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不同的平整工艺对连续退火780 MPa级别的冷轧双相钢进行平整试验,研究了平整伸长率对连续退火780 MPa级别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平整伸长率与780 MPa级别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函数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随着平整伸长率的提高,780 MPa级别双相钢的屈服强度提高,抗拉强度保持不变,同时均匀伸长率和总伸长率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河北冶金》2004,(1):61
目前,宝钢60公斤级别强度的热镀锌双相钢(包括纯锌和合金化产品)在国内研发成功,80公斤强度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也将面世。这种钢在低变压区屈服强度提高很快,无屈服延伸和室温时效,弯曲性能良好,冲制成型时不易开裂。据国际超轻车身研究表明,未来车型设计中,钢材使用量的70%~80%会选用双相钢。宝钢生产的60公斤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目前已供菲亚特轿车使用。宝钢率先开发出高强度热镀锌双相钢  相似文献   

3.
C Si Mn Cr Nb钢双相组织性能的柔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 Si Mn Cr Nb试验钢的双道次变形和分段冷却热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试验钢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结果表明,试验钢两段轧制分段冷却后550 ℃卷取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屈服强度415 MPa,抗拉强度710 MPa,伸长率23.0%,屈强比0.59。500 ℃卷取得到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双相组织,与550 ℃卷取相比,屈服强度升高35 MPa,抗拉强度降低45 MPa,伸长率略微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生产出力学性能理想的热轧酸洗低碳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针对不同卷取温度对C–Mn系低碳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含碳量较低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在贝氏体区采取不同的卷取温度,将获得不同形貌的贝氏体组织,同时影响组织的晶粒度级别,进而对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等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控制卷取温度,可以生产出高强度、高延伸率、低屈强比的优质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  相似文献   

5.
基于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的思想,通过两道次压缩变形结合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轧制工艺,获得不同贝氏体含量及形态的细晶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第二相贝氏体特征对双相钢室温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形变后快速冷却可获得无碳板条状贝氏体,较慢的冷速或在贝氏体转变区保温处理可获得粒状贝氏体。贝氏体体积分数大于20%左右的细晶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具有低的屈服强度,高的抗拉强度,高的伸长率,低屈强比以及连续屈服特性。屈服强度既与铁素体晶粒尺寸相关,也与贝氏体形态和数量相关。板条贝氏体引起的屈服强度提高大于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具有比板条贝氏体更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的思想,通过两道次压缩变形结合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轧制工艺,获得不同贝氏体含量及形态的细晶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第二相贝氏体特征对双相钢室温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形变后快速冷却可获得无碳板条状贝氏体,较慢的冷速或在贝氏体转变区保温处理可获得粒状贝氏体。贝氏体体积分数大于20%左右的细晶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具有低的屈服强度,高的抗拉强度,高的伸长率,低屈强比以及连续屈服特性。屈服强度既与铁素体晶粒尺寸相关,也与贝氏体形态和数量相关。板条贝氏体引起的屈服强度提高大于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具有比板条贝氏体更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实验室试制了高强度冷轧热镀锌用双相钢,探讨了不同的退火温度和平整工艺对双相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退火温度在800℃以上时,试制的低硅C-Mn-Cr系双相钢才能得到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的性能优良的双相钢.平整工艺显著提高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和屈强比,降低双相钢的延伸率,平整率小于1%时,有利于工业上得到综合性能良好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8.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冷轧超高强度双相钢的连续退火工艺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研究了连续退火过程中各个参数对1000MPa级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在退火温度800℃下保温80s,可以得到抗拉强度为1030MPa、延伸率为14%超高强双相钢;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当退火温度为830℃时,显微组织中粒状的非马氏体组织明显增多.过时效温度低于300℃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变化不大;当过时效温度超过300℃时,抗拉强度急剧下降,屈服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在过时效温度为360℃时开始出现屈服平台.  相似文献   

