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街巷空间作为传统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及主要交通骨架,承载着村民的各种公共活动,它连接着村落的各个地方,是整个村落空间的重要支撑结构。本研究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马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以及界面量化分析,对其街巷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总结出马堡村所营造出的街巷空间特征,并探讨其相应的保护策略,这对其他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形态的研究及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浙江兰江流域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形态角度出发,探讨水塘空间与周边巷道的形态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与视域分析,发现水塘空间具有中心性,是致密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呈封闭的袋状空间。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形态背后的社会逻辑,为今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桂林漓江流域分布着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四个传统村落,采用空间句法对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空间形态间的差异性,为地域性传统村落的分析研究提供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欧阳文;高娣;李泽琨 《华中建筑》2024,(5):160-164
基诺族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形态特征是由其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共同塑造而成,反映了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该文以现存的5个国家级基诺族乡传统村落(洛特老寨、巴卡老寨、巴亚中寨、巴坡村、扎吕村)为研究对象,进行走访调研,从基诺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体系出发,分析和研究其街巷空间形态及公共空间特征,总结特征和规律,以更好地保护基诺族传统村落的布局及景观风貌,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承载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维度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内涵,表现出极大的适用功能、自然生态及精神象征相协同的内涵特征。本文的研究区域以根受徽州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安徽省黄山市为例,通过文献分析、资料整理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徽派传统村落整体性特征的研究,阐释了徽派传统村落的内涵与演化过程,揭示了徽派传统村落具有显山露水、自由生长、有机整体、淡雅简约、人性空间及开放兼收六大整体性特征,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了整体性特征的形成与历史积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及传统制度五种影响因素相关,以促进徽派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2.
13.
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策略研究——以安徽歙县渔梁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助空间叙事理论,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叙事需求出发,以渔梁村的叙事资源挖掘为基础,剖析村落的叙事主题和叙事题材.文章借鉴平行叙事的方法,确定村落的平行叙事结构,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近郊化、资源环境、市场指向和"飞地"、行政和经济、交通和用地等因素,分别决定了第二住宅的空间结构、类型特征、社会结构、地域差异、分布特征和规模特征.城市规划在需求动力、用地空间、重点区域、空间聚散方面影响第二住宅的发展,第二住宅在景观、空间和城市化方面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第二住宅的发展,可能引发过度城镇化的后果,并引起地价上涨、居住两极分化、占地较多、环境影响等问题,对城市规划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18.
19.
小微制造型企业是我国村镇经济的重要基础。此类产业与村镇用地适当混合能更好支持企业、拉动村镇经济、提升村镇特色和活力。研究和推广该模式,对探索小微产业用地模式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村镇及加强城镇化过程的产业支撑有积极意义。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城关联用地"的概念及相应的中观、微观视角(以区别于以宏观视角的"分区规划"为核心的传统"产城一体化"研究),以福建省茶叶产业村镇为样本案例,采用网格聚类法进行用地特征统计,归纳此类小微产业村镇用地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希望为研究小微产业村镇关联用地模式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大规模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低收入阶层在选择住房区位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为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发展优化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