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表明,酒西盆地青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北东-南西走向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一对共轭切层缝,它们是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油气藏储集层中的重要裂缝类型。通过对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分析,认为在窟窿山冲断片北部的窿7-窿4 井区以及柳沟庄冲断片,发育大量北东-南西向切层缝,其数量明显多于北西-南东向构造切层缝;在窟窿山冲断片南部的窿8-窿10 井区,发育大量北西-南东向切层缝,与北东-南西向构造切层缝相比,前者在数量上占主导。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切层缝,其雏型是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发育和定型。  相似文献   

2.
青西油田裂缝性储集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西油田位于酒西盆地西部的青南凹陷,储集体主要是下白垩统下沟组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泥岩(本文简称“泥云岩”)和砾岩,裂缝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和重要的储集空间。本文着重总结青西油田裂缝性储集体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层物性分析、成岩作用与裂缝成因网络、构造环境与构造裂缝、有效裂缝段识别以及储集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认为赤金堡组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的泥云岩和砂砾岩,其裂缝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且对油气的富集起到控制作用。 利用蚂蚁追踪技术及成像测井资料对青西油田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分析,预测青西油田下沟组裂缝的分布规律并建立青西油田的裂缝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南西走向和北西-南东走向 2 组裂缝,且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部位主要位于青西油田的北西部、北东部及南东部;高产井大多位于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区域。因此,裂缝发育较集中的区域是后期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致密油类型、分布特征及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酒泉盆地致密油形成条件开展综合分析,指出勘探领域。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湖平面升降旋回,下白垩统发育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3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源储组合,发育泥云岩和砂砾岩致密储集层,形成泥云岩和砂砾岩2类致密油,"甜点"控制油气富集。泥云岩致密油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裂缝沟通了基质微孔,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甜点"规模展布;砂砾岩致密油以源储侧接为主,可划分为下生上储型、侧接型和"三明治"型,扇三角洲前缘有利相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叠合区为"甜点"规模发育区。砂砾岩致密油以青西、花海和营尔等凹陷环凹分布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勘探方向,有利勘探面积达550 km~2;泥云岩致密油以青西凹陷北西向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方向,有利勘探面积达100 km~2。图8表6参22  相似文献   

5.
青西油田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裂缝分布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西油田主要为裂缝性储集,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控制油富集的因素,为了更好地预测裂缝的分布区域和发育程度,用有限元方法对主要储集层下沟组一段和下沟组三段喜马拉雅运动期进行了构告应力场数值模拟。根据构造演化、岩心和测井资料确定青西油田储集层有效裂缝的主要类型为低角度斜交缝、层间缝和少量高角度缝。应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库伦-摩尔破裂准则,进行了构造裂缝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裂缝普遍发育,发育程度较高地地区主要位于油田的东部和南部,而高产井均位于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裂缝发育程度高的地区是较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6.
酒西盆地青西坳陷下白垩统下沟组的纹层状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已被证实勘探前景良好。这套储集岩的颗粒细小,岩性致密,基质孔隙度低,实验分析表明,其泥质物中的主要成分是泥级斜长石。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表明,这类斜长石属晕长石,是火山物质经流水搬运,在半干旱气候下的碱性湖水中沉积后,经浅埋藏深度改造而成。青西坳陷下沟组泥级斜长石的大量存在,使其泥质纹层具有高的弹性,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形成纹层间滑脱缝和斜交缝,奠定了发育构造裂缝的物质基础,而构造微裂缝与沸石溶孔沟通,使下沟组形成了非砂岩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这类新型储集层的出现预示着酒西盆地的邻区和其它类似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图1照片8参8(罗平摘)  相似文献   

7.
青西油田为自生自储式裂缝性油气藏,非均匀性强、埋藏深(4100-4700m),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的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砂砾岩,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其次为溶蚀孔、洞,极易遭受污染。针对青西油田下沟组储集层的损害情况,进行敏感性实验并分析损害机理,结合敏感性评价结果及现场试验结果,提出钻井、固井、完井、采油、修井等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具体措施。表1参12(谢全民摘)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方法研究让纳若尔油田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发现油田发育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两种不同尺度的裂缝,宏观裂缝包括构造裂缝和缝合线,微观裂缝主要是颗粒破裂纹和构造微缝。不同尺度的裂缝发育程度与碳酸盐岩岩性、地层结构和应力场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宏观裂缝多发育于泥晶灰岩等胶结致密的岩石中,微裂缝多发育在孔渗性较好的颗粒灰岩中。让纳若尔油田是层状特征明显的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与致密隔夹层频繁间互的地层结构模式决定了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的垂向分布模式:Д层储集层较为致密,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宏观裂缝;Г层储集层较为疏松,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多形成微观裂缝。平面上,裂缝发育与分布受主应力大小控制,在主应力场相对高值区,裂缝发育程度更高。图5表2参14  相似文献   

