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2):222-223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价值追求,而司法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疑难案例,而要对此类案件的事实和所应适用的法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离不开受案法官对案件本身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进行解释,以梳理事实、阐明法理,进而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裁判,使个案中公平正义的理念和精神真正得以实现。本文通过许霆盗窃案中的不同判决结果为背景,阐述司法实践中赋予法官一定解释权的必要性及合理性,释明因此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并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3):206-207
次级证明是英国学者尼尔·麦考密克的法律推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法律规则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一般性规定、类比、或法律原则等方式推理明确或确认法律规则的过程,包括后果主义论辩、协调性论辩和一致性论辩。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法官寻找和确立法律规则的事实。在L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的分析过程中,说明中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次级证明是什么样的,进而结合麦考密克的法律推理理论说明法官进行次级证明应遵循怎样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6)
在当前普法工作并不能保证人人具备同等的理解法律、适用法律的情况下,法官释明的作用依旧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国目前在立法体系中对法官释明行为的规定仍处于缺失状态,大多以司法解释作为主要法律依据。这一问题在立法层面的空白却导致了司法过程中的逻辑混乱现象。事实阐明的义务分配作为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法官释明的方式推进诉讼进程、保障诉讼正义在目前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目前立法尚未完善的理论探讨阶段,如何定性法官的释明行为,如何尽量减少法官释明的"副作用",抑或如何将法官释明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3)
法律逻辑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于司法活动过程中,为司法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在司法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冤假错案频发不禁让人思考法律逻辑是否切实应用到司法实践中,本文将从法律逻辑在侦查、辩护、审判三方面的应用探究逻辑错误与冤案发生的因果关系,并寻求更加有效的措施以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5)
基于我国国情的法官解释是指:承办案件的法官在司法适用的过程中对于个案作出的解释,这一解释没有普遍约束力,但具有个案效力。我国法律并未对法官解释做出明文规定,但法官解释在事实上必然存在。由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与实质侧面存在片面理解,我国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裁判结果的两级化问题。机械适用法条和单纯以社会危害性入罪的情况同时存在。因此,应正确理解罪刑法定原则,坚持实质解释和形式解释的统一,考虑公众的基本正义观念,同时建立并完善裁判文书说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
近年来上诉案件以及再审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并且这其中绝大多数案件都存在事实认定不清的问题。然而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事实认定的首要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广泛的承认,因此本文结合司法现状,分析事实调查的重要性,以提高司法实践中对事实调查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228-235
司法审判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途径,一定要确保社会正义的实现。法官作为作出司法裁判的主体,是"法"或"正义"的化身,应当通过证据尽可能还原案件事实真相,然而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受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本文从1933年美国最高法院受理的Quercia诉美国政府案为契机,浅窥法官在英美法系审判中的职责及中立地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法律应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然而法律实践的结果并非总是如此。人们对法律的预期总是和法律实践之间存有距离,甚至背反现象也非鲜见,尤其在乡村纠纷的解决中。乡村生活的逻辑和法律的逻辑并不完全一致,二者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也非完全重合。尽管如此,现代乡村仍然需要法律的介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乡村纠纷的解决中,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文拟从乡村纠纷解决的法律实践中,考察法律在乡村的运行,透视法律在乡村生活和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以及村民运用法律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9):79-80
司法实践中违反不为证明妨碍义务的行为数不胜数,如当事人隐匿、拒绝提供证据等行为不但影响了法官查明案件事实,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浪费了司法资源。如果不对此种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最终可能动摇公民对司法的信心,因此有必要对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证明妨碍义务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当今社会的法律之所以是最佳的社会关系调整器,主要原因在于法律具有其他社会控制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性和权威性。不过,法律也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要想时刻保障法律的良性运作,法官应对法律有深入了解和丰富实践,针对不同案件,理性分析法律事实,合理适用法律条款,以较高的司法审判力弥补法律自身缺陷,以此来保障法律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