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鲟的生活习性是产卵洄游后停止摄食,产卵后返回大海再进食。如何使野生产后中华鲟亲鱼在人工淡水环境下摄食?人工驯养中华鲟,先是对产卵后的中华鲟注射氨基酸和维生素以及消炎药物,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充。然后通过强行塞入、嘴下引诱直至最后主动摄食。  相似文献   

2.
本应在海水中长大的中华鲟,在纯淡水条件下它们的性腺能发育成熟吗?他们长大后又如何进行亲鱼雌雄鉴别?其性腺发育期又如何判断?子二代中华鲟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为您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2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了先期用氨基酸和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和能量补充,后用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进行康复。主动摄食后,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健康状况得到彻底改善。该研究表明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的体能恢复可在中华鲟研究所康复车间的驯养池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长江水利网站讯2016年11月5日以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3家科研单位在湖北宜昌联合开展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利用渔探仪探测中华鲟亲鱼、解剖喜食中华鲟鱼卵的鱼类(食卵鱼)监测中华鲟鱼卵吞食情况、采集水样开展中华鲟环境DNA( eDNA)检测等. 水生态所所长常剑波,保护生物学研究室和生态水文学研究室相关科研人员参与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中华鲟生命的早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存活长大的几率微乎其微,因此,中华鲟选择高繁殖率保证后代种族的延续。但随着中华鲟繁殖洄游的通道被阻隔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不断恶化,这种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人工培育出大规格中华鲟苗种增殖放流,不仅能使其后代苗种避免敌害生物的侵袭,而且大大降低自然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大坝阻隔的影响。然而大规格中华鲟苗种的培育并非易事,其水质、水温、食物、鱼病防治、养殖密度、日常管理等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当,大规格中华鲟苗种的培育存活率就不高。研究人员是如何做的呢?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鲟人工繁育是将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进行喂养、产卵、受精、孵化,再将培育出的幼鱼放流长江,补充其野生种群资源,使其在自然界不至灭绝。野生中华鲟通过人工繁殖产生的下一代叫子一代。子一代在全人工环境下繁殖的下一代叫做子二代。中华鲟子一代于1984年繁育成功,子二代于2009年繁育成功。子二代中华鲟的繁育成功,证明了人工环境下繁育的子一代中华鲟亲本虽然没有海洋生活、江河洄游等自然生活  相似文献   

7.
长江,一条成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河,同时也是鱼类基因的宝库。在这里,有一个神秘的鱼类家族在洄游栖息、繁衍后代,那就是长江骄子——中华鲟。中华鲟,又叫鳇鱼,是古棘鱼类的后代,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堪称"鱼类活化石"。早在距今一亿四千万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中华鲟人工催产,是以杀死成年中华鲟获取脑垂体以用作催产剂来进行。从1982年开始,中华鲟研究所不断进行用LRH-A和其它辅助催产剂来进行催产的试验,以走出"为保护中华鲟又杀死中华鲟"的无可奈何。1986年,科研人员采用人工合成激素替代中华鲟脑垂体进行催产繁殖获得成功,终于结束通过捕杀野生中华鲟获得催产素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中华鲟资源,修复其产卵场水动力环境,通过资料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明确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前后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环境演变趋势,构建优化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环境的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模型。对比分析2010年中华鲟产卵期(10—12月)梯级水库实际调度过程与优化调度,得出结论:三峡-葛洲坝联合优化调度方案在满足梯级水库常规调度目标的同时,可有效提高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优化产卵场水动力环境,增加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概率,有效保护中华鲟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生在长江,长在大海。金沙江得天独厚的底质和水流条件是中华鲟理想产卵场。葛洲坝的修建阻隔了中华鲟洄游到上游产卵场的通道。1982年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找到了新的产卵场自然繁殖,三峡大坝蓄水后这个产卵场的状况如何呢?近三年调查结果表明,三峡大坝蓄水后中华鲟在葛洲坝坝下水域仍能够进行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11.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始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已有1.4亿年的的历史,被誉为“活化石”。它长在海洋,8~10年后成熟,金秋时节,溯江而上,游到长江三峡江段和金沙江下游,一年后繁殖后代,一次产卵15~50kg。幼鲟在春暖花开时,顺流而下到达长江口。中华鲟体重可超过500kg,其寿命一般为50年。中华鲟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都很高,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3年国家明令禁止对中华鲟的商业性捕捞。1981年,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有专家担心,将对江海洞游性鱼类中华鲟产生影响,阻断了中华鳄的上溯…  相似文献   

