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风险,为完善广州市外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1年在广州市白云区采集174份网络外卖食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对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培养和鉴定。结果 2018—2021年监测样品总体不合格率为20.1%(35/174),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菌不合格率较高,不同年度的不合格率及不同类别食品的不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室外湿度、不同食品中心温度样品的合格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物中心温度越高(OR=0.917,95%CI:0.876~0.960),食品不合格率越低;对不同品种的外卖食品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以米饭加菜类为参照组,凉拌菜类(OR=0.010,95%CI:0.001~0.159)、寿司手卷类(OR=0.041,95%CI:0.002~0.771)的不合格率更低(P<0.05)。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外卖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从云南省8个地州市, 以随机采样的方式, 在饭店/酒店、快餐店、小吃店、便利店/零售店、网店共采集176件外卖餐饮样品, 共计6类食品, 按照GB 47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相关方法对7项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176份样品中有98份卫生学指标检测结果不合格, 不合格率55.68%, 其中菌落总数不合格率为39.20%,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不合格率16.48%; 有11份食源性致病菌指标检测结果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6.25%,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最高, 为3.41%, 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1.14%, 蜡样芽胞杆菌不合格率为0.57%,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有检出; 8个地州市中以普洱市、文山州、红河州、版纳州卫生学指标不合格率高, 文山州与曲靖市的食源性致病菌指标不合格率高; 6类外卖餐饮中, 米面制品和中式凉拌菜不合格率最高; 流通环节样品食源性致病菌指标不合格率高(7.80%), 与服务环节样品(0.0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第三季度采集的样品不合格率最高, 其次为第二季度; 5种采样地点类型中, 网店的食源性致病菌指标不合格率最高(7.91%), 与其他4种类型的不合格率(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云南省外卖餐饮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有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 应引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及时制定与完善外卖食品的相关安全标准, 加强外卖食品的监督检查和监测, 努力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元监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餐饮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 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 为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对广州市5类500批次餐饮食品进行检验, 并经VITEK 2鉴定。结果 500批次餐饮食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 检出率为1.80%, 其中熟肉制品和凉拌菜、寿司食品检出率分别为3.33%和3.00%。结论 广州市餐饮食品整体情况良好, 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安全隐患, 需加强对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熟肉制品和凉拌菜、寿司等重点品种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连续监测,深入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学生餐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3年连续在越秀区采集学生餐共296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开展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按照DB 44/006—2016《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非预包装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对监测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学生餐样品的总体不合格率为26.35%(78/296),7年的不合格率分别为57.50%、45.24%、43.86%、16.67%、5.00%、6.38%和2.50%,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2=68.947,P<0.01)。不合格项目均为卫生指示菌,其中以菌落总数为主,食源性致病菌项目均合格。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样品中心温度与菌落总数呈负相关(r=-0.224,P<0.01),但与大肠埃希菌无显著相关性(r=-0.145,P>0.05)。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学生餐微生物污染状况总体趋势向好,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生餐食品的监测和监管,以巩固前期成果,防止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市网络订餐餐饮食品的卫生状态, 排查风险隐患。方法 通过网络订餐服务平台, 对广州6个中心城区近年网络订餐消费量大、人气高的网络订餐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抽样, 依据DBS 44/006-2016《非预包装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进行检验和判定。结果 抽检5大类500份样品, 合格451份, 总体合格率为90.20%, 不合格项目主要是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氏菌2个卫生指标菌。500份样品中共检出14株食源性致病菌,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9株, 蜡样芽胞杆菌检出5株, 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均未检出。连锁餐饮服务单位的合格率较高, 非连锁餐饮服务单位的小型餐饮合格率最低。结论 广州市网络订餐餐饮食品总体卫生情况主要体现在卫生指标菌不合格, 食源性致病菌符合标准。熟肉制品、米面及其制品(米饭、米粉、肠粉、面条、粥、饺子等)、熟制凉拌菜与寿司等这3类食品比较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 需引起监管重视。  相似文献   

6.
了解口岸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确定高危食品种类,为进一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4年定期对机场口岸人员流动高的食品经营场所抽检各类食品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和评价。结果 4 926份食品样品总合格率为85.77%,共检出2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检测指标中,大肠菌群合格率最低;不同种类食品中,冷食食品合格率最低;不同季节,第四季节合格率最低。结论 机场口岸食品卫生状况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提示需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开展宣传培训等措施,规范食品加工过程,整体提升合格水平。  相似文献   

