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首届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4)10月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继7月15日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业委员会正式在京成立之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BCM(业务持续管理)概念在业内的推广力度正在得到迅速加强,中国首届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4)的举行,更是为迎接BCM时代的到来增添了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从第二届业务持续管理(BCM)高峰论坛的主题“灾难应对与企业责任”可以看出,我们仍然在继续普及业务持续管理概念的工作,这表明中国BCM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但笔者认为,BCM产业的发展问题也应该同时提上日程,至少得到同等关注。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BCM存在着最令人担忧的三件事。第一、国内企业进入BCM市场的还很少,而且规模不大。事实上,电力、银行等行业用户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BCM的全部部署工作,他们需要专门的BCM服务提供商帮助实施。显然这意味着市场,意味着商机。据国际灾难恢复组织(DDIR)的数据预测…  相似文献   

3.
从BCP(业务可持续计划)到BCM(业务持续管理),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2006年可谓是BCM进入中国的关键一年。2006年12月15日,在google上搜索BCM,约有149,000项查询结果。回想2005年10月,笔者在做《BCM在中国》系列报道专栏时,关于BCM的中文资料很少,即使有也就是简单介绍或者是生硬的概念。很多人提到BCM,第一反应是根本不知道B C M是什么。即便知道,谈到B C M的时候,话题也会不知不觉向灾备方面靠拢。如今,B C M进入中国已经3年,随着三届业务持续管理论坛的召开,B C M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2006年9月,在《中国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频发的灾难事故让人们对于BCM进一步觉醒,但是,国内推行BCM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年的11月9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既是全国消防安全日,也是中国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的举办日。今年也不例外。11月9日,来自各行各业的CIO、国内外业务持续管理专家以  相似文献   

5.
10月26日,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业务持续管理(BCM)专业委员会成立暨中国首届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4)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国信办、信息产业部的领导及百余位行业和企业用户参加了此次会议。BCM很陌生但灾难防范不陌生在当天的论坛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参会用户。他们表示,虽然企业对容灾备份、灾难恢复了解得较多,但对BCM、BCP等概念和方法还很陌生。那么,什么是BCM呢?据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新介绍,BCM,就是业务持续管理(BusinessContinuityManagement),它在国内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它特指…  相似文献   

6.
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过“人生是不可管理的,但人生需要管理”,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在第一届中国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召开之前,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务发展研究中心局长邓寿鹏提出,不管国外怎么定义,我们要把BCP(业务持续计划)改为BCM(业务持续管理)。原先被认为只是执行层的业务持续计划由此而上升到管理层面,业务持续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9日,又一个“119”的日子,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委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周刊联合承办的“塑造机制、抵御风险”第三届中国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6)在北京盛装登场。  相似文献   

8.
从存储到BCM     
于天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48):i001-i001
BCM(BusinessContinuityManagement,业务持续管理)是一套综合管理体系,它着眼于对各种潜在灾难和危险进行分析,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业务持续计划(BCP)来防止或减少灾难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数据存储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保存和管理,通过数据备份、数据迁移、数据恢复、远程容灾等技术以保证数据安全,并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存储≠BCM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可见存储显然不等于BCM。存储主要是针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保护和管理。而BCM则包括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灾难恢复(ITDR)、设施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  相似文献   

9.
风向标     
本刊讯记者郑悦报道到一家陌生的酒店开会,你会想到首先查看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吗?在新加坡,酒店等大型建筑物都配有专门的消防安全经理负责向客人讲解消防知识。没人希望遭遇意外,但危机意识却不能少。来自英国业务持续协会(BCI)的董事余绍强,用这个事例说明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社会,业务持续管理(BCM)即是这样一种具有危机意识的管理机制。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很多单位和企业认识到保持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性,并开始付诸实践。但是BCM在中国的发展,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2006年11月9日,第三届中国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  相似文献   

10.
CSIP正式挂牌     
如何切实把国际上盛行的业务持续管理(BCM)理论转化为中国企业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具体行动?答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中国业务连续管理(BCM)的头脑风暴在北京刮起。一个敏感的日子,这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灾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生命安危、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社会不安定……。这和业务连续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体现着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5)主办单位选择这一天开会的特别用意。  相似文献   

12.
一、银行信息化与BCM的关系业务持续性确实成为银行业务完成集中式业务信息化后的一个重要问题。银行在实现业务信息化后,对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的冲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要制定相应的恢复方案。人民银行认为,BCM(业务持续管理)重视的是风险的防范而不是补救,要作到未雨绸缪,需要采用和借鉴比较成熟的BCP的方法论,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抵御突发事件对业务冲击和造成风险的能力。二、银行开展BCM工作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比较看中的是BCM(业务持续管理),发展中国家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BCM无国界     
2006年11月9日下午,第三届中国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6)“防范风险,保障业务连续的实践之路”分论坛在世纪金源大酒店召开。实践路漫漫BCM进入中国已经3年,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 C M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新在开场致辞中说到,通过像GDS等公司的努力,希望现在B C M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而是尽快拥有实践案例。美国国际灾难恢复协会(DRII)教育委员会主席Scotphelps的演讲中主要讲述了纽约市应急管理的一些实践。BSI中国区营运总监李晴昊谈了信息安全标准与灾备中心的运营管理。美国飞康软件有限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颜军就多对一…  相似文献   

14.
布丁 《软件世界》2004,(12):74-74
几次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把BCM(业务持续管理)问题推到了公司领导者日程的最前面,但如果认为业务连续性策略只是为了对付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5.
灾难备份和BCM(业务持续管理)是什么关系。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灾难备份和BCM是两个个交叉的圆,两者的相同点占80%。  相似文献   

16.
BCM的出发点在于对潜在的灾难危险加以辨别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对企业运作造成的威胁,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持续管理计划来防止或减少灾难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BCM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可以应对多数危机从而保证业务的持续性,它可以帮助企业确认影响业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可能面临的威胁。BCM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以平衡面临威胁可能带来的业务或资产的损失,及为保证业务连续性运作而进行的成本投入。从企业股东的角度看,业务方向的变化及科技的发展,导致业务模式的变化;变更、重组、竞争的加剧已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7.
BCM流程复杂而冗长问:本栏目8月25日刊出了北京政务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的选址经历。试图从一个非常具体的角度,揭示业务持续管理(BCM)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您看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想?对于BCM的体系建设有何评价?答:读了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选址工作只是灾备中心建设的一个序幕。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体系建设才刚刚开始。”这句话确实反映了B C M复杂的真实状况。中国的B C M推进只有很短的历史,北京政务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可以看作是B C M的先行者之一。选择一个恢复地址只是IT灾难恢复计划(IT-DRP)的步骤之一,而…  相似文献   

18.
BCM(业务连续性管理)不是ITDR(IT灾难恢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业务、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天灾,人们无法抵挡,但对于天灾带来的损害,人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把它降到最低。这就是BCM(业务持续管理)。作为五年前就传入国内的新理念,BCM得到了广泛认知,但认识还有偏差,虽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实施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国家标准,介绍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目标,标准研制的国际、国内背景,标准研制的过程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阐述了标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