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庆探1井区古水流、重矿物及砂岩组分指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山1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4种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自西南向北东方向延伸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主要的有效储集体,与分流河道间泥质沉积呈条带状相间分布。总体上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山1段沉积具有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长8段属河流三角洲沉积,发育波状层理、水平层理等不同类型层理构造。该沉积的遗迹构造分为石针迹、石针迹—进食迹、牧食迹—进食迹等类型,分别形成于高能滨岸沉积、浅湖沉积和低能泥炭沼泽沉积中。该区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前缘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侧向迁移能力较强,受水下分流河道冲刷侵蚀影响,河口坝、席状砂等前缘沉积遭受破坏而难以保存。条带状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在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和山1段发现一套湖泊沉积砂体.它明显分为两层,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水上辫状河道、河泛平原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不同微相储层的物性不同,以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储集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测井相综合分析认为,本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哑相沉积,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其主要的储集层.这些砂体横向上复合连片往往呈带状展布,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也为主要的孔隙类犁.通过沉积相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5.
宋芳屯南部P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利用42口井岩芯和2 745口井测井曲线,对松辽盆地宋芳屯地区南部P油层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4类层序界面,共划分为2个中期、5个短期和12个超短期层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演化规律研究。研究认为,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而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决口扇、漫流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和席间泥等8种微相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延伸距离较远,由于频繁的分叉和改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平面上呈树枝与条带状展布,该砂体物性较好,为主力储集体。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为该区岩性油气藏的下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地震、岩芯、测井和录井资料,在准中地区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两期低位三角洲砂体。SQ1低位三角洲岩性为含砾砂岩和细砂岩,分选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包括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发育冲刷充填、磨圆泥砾等沉积构造,沉积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体。SQ2低位三角洲岩性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多跳一悬式为主,发育爬升层理、波状复合层理等沉积构造,沉积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为主。两期低位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较好,紧邻厚层泥岩,发育有效输导体系,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砂质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认为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主河道的摆动,河道中心左右迁移,造成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的不稳定,水下分流河道在第5、6、8、10小层发育.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油田的下一步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上浅水三角洲相油田储层展布的复杂现象,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分析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储层构型,确定该地区地层对比的稳定分布标志层。通过五级构型分析认为,发育的浅水体三角洲砂体模式包括:连片状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模式;条带状分流河道与天然堤组合模式。通过四级构型分析认为,连片状的砂体均由多期次单河道砂体组成。同时,根据单一分流河道识别标志分析,识别出单一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9.
佳县-子洲地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子洲地区山西期沉积是由石炭纪太原期的海陆过渡相转变而成的陆相湖成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构成。三角洲平原亚相包括河道(包括主河道和分流河道)、天然气堤、河道间含煤沼泽、河道间洼地、决口扇等;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等组成。通过对这些沉积微相的研究,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沉积砂体的大致展布及储层的控制,对未来的油气勘探部署及储量计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洪湖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潜江凹陷东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区域沉积相研究基础上,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通过各种相标志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砂体形态、类型,确定其沉积相、微相类型,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式。首次运用单砂层沉积微相划分技术对洪湖地区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指出了微相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其中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为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次之。  相似文献   

11.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present in a river delta's formation are a highly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variation between its sedimentary reg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river-dominated delta,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and fluviation, are both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n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this delta, the Fangniugou section in the east of the Songliao Basin was selected for study. Based on an outcrop investig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river-dominated delta, combini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water depth, through architecture bounding surfaces and lithofacies divis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recognition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 research, this work illustrated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n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established sedimentary models for the lacustrine basin river-dominated delta under various water leve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8 lithofacies in the Fangniugou section. The fan delta front, which is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develops four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hat include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iver mouth bar, sheet sand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n different orders geographic architecture elements are respectively reflected in the vertical combination of the composite sand bodies, the plane combination of the single sand bodies, the particle size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of hyperplasia in the single sand body, the coset and lamina. In the case of the sand body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iferous basin, varying water level conditions and research loca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and bodies in the lacustrine basin.  相似文献   

