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于195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后来在著名的斯坦福研究所供职。1989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女儿克里蒂娜·恩格尔巴特在美国硅谷创建了Bootstrap研究所,并于1998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界最权威的奖项——图灵奖。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思想家、发明家和计算机先驱,他总共写了25部著作,拥有28项发明专利,他在计算机领域创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例如在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人机交互和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天才的预见,并且提出了理论框架。早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2.
王勇 《软件世界》2007,(9):93-94
超前的思想,使他常常不被人理解,不受到重视,甚至被人嘲笑,但恩格尔巴特始终保持乐观。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C.Engelbart),一位最早把一个拖着尾巴的木头盒子与计算控制技术建立起关联的科  相似文献   

3.
恩格尔巴特不仅是鼠标的发明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发明家。他是最早认识到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的工作环境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重要性的少数先知先觉的学者之一。1968年,他和与他一起在斯坦福研究院(SRI)工作的由17个研究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进行了一个长达90分钟的关于在线系统——NLS(online system)的演示,这一研究项目开始于1962年。计算机鼠标在这次演示中首次被公开展示。但鼠标仅仅是那天被展示的众多创新之一,这些创新有:超文本、目标寻址和动态文件连接、以及具有声音和图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那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精彩时刻。  相似文献   

4.
寻梦之路1925年1月30日,恩格尔巴特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9岁时,父亲去世,性情开始变得忧郁。1942年,考上俄勒冈州立大学。当时雷达技术刚刚出现,很让恩格尔巴特激动,于是学习电气工程。二年级时扔下学业,应征入伍,进入海军,从事雷达工作。1945年,20岁的恩格尔巴特是美国海军雷达技术员。一个闷热的日子,他踱进红十字会图书馆,在那里他邂逅了VannevaBush的文章。这是有关信息处理技术用于扩大人类记忆和思想的论文。从此,一个梦想植入他的大脑。1951年,他着手设计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系统。试图通过机器增加人类的智慧。这一工程一拉开…  相似文献   

5.
他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企业家,甚至连个博士学位都没有,但是无论在互联网还是PC的发展历史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都可以牢牢地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而且这个位置十分靠前.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亳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吕娜 《程序员》2009,(4):9-9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 glas Engelbart)是电脑界的一位奇才,是人机交互领域的大师。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这位伟大的"计算机界爱迪生"就预见性地提出视窗(Windows)的理论框架,他的发明涉及一系列创新,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电子邮件、在线呼叫集成系统、超媒体、电脑交互输入设备、层次超文本等。这在当时看似天  相似文献   

7.
最早的鼠标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1968年的IEEE会议上,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向世人介绍了他的新奇发明——一个简单的机械鼠,从此鼠标便与计算机的发展紧密联系存一起。到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代光机鼠面世,  相似文献   

8.
魏杰 《互联网周刊》2004,(40):59-59
“数字技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更关键的是,它改变了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早在50年前就构想出视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超媒体、电子邮件、信息群组、互联网、鼠标等等创新概念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常常这样一语惊人。被《BYTE》杂志评为在个人计算机发展史中最具影响的二十位科学家之一的他有着“计算机界爱迪生”的美名。这位行事风格异于常人的科学家总是喜欢把自  相似文献   