9.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K1g)为深层裂缝-孔隙型砾岩储集层,油藏埋深4200~4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8%,基质渗透率小于1×10-3μm2.由于砾岩储集层内高角度裂缝发育,改善了它的渗流性能。针对这类低孔、低渗透储集层,通过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及测试等技术,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结果,进行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主要有5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阿斯马里组—加奇萨兰组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之一。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沉积于低能闭塞环境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组烃源岩,在上新世早期达到排烃高峰,生成的油气通过相关的裂缝系统垂向运移到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石灰岩裂隙型储集层中;中新统加奇萨兰组为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提供有效的区域盖层;油气在侧向挤压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优质的烃源岩、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层、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裂缝、有效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油气生成期与构造活动、裂缝及圈闭形成期的良好匹配等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缝。其中北东-南西向为优势方位,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开度通常小于300 μm。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嘉二段裂缝的储集作用相对较弱,在储层中主要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垂向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嘉二段3个亚段膏岩下伏的白云岩段,嘉二中亚段裂缝最为发育。嘉二段储层裂缝的发育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为近东西向,在开发过程中,东西向裂缝更容易优先开启,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北东-南西向裂缝作为优势发育方位易形成定向的高渗带。  相似文献   

12.
1. Introduction The Jiuxi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HexiCorridor, Gansu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Fig. 1(a))occupying an area of 2,700 km2, and is well known asthe first oil location of the Yumen Oilfield, which is alsoadmired as the cradle o…  相似文献   

13.
青西油田是玉门油田分公司近年来滚动勘探开发获得实质性突破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已占到公司产量的56%.该油田主力产油区窿5井区块为相对独立的深层裂缝性底水砾岩油藏,已有3口百吨井相继暴性水淹,底水突进正严重威胁着油田开发。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对油藏水动力系统及水侵机理、控水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底水主要沿高角度、高渗透裂缝侵入油层;无水采油期主要受垂向渗透率和裂缝延伸深度的影响.这为今后稳油控水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西油田空气钻井井眼稳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窿15井、Q2-33和Q2-17井的空气钻井试验证明,空气钻井能大幅度地提高青西油田机械钻速,但在试验中出现井眼不稳定的问题.文中主要对青西油田地层特性和空气钻井井壁不稳定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分析了青西油田Q2-33井空气钻井遇到的井眼不稳定问题,提高了对空气钻井井眼不稳定的问题的认识,对今后空气钻井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棚深层系是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砂砾岩油气藏,其天然裂缝发育,影响油藏的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根据地表露头、岩心和薄片分析,安棚深层系主要为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根据定向取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研究区以近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不同部位不同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水压致裂和校正后的井径崩落资料,研究区现今地应力优势方位为50°~60°。在北东—南西方向现今地应力影响下,研究区北东向裂缝的张开度大,连通性好,渗透率高,为主渗流方向。因此在研究区下一步的井网调整中,可将目前的五点法面积注采井网转化为沿北东向主渗流裂缝的行列式注水开发井网,油藏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调整后第5a采出程度为11.7%,单井累积产油量为1.4×104t,在原油价格(不含税)为2640元/t时,评价期内的内部收益率(税后)为24.68%,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深度酸化技术在玉门油田青西探区窿4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玉门油田青西探区窿 4井裂缝性凝灰质砾岩油藏岩性特殊、井深 45 5 2m、油层压力高达 5 6.6 4MPa以及储层堵塞严重、表皮系数高达 10 7.73的特点,研究成功稠化盐酸 +油基稠化液 +稠化土酸的多级注入深度酸化技术。该技术在青西探区窿 4井实施后,油井产油量由 5 8m3/d上升至 2 5 6m3/d。该井深度酸化技术的试验成功,对于青西探区裂缝性特殊油藏的油层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西油田为玉门油田的一个重要勘探开发区块。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应用常规测井资料不能正确识别岩性和划分储层,从而不能正确确定储层参数,测井解释常出现失误,以往的测井解释方法也不适用。随着电成像和阵列声波等新技术在青西油田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在青西油田建立了以电成像资料为主常规测井资料为辅识别各种裂缝的方法,这包括通过处理出的阵列声波能量衰减资料判别裂缝有效性和裂缝发育程度的储层识别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处理储集层各种参数;针对青西油田两种主要的储集层岩性,选用不同的交会图版,结合泥浆电阻率、井温测井曲线和其他常规测井资料对油气、水层的响应特点,综合地质录井资料和区域油水界面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解释模式。这些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青西油田测井解释符合率显著提高,并在其他地质工程应用和测井适应性研究等方面见到了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