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确定的油井最佳油嘴直径的新经验相关式。它是采用中东10个油田的3554个生产测试数据而得来的,适用于临界流条件。数据统计误差分析表明,此相关优于其它相关式。相关系数为0.9534。  相似文献   

2.
油嘴是原油生产中最重要的流动控制器之一。油嘴设计首先要优选油嘴尺寸。本文提出了一个利用其它参数计算油嘴大小的经验相关式。它是嘶于中东地区10个油田的3554个生产测试数据推导得到的。  相似文献   

3.
吴芒  林琪 《钻采工艺》2001,24(3):22-24,28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垂直管多相流井底流压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基于多相流处于稳态流动,通过各种流态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条件[研究,较好解决了多相流井底流压的计算问题。如:Hasan-Kabir相关式,Hagedorn-Brown相关式,Aziz相关式,Beggs-Brill相关式,Orkiszewski相关式等,但是,至今还未见到多相垂直管流不稳定流吉底流压的计算研究的专题报道,文中就此介绍一种计算多相垂直管流井底流压的新方法,供现场工程人员参考或使用。  相似文献   

4.
持液率计算在多相流工艺计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相关式都是依赖于实验或现场数据得出的经验或半经验相关式。文中叙述了10种持液率相关式,利用实验数据和现场数据进行了评价。结论是Minami-BrillⅠ式、Minami-BrillⅡ式、Lockhart-Martinelli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小,推荐采用这3个公式作为湿天然气管路持液率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超深断溶体油藏纵向连通性好,油井生产时井底下方油气易沿断裂高导流通道向井底流动。为明确油井油藏动用深度,以Z油田W9井为例,对比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流温、静温特征,并基于温度特征建立不同温度-深度关系下油井动用深度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同一深度下流温大于静温,与油嘴直径无关;当深度一定时,油嘴直径越大,流温越高;随深度增大,流温与静温差整体呈降低趋势,靠近井底处流温梯度较低;超深断溶体油藏温度特征受热损失、油井动用深度和传热方式影响;W9井在目前4.5 mm油嘴生产条件下动用深度约为52~62 m。该研究可为超深断溶体油藏油柱高度判断、储量计算、合理生产制度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电泵井油嘴出油孔径是一定的。当需要调整产量时,就必须把原来的油嘴卸掉,然后根据需要换上新的油嘴。这样即麻烦,又造成原材料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做如下改造:将油嘴内孔扩大,加工一个带内螺纹、有内通孔的芯子。芯子的内孔直径为8~18毫米不等。这样调整产量时,只要按需要换上相应大小内孔直径的芯子即可,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油气生产系统的管网部由很多口井和地面管线构成。在设计这类生产系统时,确定明分离器压力、油管、管线或地面油嘴直径和管线长度这些参数,对获得最优产量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控水难度大,生产过程中部分油井出现井筒积水现象.由于井筒积水与底水锥进都会造成油井含水率上升,但二者控水方式截然不同,需加以区分.通过对比分析井筒积水与底水锥进的形成机理、表现特征(流压梯度、井底流压和生产动态)等方面的异同,明确了井筒积水是弱底水油藏的一类特殊的水体锥进现象.井筒积水呈井底流压正常下降、流压梯度上升,井筒流压梯度上升幅度底部大、顶部小;初期油压、含水率异常下降,后期含水率上升,放大油嘴直径后油压上升、含水率下降.底水锥进呈井底流压、流压梯度同时上升,井筒流压梯度均匀抬升;初期油压、产液量、含水率异常上升,下调油嘴直径后含水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油嘴在电泵井的生产中起控制产量和降低回压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生产中,油嘴孔很容易被高速液体刺大,因而使用寿命短。文章利用水力学原理和现场试验情况,论述加长油嘴能够延长油嘴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牛东火山岩油藏主要以自喷方式开采,开展油井自喷生产特征研究以优化油嘴尺寸设计,可延长油井自喷生产时间,获得单井最大产量,但目前关于火山岩油藏嘴流公式方面的研究较少,难以有效指导牛东火山岩油藏的开采。基于量纲和谐原理和现场数据拟合建立牛东火山岩油藏嘴流公式,并选取生产井开展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嘴流公式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65%,具良好适用性。将所建立嘴流公式应用于生产,进行生产油嘴优化设计,确定了不同配产条件下更换油嘴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井下节流技术在塔里木油田的应用情况,从最大节流压力、节流油嘴尺寸、节流器下深等方面总结了塔里木油田涉及的主要技术参数,还从井下节流工具选择、嘴流相关式拟合、井下节流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活动式井下节流器能够满足塔里木油田高温高温的井况,Mechanistic嘴流相关式适用于临界态和亚临界态,Cd取0.85比较合适。文章最后提出了两点需要攻关的、在现场应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气井井下双节流油嘴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装一个节流油嘴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节流前后压差很大,造成节流油嘴密封部件很容易失效,这就是目前井下节流仅在浅井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深井中应用受到限制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安装双节流油嘴,并建立了双节流油嘴的设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真实反映双节流油嘴井下节流井筒流动动态;双节流油嘴可以减少每个节流油嘴的压差,从而减少损坏的可能性;双节流油嘴位置必须满足节流后不生成水合物,较浅一个节流油嘴下入位置必须在较深那个节流油嘴温降基本恢复的位置才能进行节流。  相似文献   