12.
正1中华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后代,鲟鱼的一种。鲟鱼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堪称"鱼类活化石"。它们作为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生活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的侏罗纪时期。亿万年以来,鲟鱼以它超强的适应能力,见证了恐龙和猛犸的繁盛与灭亡,以及人类的诞生。2中华鲟所在的鲟鱼大家族是什么样的,分别分布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鲟归长江     
<正>4月12日上午,3000尾大规格中华鲟在长江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胭脂园放流长江,放流规格、数量为历年来大规格个体放流之最。此次活动是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7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放流的中华鲟个体均为超过2岁龄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其中2011年出生的500尾、2013年出生的2500尾,体长量级分别为80厘米、40厘米。为准确掌握这批中华鲟放流群体在长江中的洄游行为,此次放流采用了"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声呐标记、体外悬挂T型外标三种标记方法,帮助科研人员对放流的中华鲟进  相似文献   

14.
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水库生态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针对重要珍稀水生动物中华鲟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数学模型及产卵适合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获得水库调度与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关系模型,并将关系模型嵌入葛洲坝现行的水库调度模型,获得中华鲟产卵期(10~11月)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生态调度模型以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及水电厂发电量最大为双目标函数,以同期水库需满足的航运效益、水资源利用效益及水轮机运行效益为主要约束条件。通过比较相同入库流量下生态调度和现行调度的水库综合效益,得出在中华鲟产卵期,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生态调度在仅损失0.15%发电量的同时使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增加39%,使中华鲟获得更适宜的水动力环境,增加产卵概率,有效保护中华鲟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阻隔了长江部分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运行改变了坝下河道天然径流过程,对被迫在坝下形成新产卵场的珍稀水生物中华鲟的产卵繁殖产生一定影响。为有效保护中华鲟资源,在明确梯级水库调度运行与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三峡下泄流量和葛洲坝运行方式相结合的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方式,以补偿中华鲟产卵栖息所需的河流生境。通过以三峡水库的实际来流过程输入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得出中华鲟产卵期(每年10—12月)补偿其产卵栖息水环境的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方式。根据梯级水库生态调度与现有调度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可在满足三峡水库常规调度目标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中华鲟产卵所需的生态流量,配合葛洲坝电厂优化调度运行方式,可有效增加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环境产卵适合度,补偿梯级水库运行对中华鲟产卵生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电影《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个女孩冲破困难与阻碍,帮助一条拇指大的小鱼成长为大鱼,并使它回归大海的故事。中华鲟的研究和保护,与这个故事有着相似的感动,几代科研人员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使得小小受精卵成长为大鱼,放它们回到长江、东归大海。36年的研究,第60次放流,保护这条鱼,故事还在讲述着。中华鲟人工繁殖及保护历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华鲟是大型经济型鱼类,据统计,1972年至1980年期间,长江全流域成年中华鲟的年均捕获量为517尾,相对稳  相似文献   

17.
由于葛洲坝工程的修建阻隔了中华鲟洄游到上游产卵场的通道,对中华鲟的救护被推向前台。从自江中捕捞中华鲟野生亲鱼转至建立中华鲟的人工养殖群体,中华鲟保护已历经三十个春秋。三十年来,从对葛洲坝坝下中华鲟性腺发育的调查到使用人工激素LRHA替代鲟鱼脑垂体,从剖腹取卵到活体无创伤采卵,从成功培育出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到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的诞生,中华鲟保护走出了一条非凡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又是一年放流季,大众的目光又一次在春日里汇聚在中华鲟身上。去年11月24日再次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的消息,让"我们能守护住中华鲟"的希望和信心,重新回到放流的人群中。再次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是否意味长江水环境已经出现质的好转?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是否开始恢复?在多年努力后,我们是否可以为它松口气了?  相似文献   

19.
毕雪  田志福  杨梦斐 《人民长江》2016,47(17):25-29
葛洲坝修建后,中华鲟被迫于每年10~11月在葛洲坝下游产卵繁殖。但三峡水库蓄水后,中华鲟产卵期,葛洲坝来水量减小,使中华鲟产卵场水流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其自然繁殖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建立中华鲟产卵场二维水动力模型,在探讨中华鲟产卵场适宜水流速、流量和葛洲坝机组增容的基础上,提出2种葛洲坝水电站生态优化调度方案。结果表明:改变发电流量泄流位置将一定程度改善中华鲟产卵场水流条件,但增加机组额定发电流量对改善产卵场水流条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中华鲟不能过坝到长江上游繁殖,那么其性腺还能否发育并在坝下适当江段自然繁殖?长江河口地区是否还有中华鲟幼鱼?经过今年3~7月在长江中游和河口地区调查,采集到132号幼鱼标本,均属1981年秋季出生、不足一龄的幼鱼。在河口地区肥育的中华鲟幼鱼数量相当多。经向当地渔民访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