12.
扇三角洲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较为发育的一种沉积类型,集中分布在凹陷南部陡坡带一侧,是该区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根据岩芯、测井、地震、粒度等资料,对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邮凹陷戴南组的沉积相模式。根据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分析以及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砂地比图综合分析,确定了戴南组各亚段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编制了戴南组各亚段沉积相分布图。结果表明: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地形陡,存在扇三角洲发育的条件,也存在反映浅水环境的岩性特点,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反映了近物源的条件,还发现反映牵引流和重力流共存的沉积构造特点; 从地震反射特征上看,反射结构不稳定,并发现向盆地边缘加厚的楔形地震相。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戴南组扇三角洲相各微相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水上分流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等微相,最后详细阐述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区低孔、低渗岩性油气藏的不断勘探开发,致密油、致密气已成为研究的重点,需要更加精细地刻画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测井资料及野外剖面,对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段的沉积特征开展综合研究,认为旬邑地区在该期地处构造坡折带,物源充足,沉积相变快。长6—长7段沉积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深湖近源碎屑沉积体系,砂体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为主。长6—长7段深湖沉积中,砂体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浊流沉积和滑塌沉积砂体伴生;深湖相泥页岩中薄层凝灰岩夹层和各种变形构造反映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为深水重力流形成的触发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岩心观察、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测井相分析和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分析,对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上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中区上克拉玛依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S5^2-2单层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三角洲前缘泥等微相为主;S5^2-1到S5^1-1单层、S4砂组和S1砂组各单层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溢岸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运用岩芯观察、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沉积微相的沉积相标志、类型以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主要沉积微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微相,并建立了沉积微相识别模式;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呈现在近东西向剖面上砂体连续性较好,可见河口坝与前缘席状砂的交替出现,而在近西南—北东向剖面上,砂体横向上一般由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到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总之,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是研究区三角洲形成的高峰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利用岩芯、录井、测井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的沉积相类型,首次提出运用相对单因素综合作图法来绘制各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图,综合探讨了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及空间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深湖相4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砂体为欢喜岭地区主要的储集砂体,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持续发育,主要发育于盆地缓坡部位;湖底扇主要发育在SQ3和SQ4沉积时期,主要分布在广阔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内;相对单因素综合作图法可以弥补传统的沉积相作图方法精度低的不足;沙河街组的沉积相垂向演化的旋回性明显,自下而上分为两个水进旋回,分别为SQ2~SQ5沉积时期和SQ6、SQ7沉积时期;每个水进旋回初期,盆地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水体较浅,扇三角洲沉积广泛发育,湖底扇沉积规模较小;每个水进旋回中后期,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大,湖盆水体加深,扇三角洲规模减小,而湖底扇沉积规模明显扩大,形成非常有利的储集砂体,在研究区广泛发育,是研究区深层勘探的有利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浅水三角洲发育的骨架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储集体.运用古构造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红柳泉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13)沉积时期内的古地形、古气候及古水体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砂体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红柳泉地区在E13沉积时期具有盆浅湖阔的古构造背景,地形坡度相对较小,古水深一般小于10m,水体动荡,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物源充足,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古沉积环境;浅水三角洲的砂体受挠曲坡折带和湖岸线的联合控制;红柳泉断层活动引起的挠曲坡折带形成低幅度的隆起区,控制了古水流的分叉改道;湖岸线是水上和水下环境的分界线,在平面上控制了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在纵向上响应于相对湖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多个储盖组合,配合湖岸线对砂体物性的影响可形成封堵性能良好的成岩砂岩体圈闭.  相似文献   

18.
根据岩石相、地震剖面相、测井相特征并结合岩石薄片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下白垩统南屯组内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了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类亚相和平原分流河道、平原分流河道间、前缘水下主河道微相等11类微相,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对优势储集体的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本溪期 (海侵)、太原期(海侵扩大)、山西期(海退)、石盒子期(海陆交互)和石千峰期(陆缘湖泊)等5个时期的古 地理环境、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和平面展布特征,得出这5个时期在盆地内构成了一个海侵海退旋回,形 成了从滨浅海相到海陆过渡的三角洲相、河流湖泊相陆源沉积。控制生成了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砾岩、水 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以及潮坪相砂坝等有利储集岩带,潮坪相发育的煤系地层为烃源岩,上石盒子组洪泛平 原形成泥质岩盖层。生油岩和储集岩叠置或互侧式组合关系,形成本区受砂体分布控制的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