9.
是租还是买     
网络的可用性是用户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他们认为,对于为关键任务提供服务的应用系统来说,网络基础设备需求和时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管理员 AndFew Eisenberg 表示,尽管在家里和办公室中都有高速连接,但他并不想只依赖于某一方来完成他的全部工作。Andrew Eisenberg 还提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目前想当然所认为的网络基础结构是否能够完成为高效率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的任务?他问我们:“当我们的笔记本电脑没有连接到本地的局域网上时,我们是否仅为了发送一封邮件就需要支付蜂窝电话的费用?”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与网络》2012,(15):45-45
什么是嗅探器?他的工作方法是怎样的?那么,先我们要知道嗅探器的原理: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数据总是在流动中,从一处到另外一处,而互联网是由错综复杂的各种网络交汇而成的,也就是说:当你的数据从网络的一台电脑到另一台电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2006年6月15日)星期四,微软主席兼软件总设计师比尔·盖茨发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通告,宣布已经开始并最终在2008年之前,将由雷·奥齐来接替他现在的位置。那时比尔·盖茨依旧保留董事长一职,但他的工作重点将开始转移到慈善事业上。下面我们收集了盖茨的一些言论以及鲍尔默发送给公司员工的信件,也整理了一些来自网络精英们的反应。有人说这是微软公司急需改革的一个征兆。你认为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他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企业家,甚至连个博士学位都没有,但是无论在互联网还是PC的发展历史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都可以牢牢地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而且这个位置十分靠前.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亳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Internet 对于什么是Internet,人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的回答。Internet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一组共同协议之上的路由器和线路的物理集合,或者一组可共享的资源集,甚至可以被认为是网间互连或互相通信的方法。但不管怎样回答,它们都包含以下共同内容: ·基于TCP/IP协议的网间网 ·使用和开发这些网络的用户群 ·可从网络上获取的资源集 尽管Internet是由基于同一协议标准(TCP/IP)的网络组成,但Internet上也有很多网关(gateway),通过它们可以连到基于其他网络协议(如DEC-net,SNA)的网络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绿色、智能(网络)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全球绿色科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将进入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革时代。对于充满理想化价值目标的平民阶层来说,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有效应对绿色经济挑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由"科学发展"到"共同富裕"的唯一路径。由此,在中国办公自化学会的倡议下,我们提出了这份"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报告。该战略报告以"绿色·资本·网络·法制"为对策框架,基于我们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刻认知,把发展"低碳经济"与推动包括体制改革在内的政府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机制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建立创新的东西部合作机制与构建中国反贫困模式结合起来。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制定需要批准的政策,而是就公众关切的重大问题向政府和公众提出建议、想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周围,老鼠遍布。什么?看看我们每个人的电脑,几乎都连着一个拖着长尾巴的鼠标,不是吗? 196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发展研究中心,用木头和小铁轮制成了最初的鼠标,之后,施乐公司不断完善恩格尔巴特的发明,直到1983年1月,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莉萨”个人电脑首先配置鼠标。鼠标的发明,让我们电脑的交流变得如此容易,使个人电脑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每天使用鼠标的我们,真的把这个可爱工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提高工作效率服务了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我们谈到“黑客”时,总觉得神秘莫测、难以捉摸,其实黑客就在我们身边。从四月份开始的中美黑客网上大战,让所有人真实的感受到了黑客的存在,攻击与反攻击是Internet世界一场无形的战争,这场战争也必将会愈演愈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目前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的人认为它严重影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还有人认为这未尝不是对网络的一种推动作用。但是一件事物的诞生和发展,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就会象无人修理的杂草一样,变得纷乱无序。计算机法律问题的专家阿拉木斯投书本刊,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欢迎大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社交网络看作一个神秘的东西,因为不去碰他,他却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社交网络"可怕"的发展趋势 对于社交网络的发展,用"可怕"一词来形容是没有半点过分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证: 1、非常强劲的用户 从数量上分析,据艾瑞咨询数据统计显示,201 1年美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达1.5亿人,增长9.9%,在美国整体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3.7%.根据预计,2013年美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将达到1.6亿人,增长率仅为4.1%,届时在美国整体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7%.而在中国呢?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为3.7亿人.此外,从增长率上来看,未来三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的增长逐渐趋于平稳.预计2014年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将会达到5亿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未来10年,我们将看到的变化,将超过过去的100年",在2012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前夕,爱立信东北亚区总裁兼爱立信中国董事长马志鸿(Mats H Olsson)就爱立信今年的参展主题"网络社会"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一个全面互联的网络社会即将到来。移动宽带尤其是LTE、HSPA的加速发展、终端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且日趋智能化、云计算的广泛部署和应用,网络社会推动的跨行业融合将为ICT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成为产业焦点,同时推动整个网络的智能化以及运营体系的转型。马志鸿指出:"移动宽带网络业务量迅猛增长和不同类型终端对网络能力的要求是现有网络向智能立体网演进的两大驱动力。做好宏蜂窝覆盖是向智能立  相似文献   

19.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的责任之重大. 到了2 1世纪,有观点认为:未来学校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家庭·社区教育". 在研究性学习当中,我们已经实践着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20.
联想:走IBM之路 2001年4月20日,联想宣布向服务转型。杨元庆表示,随着IT硬件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IT服务已经成为国外众多大企业的又一重要利润增长点。他明确表示,在中国走IBM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联想在未来3年的重要目标——为企业提供从IT咨询、IT架构设计、项目实施管理、定制软件到网络集成的全套应用解决方案。杨元庆说:“相比以前,我们的自身规模、外部环境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