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实现高铁含量的铝硅合金的有效回收,对铜和锰复合变质处理后的高铁含量铝硅合金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铜和锰对高铁含量铝硅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硅合金中加入铜和锰后,再结合热处理,合金中铁相得到较大改善,合金抗拉强度得到较大提高(193.1MPa),优于未含铁合金性能(150 MPa).  相似文献   

2.
新矿集团良庄煤矿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的《高功率矿热炉与硅锰合金低渣比冶炼工艺研究》项目于2005年12月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1)该项目依据矿热炉冶炼铁合金的理论电耗和过程能量的分析计算,应用于良达铁合金公司6.3MVA硅锰合金矿热炉的技术改造,实现了硅锰合金低渣比冶炼的操作工艺,  相似文献   

3.
"直接-共沉法"生产低功耗锰锌软磁铁氧体粉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成功地进行了年产500t高性能锰锌软磁铁氧体粉料的“直接-共沉法”工业性试验。以铁屑、软锰矿、氧化锌烟灰为原料,经浸出、初步净化、深度净化、配液和共沉淀、干燥、预烧等加工过程制取了低功耗锰锌软磁铁氧体粉料。铁、锰、锌的总回收率(%)分别为:Fe93.27;Mn93.35;Zn84.01。共沉粉杂质元素含量低,特别是硅的含量小于0.0050%。以共沉粉大批量制备的软磁铁氧体粉料的磁性能全部达到PC30标准,部分符合PC40要求。“直接-共沉法”生产铁氧体粉料具有产品质量较高,生产成本低,无环境污染,杂质元素含量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铝硅合金中铁相存在的形态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是铝硅合金中最为常见的杂质,通常以β-铁相存在,对合金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降低铝硅合金中的铁含量,或使铁以α-铁相形式存在,可消除铁的有害影响.目前,减少β-铁相的方法主要有:加入锰、钴、铍等中和元素;熔体过热法;提高冷却速率等.要消除或减少铁在铝硅合金中的有害影响,必须综合考虑施用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在铝铜硅合金中,铜和硅与铝相比都是高熔点的难熔元素。按照传统的熔练工艺,都是先将难熔成分预制成中间合金(或叫辅助合金),然后再利用中间合金熔炼成品合金(或叫工作合金)。这样,在每次熔炼成品合金时,都有一部分炉料——中间合金要被重复熔炼。这不仅使熔炼工艺繁琐,延长了生产周期,而且还造成了人工和原材料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次铝硅合金, 采用锌熔析法降低合金中杂质含量, 熔析后得到锌铝硅合金和锌铝硅铁渣;再通过真空蒸馏脱除其中的锌, 生成铝硅合金和铝硅铁合金渣, 同时锌返回锌熔析工序循环利用。当系统压强5 Pa以下、蒸馏温度1 273 K时, 铝硅合金中锌含量为0.11%, 锌挥发率达到99.9%以上;系统压强5 Pa以下、蒸馏温度973 K时, 铝硅铁渣中锌含量低于0.5%, 锌挥发率达到99.6%以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内锰矿需求量的增加,国际锰块矿价格不断攀升,而低品位锰粉矿价格相对低廉,采用烧结法将锰矿粉制备成烧结矿,为硅锰合金冶炼提供合格原料,对我国锰合金生产意义重大。国内硅锰合金生产的锰矿原料大部分依赖进口,但进口锰矿中Al_2O_3含量越来越高。高铝锰矿粉已在国内很多锰矿烧结生产中得到应用,但已有研究很少关注铝对锰矿粉烧结和成矿过程的影响。重点研究了高铝氧化锰粉矿烧结的工艺特性及成矿机制。结果表明,高铝锰粉矿在自然碱度条件下烧结能得到较好的烧结指标,在混合料水分14.2%左右,焦粉配比8%,烧结矿的成品率和转鼓强度分别为79.90%和59.80%。铝在烧结过程中参与低熔点物质锰铝榴石(Mn_3Al_2Si_3O_(12))的生成,作为液相的前驱物,可促进烧结体系液相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铝硅合金中铁相存在的形态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是铝硅合金中最为常见的杂质,通常以β-铁相存在,对合金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降低铝硅合金中的铁含量,或使铁以α-铁相形式存在,可消除铁的有害影响.目前,减少β-铁相的方法主要有:加入锰、钴、铍等中和元素;熔体过热法;提高冷却速率等.要消除或减少铁在铝硅合金中的有害影响,必须综合考虑施用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高铁含量的铝硅合金的有效回收,本文对Cu和Mn复合变质处理后的高铁含量铝硅合金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Cu和Mn对高铁含量铝硅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硅合金中加入Cu和Mn后,再结合热处理,合金中铁相得到较大改善,合金抗拉强度得到较大提高(193.1MPa),优于未含铁合金性能(150MPa)。  相似文献   

