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医药、兽药     
世界最大药用氨基酸厂在沪投产 由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和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建设总公司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兴建的世界上最大的多种药用氨基酸精制工厂——上海味之素氨基酸有限公司于2000年3月2日在沪竣工投产。该公司第一期工程投入生产运行后,可生产10种药用氨基酸产品,年产量达830t,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药用氨基酸依赖进口的局面。 (沈镇平)  相似文献   

2.
正高桥石化通过引进供应商、工业试验、招标采购等方法,实现了聚醚大宗原料国产化。二羟基聚醚的重要原料为丙二醇。高桥石化与多家国产丙二醇厂家开展技术交流,引进产品进行实验室样品小试、工业化试验,证明国产丙二醇达到了进口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  相似文献   

3.
2,3,6-三甲基苯酚中试成功 2,3,6-三甲基苯酚是生产维生素E(以下简称VE)的起始原料。目前世界上VE年需量已近万t。我国1992年产量为400t,所需的三甲基酚靠进口。为尽快实现VE原料国产化,黄岩橡胶(集团)公司第三化工厂与上海市合成树脂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此产品。在年  相似文献   

4.
动态报道     
<正>和时利领跑国产纤维级PBT产业2007年,无锡市江苏和时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2万t/a PBT切片项目建成投产;2010年,5 000 t/aPBT特种纤维项目建成投产。目前,和时利PBT树脂切片的产能已达到7万t/a,PBT纤维的产能已达到3万t/a,成为国内第1家既能生产PBT切片,同时又能生产PBT纤维的专业供应商。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纤维级PBT产能大、产业链完整、产品品种多、实现生产设备国产化的创新型企业之一。和时利是一家集生产纤维级PBT树脂切片和PBT特种纤维于一身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PBT聚合生产工艺及设备都被国外厂家垄断,国内开发PBT纤维始于"七五"期间,囿于原料、技术、  相似文献   

5.
钱伯章 《化学工业》2011,29(2):16-19,24
我国"丙烯腈主装置成套国产化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攻关取得成功.工艺和催化剂均打破国外少数厂家垄断.国内现有装置改扩建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置正顺利进行和完成,已准备开发10万t/a以上的大型丙烯腈成套技术.本文介绍了国外丙烯腈技术水平和市场动态、走势,为我国丙烯腈行业发展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我国醋酸产能已经过剩,开发下游产品成为醋酸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在开发生产醋酸下游产品醋酸纤维素的同时,不应忽视醋酯长丝产品。虽然相关设备和技术已实现国产化,但是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该产品。  相似文献   

7.
双丙酮丙烯酰胺实现国产化山东淄博科麦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久前实现双丙酮丙烯酰胺的规模化生产,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为30 0t/a ,现生产能力已达到4 0t/月,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当。该产品国产化的突破,为国内环保型涂料、胶粘剂、环氧树脂固化剂、感光树脂助剂、纺织助剂、医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氨基酸市场从总吨位上说(包括谷氨酸在内)我国已成为世界氨基酸生产大国(年出口氨基酸原料药在10万吨以上),但某些小品种药用氨基酸如环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等产品仍存在较大供应缺口。  相似文献   

9.
关于做强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永峰 《化学工业》2009,27(8):19-24
我国磷肥生产能力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黄磷生产能力占世界总产能80%以上,磷酸盐和磷化物产品生产能力≥1 200万t/a,年产量800万t,品种100多个.我国磷化工已具备了做强的基本条件.建议在优化原料配置、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工作,使我国尽早成为磷化工强国.  相似文献   

10.
芦荟是一种多年生百合科多肉质的草本植物,其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含有18种微量元素、11种游离氨基酸、21种有机酸及微生素、多糖、多肽、活性酶、蒽醌类、酚类等70多种具有特定高活性的成分.被推崇为“保健植物之王”。国内目前已开发出的芦荟产品主要有芦荟原汁、芦荟干粉、芦荟凝胶、芦荟叶肉等系列,作为原料,其主要的消费市场是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涤用品行业,其次是食品饮料行业和医药制品行业。国内目前的化妆品市场年销售额已达250亿元,若芦荟化妆品的市场占有率达10%,则需用芦荟原汁1200t,消费芦基化妆品6000t,其市场容量极…  相似文献   

