始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无明显差别,具备一套层系注水开发的条件。借鉴新立、新民油田等邻区的注水开发的成功经验,认为研究区应采用注水方式保持地层压力,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采收率,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内外水平井钻井技术已极大地成熟和完善,并且从目前国内外已经投产的水平井来看,绝大多数水平井确实带来了十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庆油田经过40年的开发后,大部分主力区块的主要产层都进入了高含水状态。但是,某些原来认为是非主力的产层的动用程度却不高,甚至没有动用,成为剩余油。导致高含水油藏内剩余油分布零散,正韵律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的上部。水平井技术已成为油田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新油田开发、老油田调整挖潜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合永乐油田台肇地区永165-平72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详细介绍了该区块水平井施工的难点、井眼轨迹控制措施和钻井液技术等情况,为今后该区块水平井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克油田,为了更好的开发盐下石炭系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加快油田的开发建设,综合井下情况,实施大斜度定向井作业.该区目的层为井深4300m以下的石炭系,地层压力系数较高为1.95,钻进时泥浆密度2.00~2.06g/cm3.通过在肯尼亚克油田多口井的施工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大斜度定向井钻井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冀东油田油层水淹程度录井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油田断裂系统及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油田面临一系列问题,油藏合注合采、层间矛盾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各类储层动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存在多套油水组合,使水淹层解释更加困难。根据冀东油田水驱油试验与井壁取芯对比分析资料,建立了该地区水淹层解释评价方法,在冀东油田应用7口井91层,在油田开发实际应用见到了明显效果和获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下寺湾油田雨岔地区沉积相进行研究,并结合测井相及砂岩分布特征的研究成果,对物源方向开展研究分析,确定雨岔地区目的层主要发育一套三角洲前缘沉积,揭示了本地区沉积构造及油藏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最后指出了雨岔地区有利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松辽盆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老油田提产增产,新举措降本创效,已成为石油开发的新方向.据统计吉林油田生产区有6000多口井需要钻探综合治理,以实现老区剩余油的有效动用[1],为此实施老井开窗侧钻已成为老井修复、老油田提高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以XM油田M3区块一口侧钻水平井M118-21-22CP为例,阐明了本...  相似文献   

14.
杏十二区纯油区自1971年基础井网萨、葡主力油层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调整,目前进入聚驱开采阶段,各类储层动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油层水淹状况差别很大,剩余油分布十分分散,挖潜难度极大。录井水淹层录井评价技术是以井壁取芯为手段,以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轻烃色谱、荧光显微图像等特色技术为依托,通过分析含油岩样含油饱和度及原油组分的变化以及岩石孔隙中油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综合判断油层水淹程度。该技术在薄差层增储上产、主力厚油层高含水后期深化挖潜及外围油田低渗透油层的有效动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油田开发调整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海上礁灰岩油藏非均质性强,储层裂缝和孔隙发育,剩余油分布复杂,井间剩余油富集,开发调整挖潜难度大。MRC技术能够增大井眼与储层接触长度,在广义MRC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海上油田平台、井槽受限的现状,通过修井等简单方法,利用老井眼侧钻成多分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钻井成本,提高单井产量,可作为海上油气藏的一项增产技术,海上砂岩油田的成功应用证明,采用MRC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挖潜井间剩余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基于海上砂岩油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礁灰岩油藏MRC技术选井条件,根据M油田实施2口井的现场应用情况,MRC技术同样适用于海上礁灰岩油田,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桥29块调整挖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量和产量均占桥口油田80%多的桥29块,属于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各小块之间、高低渗层之间水驱动用差异大,注水开发7年进入中高含水期,该块能否控水稳油,决定了桥口油田能否稳产.为了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认识了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应用了多项调整方案,使区块连续7年实现了产量、含水稳定的开发目标,为同类油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沙坨裂缝性火山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分析,对裂缝性火山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油藏动态变化取得了全新的阶段性认识,进一步加深了火山岩油藏开发特征的认识。针对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中存在的矛盾,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进一步根据油藏地下油水分布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延缓底水锥进造成水淹,调整和缓解油田开发矛盾,对油田下步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同类型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东南部桑柘坪向斜、濯河坝向斜和铜西向斜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所赋铝土矿和软质Ⅲ级耐火粘土矿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矿床主要形成于二叠纪早世。从矿点分布特征入手,通过对比地质背景差异,探讨了铝土矿分布与华力西期古侵蚀面的关系,提出找矿方向与泥盆系上统地层的分布范围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9.
194 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聚集理论以及科学勘探技术和方法 ,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水平的油气勘探队伍。1 现代油气勘探历史与勘探成果中国近代石油勘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1878年在台湾省庙粟、 190 7年在陕西省延长钻的第一口井均获得油流 ,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194 9年前全国只发现和开发了老君庙、独山子、延长等油田 ,最高年产原油 32万t。新中国成立后的石油勘探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井钻探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油田老区在不断的注水开采过程中使得本身地层压力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在同一井内经常会存在多套压力系统,这种情况会对调整井固井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主要针对影响调整井固井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升调整井固井质量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