10.
锰矿石中的磷,在锰铁合金生产中不能脱除,在炼钢过程中磷大部分进入钢水,影响钢的质量,发生冷脆。我国锰铁合金生产中要求锰矿石质量:中低碳锰铁Mn≥35%,Mn/Fe>7,P/Mn≤0.003;硅锰合金Mn≥30%,Mn/Fe≥7,P/Mn≤0.003;高碳锰铁Mn≥30%,Mn/Fe≥7,P/Mn≤0.005。根据我国锰矿资源特点及锰铁合金生产对锰矿石的要求,锰矿选矿中脱磷的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球团精矿紧缺问题,为拓宽铁矿粉资源,降低原料成本,进行了球团配加菲律宾精粉、钒钛精粉的试验研究。通过造球性能、焙烧性能及冶金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加入部分菲律宾精粉、钒钛精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熔炼—雾化工艺制备不同配方的铁基自熔合金粉末,进行了铁基自熔合金喷焊层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的腐蚀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和不同合金配方对铁基自熔合金在不同介质中腐蚀性能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贮氢合金生产中的废料和边角料的回收,既实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减少了废料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贮氢合金的生产状况,综述了贮氢合金废料和边角料回收处理的几种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贮氢合金废料回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铝-空气电池由于比能量高、绿色环保、经济、充电速率快(机械充电)、阳极材料丰富等优点,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最理想的能源电池之一。其中碱性铝-空气电池的开路电压和阳极活性远高于中性盐体系的铝-空气电池,由于碱性铝-空气电池的析氢腐蚀及电池使用过程中铝阳极的极化非常严重,极大地限制了铝-空气电池的发展。从铝-空气电池中铝合金阳极材料中合金元素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金属氧化物、杂质元素、后期合金的热处理和晶粒细化等方面对铝合金阳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综述了碱性铝-空气电池铝合金阳极关于阳极缓释和降低极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铝-空气电池铝合金阳极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摘 要:铝合金相对于钢材和混凝土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具有自重轻、比强度高、可模性好、防腐蚀性能好、便于回收利用等优点,是可以大规模的用于建筑结构的理想材料,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温度敏感性比较强、抗疲劳性能差。本文介绍了铝合金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总结了铝合金在建筑结构中的疲劳问题,提出了控制和解决疲劳的方案,并对铝合金在建筑结构中疲劳问题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还原铁粉、雾化铁粉、电解铜粉和石墨作为原材料,用预混合法和直接机械混合法对粉末进行混合,得到Fe-2Cu-xC混合粉末后压制和烧结.同时探索了混合工艺对混合粉末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碳含量对Fe-2Cu-xC合金材料的烧结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混合法比直接机械混合法的混合粉末压制性能更好,碳含量提高了铁铜碳合金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烧结尺寸精度.  相似文献   

17.
以三氧化二钒、石墨、铁粉为原料,在推板窑中生产氮化钒铁铁合金。采用XRD、FESEM、EDS和ICP对合金产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和元素成分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在保持三氧化二钒和铁粉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碳粉给量的波动,对高钒合金中V、N含量影响不大,对Fe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低钒合金中N含量几乎没影响,反而对V、Fe含量影响很大;在反应过程中铁粉可以做为催化剂及粘结剂使用。  相似文献   

18.
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已被许多国家列入战略性物资目录。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稀土需求越来越大,为此各国都展开了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研究工作。本文跟踪分析了大量图书论文资料,从主要发达国家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现状,我国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在面临的形势,我国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下一步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方面需要开展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及民用机械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钛铝合金制品生产和使用需求量不断的增加,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的钛铝合金制备工艺已经被提上日程。通过对粉末冶金、铝热还原、电沉积以及熔盐电解制备钛铝合金的工艺、原理、优缺点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超细功能粉体的机械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粉体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所制备材料的性能及应用,而它与合成方法密切相关,提出和发展新的合成方法和技术仍是当前超细功能粉体研究的重点。综述了机械化学在超细功能粉体材料合成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展望了机械化学合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