9.
以低碳Si-Mn系冷轧双相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过时效和平整工艺对双相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过时效温度高于350℃左右时屈服强度和屈强比大幅度提高并出现屈服平台;平整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也与过时效温度有关。平整和过时效均对双相钢的BH值有较大影响。过时效温度过高或者双相钢的BH值很低,不施加任何平整和预拉伸的情况下,双相钢的BH值很小。300℃以下温度过时效后进行平整和预拉伸有利于获得较高的BH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淬工艺对微合金双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降低,双相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下降,同时总伸长率提高;不同的淬火温度使双相钢显微组织中不仅产生了不同体积分数的马氏体,而且也形成了不同数量的新生铁素体。TEM分析表明,新生铁素体中没有细小的NbCN粒子,因而避免了析出强化,这不仅可以改善铁素体的塑性从而有利于双相钢的塑性,而且也能够提高双相钢的强度。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零件的三种双相钢DP590、DP780和DP980进行了室温条件下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在准静态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方向的双相钢试样进行单向拉伸,研究三种双相钢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以及三种双相钢的强度和塑形差别;在动态载荷条件下,研究双相钢的变形抗力与应变速率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对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分析,获得三种双相钢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大小及其与强度级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00~300℃回火对0.054C-1.18Si-1.16Mn-0.49Cr成分热轧双相钢DP600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主要影响热轧双相钢中铁素体位错密度和马氏体微观结构;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热轧双相钢中铁素体可动位错密度降低,马氏体部分发生分解,析出碳化物;回火温度对抗拉强度影响不大,对屈服强度和屈强比的影响显著,175℃以上回火,热轧双相钢屈服强度显著提高,并出现屈服平台,150℃以下回火热轧双相钢屈服强度增加不明显,不出现屈服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包钢技术中心Φ750 mm×550 mm热轧试验机组,研究TMCP工艺参数对w[C]0.06%~w[Mn]1.45%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TMCP工艺参数,获得了实验钢的多种强度级别及不同组态,为开发各种级别的低成本高强度复相钢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控轧工艺对Mn-Mo-Nb-B系超低碳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连登 《钢铁研究》2004,32(4):43-46
以 6 2 0MPa、6 90MPa、780MPa三个级别的钢板生产为例 ,研究了Mn -Mo -Nb-B系超低碳贝氏体钢 (ULCB)钢坯加热、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时效处理诸因素与钢的力学性能的关系。对三个强度级别的ULCB钢的合金成分与生产工艺提出了设计方案。研究表明 ,在适当的工艺制度下 ,在较低的碳当量基础上可以获得满意的强度与韧性。  相似文献   

15.
《特殊钢》1989,(5)
贝氏体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热轧双相钢中,常常会生成贝氏体。调节加工热处理制度就能得到不同的贝氏体量。在实验室研究了双相钢中的贝氏体对强度、延性和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钢的成分(%)为0.057C、1.38Mn、1.51Si、1.12Cr。试验结果指出:马氏体-铁素体双相钢中含少量贝氏体,使延性大大增加,并提高屈服强度,而抗拉强度稍有下降。在室温和77K 之间,双相钢中的贝氏体明显改善延性,而不损害强度贝氏体改善延性的原因在于均匀延伸后大的缩颈应变;双相钢中的贝氏体引起不连续屈服和较高的  相似文献   

16.
1000MPa以上超高强钢在国内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该级别钢材强度极高且碳当量高,使其焊接工艺制定非常困难。而点焊参数的选取对点焊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此类问题,特对MS1300超高强钢进行点焊工艺参数摸索,通过调整焊接电流和焊接时间,研究了不同的电阻点焊工艺参数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观察了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测试了接头的显微硬度。制定出最优焊接工艺窗口,为MS1300超高强钢在汽车上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曹同友 《钢铁研究》2006,34(4):24-26,58
通过四种不同的分步淬火热处理工艺,相应地获得了四种不同组织的双相钢.研究表明,随着马氏体含量的增加,双相钢的最大拉伸强度随之增加,延伸率随着马氏体的增加而降低.试样的铁素体晶粒大小在不同的马氏体范围内对强度和延伸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Nb对C Si Mn Cr双相钢相变规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C Si Mn Cr和C Si Mn Cr Nb实验钢的相变规律,在实验室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研究,分析了微合金元素Nb对高强度热轧双相钢相变规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b可显著推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并显著降低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但对铁素体终止转变温度和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基本没有影响。经Nb微合金化后,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幅均在100 MPa以上,屈服强度的增幅高于抗拉强度,且在强度大幅度升高的同时,伸长率下降并不明显,表明Nb的细晶强化作用对提高中温卷取热轧双相钢强度级别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研究院、西昌钢钒和鞍钢蒂森克虏伯(重庆)汽车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1000MPa级低碳当量热镀锌双相钢试制成功。据悉,双相钢具有低屈服强度、高抗拉强度和良好成形性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和加强件,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先进高强钢。1000MPa级热镀锌双相钢由于微合金含量高、变形抗力大和镀锌容易漏镀等因素,生产难度极大,能够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20.
《宽厚板》2018,(5)
通过低碳当量高强钢相变规律研究,对100 mm厚690 MPa级别钢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低碳当量优化设计。经过静态CCT曲线测定,发现低碳当量成分体系钢的马氏体完全转变临界冷速为60℃/s,对于100 mm厚度钢板,在实际生产中所能达到的冷却速度为5~10℃/s,达不到60℃/s的要求。结合马氏体+贝氏体相结合的双相组织设计,达到了提高强度、保持良好韧性的目的,实现了低碳当量成分设计目标,为获得良好的焊接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