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能》2016,(7):19-21
目前,我国城镇化和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冷链食品爆发的条件,冷库的建设和发展会很快达到高峰阶段,冷库的耗能比例将显著上升,冷库的制冷及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将广泛应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冷库的制冷效率,实现冷库的节能减排运行,是当前需要面对的课题。文中研究了冷库冷凝热回收系统,给出了冷库冷凝热的回收机理,介绍了冷库冷凝热回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且对冷库冷凝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经济效果分析,总结了冷库冷凝热回收系统的功能及优点。  相似文献   

2.
某些工艺性空调系统全年使用,按生产工艺要求为空调区域提供稳定的、合适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因而需要在空气处理过程中,对空气进行预热和再热。如果空气的预热和再热是利用回收冷凝热获得的热水,从而减少了电加热或者蒸汽加热的使用,将可以大大地节约能源。文章阐述了应用水源热泵回收冷水机组冷却水冷凝热量的技术及该技术适用范围,并对实际应用于工艺性空调系统的案例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节能》2020,(1):104-106
在大型制冷工程中,若能合理回收制冷系统的冷凝热并应用于牛奶厂、屠宰场、水果烘干、生活热水供应等场合,具有十分积极的节能减排意义。为保证冷凝热回收的同时制冷系统高效运行,制冷剂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流程模拟软件模拟单级蒸汽压缩制冷过程,在制冷量80 kW,蒸发温度-25℃的设定条件下,从热力学性能、系统运行参数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大小等方面比较了12种不同的制冷剂。结果表明R21既能获得很高的系统性能系数,又对环境负面影响小,是优选的冷凝废热回收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制冷剂。  相似文献   

4.
对冷水机组的热回收系统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将冷凝热回收用来加热生活热水的方法和装置,并对该系统使用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利用热回收系统可有效地利用能源.  相似文献   

5.
一个新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新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在新循环中,部分冷凝器出口的饱和液态制冷剂被冷剂泵加压到制冷剂在发生温度下对应的饱和压力,这股高压制冷剂液体在一个沸腾器里被加热成饱和高压蒸气后将预热器出口的过热制冷剂蒸气引射到冷凝压力.由于在新循环中发生压力可以比冷凝压力低,因此该系统可以利用较低品位的热量制取低温下的冷量.研究结果表明:新循环可以利用比传统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温度更低的热源,制取同一温度下的冷量.此外,在蒸发温度或发生温度较低时,新循环的COP比单效循环高得多;当发生温度或蒸发温度较高时,新循环和传统单效循环的COP相同.  相似文献   

6.
某住宅小区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改造方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某住宅小区的生活热水使用情况,对原来的使用燃油锅炉方案进行改造.提出了两种冷凝热回收方案,分别从技术、经济、环境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指出采用制冷剂循环中串联板式换热器的冷凝热回收方式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张翠珍  杨茉  卢玫 《太阳能学报》2011,32(12):1816-1821
对热电冷联产中一种新型热回收系统——溴化锂制冷-热泵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该系统利用热泵回收溴化锂制冷系统的冷凝热来加热锅炉除盐水,可以减少除氧器中加热用的背压蒸汽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产生显著的节能、经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余热回收与温差发电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在回收热的同时还可以发电。建立了相应试验系统,分别采用3组不同流量的冷却水对发电片冷端进行降温,同时收集热量。得出了回收热量和电量与余热温度及水流量之间的关系式,调节冷却水流量可以调节电能与热能回收的比例。研究表明:应尽量使温差发电片冷热两端温差在大于30℃的工况下运行,此时电量和热量回收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空调冷凝热回收利用技术不但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大气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热水供应系统运行费用,提高制冷机组的运行效率。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空调冷凝热回收的原理以及节能减排等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一种使用发动机余热的新型客车采暖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朝葵  杨志 《柴油机》2004,(5):41-4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利用发动机余热的客车采暖系统,利用两级热回收技术,同时对发动机缸套冷却水热量和发动机尾气热量进行回收,可满足客车在冬季的取暖要求。由于该系统回收热量的能力比常规的非独立采暖系统大大提高,也可考虑将其作为吸收式制冷的热源,作为车辆夏季空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