13.
李宝君 《油气井测试》2009,18(3):36-38,41
利用一口气井已测得的一试气制度的试气资料,采用节点分析方法,应用WTES现代试井软件进行敏感参数分析,选择该井下一制度试气油嘴直径或对该井系统试气时油嘴大小进行选择,同时预测对应油嘴下的产能,为试气生产组织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气井试气的一次成功率和试气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4.
压裂后返排是煤层气井压裂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确定合理返排油嘴直径是提高压裂液返排效率、减小储层伤害、提高煤层气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煤粉和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启动模型,优化压裂后返排的合理油嘴直径,从而通过控制裂缝中返排液流速,使脱落的自由煤粉被携带出裂缝,但不发生支撑剂回流。对影响返排阶段油嘴直径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了返排时影响油嘴直径的主控因素。以柿庄南区块3号煤层参数为例给出了压裂后的排液制度,对于指导矿场压裂后排液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气井在开采过程中易在井筒、节流处及地面集输管线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堵塞气井的生产通道,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井下油嘴将气井地面节流转移至井下节流,使天然气的节流、降压、膨胀和吸热过程发生在井筒内,防止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通过分析水合物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井下油嘴的合理下入深度和油嘴直径,形成了凝析气井井下油嘴设计技术。并通过改进井下油嘴的密封材料和工具结构,提高了其稳定性和耐压差能力,克服了深层凝析气井含液量高、压差大的难题,并在凝析气田成功推广应用6井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高气液比气井井下节流携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井下节流是否有利于携液这一热点问题,以高气液比井下节流气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油嘴为函数节点的井下节流气井井筒压力温度数学模型,并引入李闽教授提出的椭球体携液临界气量模型来定量分析其携液能力,耦合得到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量剖面。实例分析表明: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量呈典型3 段分布,可能存在3 个极大值,应取其最大值配产。产层至节流油嘴上游的临界气量明显大于节流下游至井口的值,表明节流后在较小的气量下就可携液生产,利于携液,而节流油嘴处存在一临界气量极大值,说明气体通过油嘴形成高速射流,与周围流速差增大,携液所需气量增加,不利于携液。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综合运用节流工况理论计算、油嘴故障问题统计分析和现场调研取样等方法,最终得出高压气体携带井底未清喷彻底的残余完井泥浆持续高速冲刷作用是造成采油树油嘴大范围损坏主要症结的结论,据此提出了延长气井放喷时间,优选油嘴尺寸、材质和涂层,多级节流降压等解决办法,延长了油嘴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油嘴更换成本,提高了气井的生产时效和气田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8.
油田生产中检查及更换油嘴是确保油井正常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油嘴套筒扳手在油井嘴子套中安装及拆卸油嘴时不具有防掉功能,经常发生油嘴从套筒扳手中脱出卡在油井嘴子套内,严重影响了油井正常生产。为解决传统油嘴套筒扳手设计上的这一缺陷,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性油嘴套筒扳手。  相似文献   

19.
对于自喷井,当油气比不变、油嘴直径d≤15毫米时,油井产量q(吨/日)与油嘴直径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q=C3d lgd(1)式(1)为经验统计公式,其中C3是产量系数,具体条件下为常数。  相似文献   

20.
可调油嘴用于潜油电泵井的参数调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雄  杨志  李海伟 《试采技术》2005,26(4):37-39
根据可调油嘴的工作原理,以潜油电泵井系统效率最高为目标函数,通过改变油嘴直径来调整潜油电泵的抽吸参数和工况点,确保潜油电泵在高效区运行。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保证了供液不足井的连续运转和减少启动次数,降低电机功率,减少了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