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改变了传统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动力中断的缺点,使汽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换挡舒适性,是目前变速器技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在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设计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利用UG软件建立了变速器三维实体模型,然后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变速器的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动变速器是汽车不可或缺的部件,发动机利用向自动变速器传输动力,在集液压技术、电力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等等为一体的基础上,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然而汽车自动变速器在使用中也容易出现各种故障,特别是在行驶状态中的汽车,一旦自动变速器发生故障,很有可能导致驾驶者不能正常行驶,而且导致驾驶者存在安全隐患。在平时的检修中若不能迅速找到自动变速器存在的各种故障,就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基于此,本文以汽车自动变速器故障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常见故障及其原因,而且提出了汽车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的检修措施,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自动变速器是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类型包括:液力自动变速器(AT)、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双离合器变速器(DCT)以及无级变速器(CVT)。介绍了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类型和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特点,阐述了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自动变速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的进步,对自动变速器油(ATF)有了许多新的性能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组成,对ATF磨擦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磨擦修正系数进行了实验论证.  相似文献   

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克服了传统机械自动变速器换档动力中断的缺点,使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换档舒适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变速器领域研究的热点。该文分析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阐述了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现代零部件》2014,(3):16-16
在全球市场,为提高动力总成效率、满足发动机小型化以及汽车电气化的要求,变速器及驱动技术仍在快速进步,未来将有更加令人兴奋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继续坚定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企业为满足未来更为严格的油耗法规,也越来越重视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这些都为变速器技术和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不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企业,都面临着提高传统动力变速器及与整车匹配的效率、提高驾驶性和动力性、寻求自动变速器以及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解决方案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7.
新产品     
金斯伯里(Kingsbury)公司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全自动和半自动装配系统可用于装配各种零部件,例如:家用冰箱压缩机、家用空调压缩机、汽车动力转向泵、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水泵和油泵,其他发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川 《现代零部件》2010,(10):67-72
汽车自动变速器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相比,汽车自动变速器在节能、可操控和骂驶舒适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因此,自动变速器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当前,自动变速器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川 《现代零部件》2010,(11):58-61
汽车自动变速器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相比,汽车自动变速器在节能、可操控和驾驶舒适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因此,自动变速器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当前,自动变速器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变速器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每个国家汽车变速器发展状况和需求各有不同,市场上手动与自动并存。国内变速器以手动为主,自动变速器占有率正在快速提升。国际上自动变速器已成为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相比,自动变速器在节能、可操控和驾驶舒适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因此.自动变速器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除了储能装置以外,最重要的是动力驱动装置。动力驱动装置由电机和变速器构成,而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长期依赖进口,制约着我国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的国产化进程。据了解,由武汉理工大学研制的基于EMT的电驱动动力系统(如下简称EMT系统)可打破国外汽车公司对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垄断,解决汽车关键技术缺失的问题,实现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的跨越发展,并且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的自动变速器开发企业——英国安东诺夫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自2007年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以来,一直很受业内关注。该公司在合资过程中几起几落,最终在三年前与重庆蓝黛公司合资成立了重庆英凡变速器有限公司。安东诺夫的自动变速器到底有哪些创新?该企业在中国发展情况如何?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12国际先进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研讨会上,MC记者有幸见到了安东诺夫汽车技术(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晓峰  相似文献   

13.
ATF对自动变速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汽车配用自动变速器的越来越多,使用中经常遇到自动变速器故障,这些故障与自动变速器油(ATF)有关,正确使用和检查ATF可以减少变速器故障,延长自动变速器使用寿命,所以在检查自动变速器油质时,不能忽视ATF对变速器性能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从油液颜色、气味和所含杂质,推断出自动变速器的故障部位,从而快速排除故障,同时增强车辆用户对自动变速器的维护保养。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12国际先进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自动变速器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目前,自动变速器主要有DCT、CVT、AMT、AT四大类。因为DCT、CVT具有发展潜力,且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学术交流会上一般是研讨的重点。大家普遍认为,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将是DCT和CVT。华泰汽车集团动力总成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邢树立则认为,目前最适合中国汽车发展的还是AT,但AT将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川 《现代零部件》2010,(12):61-66
汽车自动变速器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相比,汽车自动变速器在节能、操控性和驾驶舒适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因此,自动变速器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当前,自动变速器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接近90%,在日本汽车市场上占有率在80%以上,在欧洲乘用车市场上占有率在50%以上,而在我国目前8000万辆左右的汽车保有量中,自动挡车约占1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论述汽车自动变速器(AT、CVT)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以及与其配套的变速器油(ATF、CVTF)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ATF/CVTF的摩擦学特性及其评价方法。开发和应用新型自动变速器油及其相应的摩擦特性测试方法、磨损状态评定手段和油品理化性能测试方法及台架试验方法,制定自动变速器油的规格标准,是促进自动变速器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不断突破,自动变速器发展迅速。自动变速器技术采用了速度、加速度和节气门开度三因数控制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变速器的手动操作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机械结构,突破了传动功率、扭矩的限制。对现有传统自动或半自动变速器进行了总结,解析了新技术活齿CVT (HN-CVT)和磁流变双离合自动变速器(MRDCT),并对自动变速器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汽车零部件》2012,(6):40-40
近一年多以来,号称技术最为先进的大众DSG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频出问题,使得国人在选购车型时对各式自动变速器又有了一些新的考虑。相对传统的液力变矩器式自动变速器(AT)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人们对AT有了新的认识。实际上,在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市场——美国,传统  相似文献   

19.
《汽车零部件》2012,(8):53-53
日前在重庆召开的"2012年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产业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天津中德传动有限公司的技术部部长吴东和来自沈阳越士达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程越博士,分别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式自动变速器产品技术——"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动力耦合解决方案EM-CVT".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机械工业出版社期刊读者服务部向您推荐以下书目《汽车底盘》本教材主要讲述汽车底盘,主要内容有汽车传动系,包括离合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等。汽车转向系,包括转向器、转向操纵机构、动力转向装置等。汽车制动系,包括车轮制动器、驻车制动器、制动传动装置、防抱死制动系(ABS)等。汽车行驶系,包括车架、车轮与轮胎、非独立悬架、独立悬架、平衡悬架、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等。同时还讲述故障排除内容。A5开平装本,书价33.60元(含邮费)。本书以桑塔纳、奥迪轿车及解放、东风载货汽车为例,详细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