7.
唐奕 《食品安全导刊》2022,(4):92-94,98
目的:检测湖南省邵阳市餐饮自制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找出其中不合格项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食品监管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在2017—2021年度邵阳市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采集邵阳市油炸面制品、发酵面制品、酱腌菜制品、酱卤肉制品和饮料制品等5大类别385批次餐饮自制食品,按照国家标准对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湖北省餐饮食品安全状况,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管理对策。方法 2017年从湖北省餐饮环节随机抽取6类餐饮食品2555批次,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和判定,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不同类别餐饮食品中复合调味料合格率最高(100%), 消毒餐饮具合格率最低(72.16%)。检测的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微生物和非食用物质指标中, 非食用物质的合格率最高(100%), 微生物的合格率最低(81.44%)。结论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不同食品、不同指标的检测合格率有所不同, 消毒餐饮具的卫生状况较差, 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较为普遍。今后应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 分析生产加工过程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方法 采集2015~2017年广州市某食品厂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样品362份,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生产加工过程采集的样品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1.10%(4/362)、0.55%(2/362)和25.97%(94/362)。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终产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48.00%、39.13%、20.00%和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 P<0.05)。结论 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风险最高, 二次杀菌可有效降低低温肉灌肠终产品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了解楚雄地区过桥米线微生物污染状况, 获得地域代表性数据。方法 按照《2017年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 对60份过桥米线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计数、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杆菌8个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 60份过桥米线样品中,菌落总数检出率83.33%(50/60),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检出率40.00%(24/60), 霉菌计数检出率65.00%(39/60); 致病菌总检出率33.33%(20/60), 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3株, 检出菌株数(检出率)分别是: 蜡样芽胞杆菌9株(15.00%)、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0.00%)、变形杆菌5株(8.33%)、沙门氏菌3株(5.0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杆菌未检出。结论 楚雄地区过桥米线微生物污染严重, 应加强监管, 控制食用安全风险; 同时应尽快制定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过桥米线的食品质量或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云南省市售熟肉制品和餐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方法 在全省16个州市县中选取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及餐饮环节等为采样点, 随机采取熟肉制品1465份和餐饮食品3674份, 按照GB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及《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 1465份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2.18%(32/1465), 3674份餐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1.44%(53/3674)。在不同流通环节中, 熟肉制品和餐饮制品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便利店和超市, 分别为9.09%(5/55)和1.67%(3/180)。在不同的监测地区, 熟肉制品和餐饮制品检出率最高均为昭通地区, 分别为7.8%(11/141)和7.17%(18/251)。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在熟肉制品及餐饮食品中均有检出, 说明云南省的食品中存在一定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 对消费者的安全有潜在风险, 相关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监管,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预制菜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预制菜企业的卫生控制提供参考,并为相关产品卫生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方法 从湖南省70家预制菜企业中等比例分层抽样5家,对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接触表面、邻近接触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进行检测.结果 中型企业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各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数据分析、建立模型、评价验证的过程对某省餐饮食品抽检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并得出结论。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将抽检对象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生鲜食品、熟制品、自制饮料、餐饮及加工用具。结果结合4年抽检结果,总结出影响餐饮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因素主要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通过对某省4年餐饮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情况进行评估,构建某省餐饮食品微生物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餐饮环节对餐饮食品微生物综合安全指数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两年新疆地区部分食品种类微生物检测结果,了解新疆地区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系列标准方法的要求,对新疆地区抽送检的256批预包装熟肉制品、297批蜂蜜、89批饮料、42批发酵乳、93批糕点面包、96批冷冻饮品、37批速冻米面食品(包括10批生制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乳酸菌、霉菌和嗜渗酵母菌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10批预包装熟肉制品、6批蜂蜜、9批冷冻饮品、6批饮料、1批速冻米面食品菌落总数超标;6批冷冻饮品和1批饮料大肠菌群超标;3批蜂蜜嗜渗酵母菌数超标;2批蜂蜜霉菌数超标;1批饮料酵母菌数超标;2批速冻米面食品(生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3批冷冻饮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除发酵乳对菌落总数没有明确要求和糕点面包菌落总数未超标外,其他产品均出现菌落总数超标问题,其中饮料、冷冻饮品合格率低于95%,应划类于高风险产品;冷冻饮品和饮料还存在大肠菌群超标问题;冷冻饮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速冻米面食品(生制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说明这2类食品致病菌检出风险较高。结论建议食品企业加强卫生管理,查找超标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食品安全,建议监管部门对微生物污染率较高的产品继续加强监管力度,以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现制饮料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 使用随机抽样原则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饭店、饮品店、快餐店、集体学校食堂等采集现制饮料和食用冰,共计3 583份,采用国标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结果 菌落总数>105 CFU/mL所占比例为8.42%,大肠菌群>102 MPN/mL所占比例为19.32%,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56%,沙门菌检出率为0.09%,计数结果均<102 MPN/mL。蛋白类饮品污染状况最严重,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检出比例最高,菌落总数>105 CFU/mL和大肠菌群>102 MPN/mL所占比例分别为21.35%和32.97%。3—5月现制饮料的卫生状况最差,菌落总数>105 CFU/mL所占比例最高,为14.80%。不同采样地点中饭店、酒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为5.24%。结论 我国现制饮料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加工场所卫生状况的监督抽查。  相似文献   

17.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较为完善,但监督检查发现餐饮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食品添加剂采购管理制度不落实、贮藏不规范、使用没有制定管理规范、从业人员正确使用添加剂知识欠缺等。根据《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餐饮服务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用量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并适时调整。基于上述原因,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牵头针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开展研究,以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正确、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本文分析餐饮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存在的问题,掌握餐饮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现状,了解当前餐饮环节食品添加剂监管措施,为制定餐饮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