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岐 《市政技术》2015,33(1):194-197
苏州中心CBD项目是城市综合体开发以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实践,其地下部分在功能上集成了轨道交通、停车库、地下步行街、综合管沟等公共配套设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巨系统。笔者结合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总结了苏州中心CBD等重大地下综合体项目在咨询以及勘察设计阶段管理中的经验,以期对城市地下综合体项目设计管理有一定借鉴作用,为提高设计管理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闫硕 《城乡建设》2008,(6):74-74
一、地下空间与地下综合体 地下空间是相对地上空间而言的,利用其主要优势包括节约土地、抵御严酷气候、抑制城市无序扩张,缩短城市基础设施铺设长度、为防御提供掩蔽和安全保证,以及为地面创造一个充满绿色、免于机动车干扰的、更加适宜居住的城市.主要包括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商业街、地下公共建筑、地下基础设施、地下储存空间、地下防御空间等. 地下综合体是由日本首先提出的,指由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地下空间建筑共同组合而形成的大型地下空间工程.地下综合体起初只是地下步道系统连接两侧的商店和地下室,而今,它已经囊括了诸多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地下综合体有助于对地下空间实施统一规划布置,提高城市繁华区的特有功能,并间接保护原有城市建筑.  相似文献   

3.
廖康君  谢俊燕 《居业》2022,(2):195-19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立体化、多样化,从而衍生出地下综合体,将城市市政、交通、娱乐、商业等功能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现状,针对规划体系、投融资模式和开发地区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地下综合体规划与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地下交通、商业、文化、娱乐休闲等为主要功能的地下公共建筑,特别是集多种功能的地下大型公共综合体已成为城市整体功能结构中的重要节点甚至是城市的核心.而地下公共建筑外形及特征的塑造以及与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整合是完善整体功能结构和优化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作者从空间与环境塑造的角度对地下公共建筑的外形及特征,以及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进行探讨,提出几种基本的设计模式,讨论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及设计的研究,从地价、环境、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建造坡地地下城市的优点,介绍了上海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现状及主要地下设施,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商业综合体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都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商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同时兼备中观建筑视角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地下延伸,以及宏观城市视角下地下网络系统节点这两个身份,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其开发利用都具有明确的必要性和价值效益。文章阐释了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双身份"的内涵和开发必要性,并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其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万昆 《华中建筑》2011,29(6):15-18
建筑综合体"城市化"就是综合体整合城市要素,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与一体化的过程.文章在分析日本、香港等地区建筑综合体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综合体功能复合化、交通枢纽化、外部环境延伸化、内部空间公共化、形态立体化等五个方面是建筑综合体走向"城市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国内外地下城市综合体相关概念的文献梳理和对比分析,该文尝试从建筑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等方面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提炼出地下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并通过回溯地下城市综合体五个发展阶段,进一步厘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当代地下城市综合体所呈现出的五大"城市化"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珊珊  夏海山 《风景园林》2018,25(1):101-105
城市地下考古遗址是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是目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对地下历史景观和地下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不仅能减少对城市地下历史景观造成破坏,还能充分发挥历史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保加利亚谢尔迪卡古文化与交通综合体为例,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历史景观的营建经验,以供中国参考。  相似文献   

10.
洪小春 《华中建筑》2023,(11):48-53
为改善现阶段城市高密度区域地下公共空间成片开发但整体环境不佳的现状,参照城市设计理论框架提出地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思路。首先,明确了随着城市设计发展和城市高密度区域空间立体开发催生的地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和总体思路;其次,从地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的要素构成、尺度与主体、特征与模式、研究思路与框架等4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地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的思路;最后,总结了地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的研究特色,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容积率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当城市的集约化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必须通过城市再开发加以缓解。因此,城市的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娱乐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被布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本文针对地下综合体空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北京中关村购物中心设计案例,提出对于地下城市综合体在空间构成整合上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所忽视的大不相同,从70年代起,与城市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对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让城市公共生活回归城市新空间,新公共空间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智慧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问题和需求出发,构建了基于智慧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管理模型,体现为透彻感知、深度互联和智能应用的特点。结合中关村大型公共地下空间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实例,对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技术路径及其工程实现进行了分析。基于智慧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感知、自调节的闭环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物联网、可视化、仿真模拟等技术,可以对庞杂的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动态管理,提高数据实时采集、关联处理和智能分析能力,从而使复杂的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真正实现安全闭合管理和智能决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津市已经进入地下空间大规模有序开发的阶段。当前天津市地下空间只进行总体规划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导则。本文从土地使用控制、配套设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行为活动控制、空间引导设计以及外部环境控制六个方面入手探索研究地下空间规划的关键性控制要素,并以小白楼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实例研究,用以指导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否安全运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安全.文章在研究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关村大型地下空间为例.通过调研总结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隐患的类型.分析了事故监控预警的要素.并开发了事故隐患监控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发展用地日趋紧缺,因此完善和优化现有城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城市地下空间的商业性开发已成为现有市区优化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以西安市民乐园商业区地下商业街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例,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纳入设计之中.通过将地下交通与地下商业空间整合设计,在地下商业空间中引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措施,消除传统地下空间给人的心理压抑感和封闭感,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空间品质和商业价值,进而实现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的集约化.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gives insight into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Helsinki, Finland. The city has an undergroundmaster plan (UMP) for its whole municipal area, not only for certain parts of the city. Further, the decision-making history of the UMP is described step-by-step. Some examples of underground space usein other cities are also given.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sustainability issues related to urbanunderground space use, including its contribution to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nd aestheticallyacceptable landscape, anticipated structural longevity and maintaining the opportunity for urbandevelopment by future generations. Underground planning enhances overall safety and economy efficiency.The need for underground space use in city areas has grown rapidly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t thesame time, the necessity to control construction work has also increased. The UMP of Helsinki reservesdesignated space for public and private utilities in various underground areas of bedrock over the longterm. The plan also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the city's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work and allows suitable locations to be allocated for underground facilities. Tampere, the thirdmost populated city in Finland and the biggest inland cit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is also a good exampleof a city that is taking steps to utilise underground resources. Oulu, the capital city of northern Finland,has also started to 'go underground'. An example of the possibility to combine two cities by an 80-kmsubsea tunnel is also discussed. A new fixed link would generate huge potential for the capital areasof Finland and Estonia to become a real Helsinki-Tallinn twin city. 2014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有利于旧城的复兴建设.通过对福州市八一七中路购物商业街城市设计,激活地下空间有效性,并将某些城市服务职能引入地下,建构地下公共空间,推进地区繁荣.  相似文献   

20.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土地的集约利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进入综合发展时期。然而,目前规划编制体系还不尽成熟,未形成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中等城市的发展存在广阔的空间和可塑性,其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对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新沂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的规划实践,探索适用于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编制方法,引导规划管理。①总规层面:对接上位规划,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挖掘城市特色,创造地下空间公共价值,合理进行分区引导,实现“刚弹结合”; ②控规层面:衔接规划管理,形成“文字+管控导则”的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