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陈凯歌导演的贺岁大片<赵氏孤儿>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关于电影主题和情节设计的诸多争议,很多影评抨击电影不忠实于<赵氏孤儿>原作.本文采用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视角,旨在从历史感、意识形态和性别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说明电影版<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下对于<赵氏孤儿>原版故事"去文化化"的解构式解读,表现了陈凯歌导演对于当今时代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从<史记>到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这个流传民间的经典故事不断以各种形式演绎着.继<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导演将这个经典故事以电影的形式重新搬上荧屏,不仅集结了王学圻、范冰冰、黄晓明等多位当红国际影星,更在制片过程中邀请了曾经制作过<太平洋>的著名VFX团队Base FX进行本片的VFX制作,他们以"不演"重新演绎了那个风云迭起、动荡不安的战国时局,也是对经典故事的真实再现和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3.
影片<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作品.通过讲述程婴为报仇雪恨.而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并最终杀死仇人屠岸贾的故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人性的深层发掘与演绎,通过影片主题的层层深入,揭示出在亲情与复仇的碰撞下,人物的人性、尊严与信仰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闻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为代表的表现"孤儿意识"的小说,揭示了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尴尬处境和生存体验,以胡太明为典型的台湾知识分子的寻根与救赎之旅,正表现了其对于"孤儿意识"的克服,而不是如今天分离主义势力所谓的"台湾人意识",更不能成为"台独"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达新世纪长篇小说"自主创新"理念内涵的何大草长篇小说的审美阅读印象,川渝城市群民间观音信仰的日常生活审美表现,忆君形象的塑造,及其"证悟般若"与"最终解脱"都缺乏故事的充实、展开.相关地域民俗宗教观音思想资源开掘不够,体验不深,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自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上映后众说纷纭,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对电影文本进行了解读,认为该文本是站在草根的立场上对生命价值进行了追寻,在历史叙事之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历史剧改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泛流行于西域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是在本土民族文化的"就近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强势的民间"群体话语",与其诸多民间口承文学密切相联.它表现的诸多平民价值观,已成为西域新疆诸多智者故事和笑话的"核心":它在简单中生成的丰富和复杂,渲染的乐观和诙谐,在通俗中寓意的深刻和严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史诗性",并与内容深广、规模宏大的新疆经典的英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相得益彰.由此揭示了不同文学类型存在的差异的相对性,以及由"差异"衍生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审美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艾滋孤儿因其特殊的"双重弱势群体"的身份,成为需要特殊关爱以及特殊照顾的群体,对其照顾应该包括物质生存及心理引导、长远发展在内的综合救助.因此,通过政策调整及制度建设,把艾滋孤儿作为具有特殊需求的独特群体,消除对艾滋孤儿的社会歧视,构建多元的社会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