11.
在用药用明胶为主要原料生产药用空心胶囊的生产中,由于明胶中的过氧化物对胶囊中各种色素的颜色具有氧化褪色作用,胶囊产品放置时间过长,其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加上药品自身安全性的要求等原因,故国内引进的外国胶囊生产线对明胶原料中的过氧化物含量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明胶中不得检出过氧化物成分.尽管目前我国药典和轻工行业对药用明胶标准未作过氧化物含量的规定,相信很多生产药用空心胶囊的厂家对此项目都有内控标准,如本胶囊公司就规定,凡对购进的明胶均不得检出过氧化物成分,否则一律退货.笔者相信,不久的将业,药用明胶的标准修订肯定会增加过氧化物含量的规定.为此,明胶生产企业就必须在明胶生产中严格控制过氧化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客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21(1):28-28
山东淄博科麦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日前实现双丙酮丙烯酰胺的规模化生产 ,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为 3 0 0t·a-1,现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 40t·m-1,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当。该产品国产化的突破 ,为国内环保型涂料、胶粘剂、环氧树脂固化剂、感光树脂助剂、纺织助剂、医疗卫生等相关产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丙烯酸酯生产发展迅速 ,许多企业生产丙烯酸酯下游产品所用胶粘剂的主要成分是双丙酮丙烯酰胺 ,国内企业主要依赖进口。同时 ,国外添加有双丙酮丙烯酰胺的发胶和冷烫精成为市场主导产品 ,进入中国市场深受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碳酸钡的市场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英军  王缓 《现代化工》2002,22(5):53-55
碳酸钡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可分为粉状、粒状和高纯碳酸钡。目前我国大多数厂家采用碳化法,一些中、小型企业采用毒重石法,而只有少数厂家采用成本较高的复分解法生产碳酸钡。2001年全国碳酸钡总产量为50万t,30多家生产厂,在建装置能力11万t/a。预测今后几年碳酸钡的消费将保持增长趋势,出口量将增加。建议发挥原料和生产方法优势,选用新型设备提高装备能力,向专业化、功能化、微细化方向发展碳酸钡产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内外丙纶发展过程及其产品开发情况,提出了我国丙纶工业发展的设想,包括原料配套、对已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与逐步实现国产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品种与应用开发预测、价格与市场预测以及基础工作等。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我国建筑涂料的产量为120万~130万t,预计2000年将达到140万t左右.从总体技术水平来看,我国已达到国际上90年代初的水平,已基本可以满足我国建筑业和装璜业的需求,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如企业规模小、质量标准水平不高、施工应用技术重视不够、科研力量薄弱、原材料质量不高、合成树脂(乳液)技术水平低等.今后应在有关政策及措施的督促下,发展高性能产品、功能性产品、环保产品,解决某些原材料的国产化问题,发挥现有企业能力,增强企业间合作,组建大型骨干涂料生产企业,迎接世界挑战.  相似文献   

16.
截至10月3日,我国首套完全国产化7万t.a-1己二酸生产线,在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公司已连续稳定运行40天,产品有效含量达到99.8%。  相似文献   

17.
9月上旬,国家建材局直属的天津、南京、成都三个甲级设计研究院和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中国建材研究院设计所会集成都院,共同讨论编制低投资型1000t/d、2000t/d、4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示范设计方案。这是五院在国家建材局领导下大力贯彻“低投资,国产化,上大改小”方针的一次联合行动。 以“低投资,国产化,上大改小”的方针实现发展,是我国水泥工业进入一定历史阶段必然产生的要求。我国水泥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产量的主体乃是立窑水泥。积极发展具有经济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加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的调整,实现2000年旋窑水泥比例达到25%的目标,是水泥工业面临的历史性使命。但是近来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投资往往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约水泥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国家建材局经过长期酝酿,确立了“低投资,国产化,上大改小”的发展方针,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措施和具体路子。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予以了明确肯定。  相似文献   

18.
技术市场     
<正> 一条生产线年耗毛300t,年产胱氨酸18~22t,收购价为10.5万元/t,膏状混合氨基酸250~270t,收购价为0.5万元/t,两种产品共耗原料成本5.32万元,设备投资约80万元,厂房面积1500m~2投资约50万元,技术转让费11万元,投产一年后可全部收回成本投资。可提供六种工艺技术资料转让方可派人到现场指导建厂到出产品。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青田同志联系。 联办健身球厂寻伙伴 衡水地区某健身球厂,已与外商签订了长年出口合同,因生产能力有限,特向外界寻求合作伙伴,联办厂包销产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变性淀粉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变性淀粉工业的发展已有约150年的历史,在近30年中,变性淀粉在研究、生产和应用领域发展很快,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目前世界淀粉年产量已接近4000万t(1996年达3600万t),以淀粉为原料进行变性处理的产品已有2000多种。据报道,美国每年工业用变性淀粉为200多万t,欧洲约为90多万t,日本也在30万t以上。世界上较大的生  相似文献   

20.
年产3万t苯酐反应装置已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7103厂生产出来并交付使用。该反应器的成功制造,填补了国内大型苯酐反应器制造技术的空白,实现了大型苯酐反应装置的国产化。1995年的苯酐市场效应到如今仍余热未消,刺激着纷纷上马的苯酐装置热。据统计,目前现有的和拟上的装置能力总量到2000年达80万t以上,而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的苯酐需求量为40万t,这种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使装置能力小、生产能力低、成本和消耗高的厂家被淘汰。年产3万t苯酐反应装置填补国内空白@章献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