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LEED V4的修订过程,并通过与LEED V3版进行对比的方法,从产品体系、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指标3个层面对LEED V4新版的各项变化进行归纳总结;针对LEED V4的修订过程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指出LEED V4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对LEED V4整体修订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LEED V4的修订思路,以便能更好地理解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了LEED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的节能设计要求,通过LEED v4参考标准ASHRAE90.1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以及最新参考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以围护结构系统、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为方向,对比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认证最新参考标准在一些关键评价指标的差异化,为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熊建新  唐兰  周孝清 《建筑节能》2011,39(10):72-74
LEED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世界绿色建筑评估领域的风向标,通过对LEED的发展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及评估体系的发展.通过在分值与内容上对LEED3.0与LEED2.2对比,观察LEED的变化来了解并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可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建和拆迁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因其难以回收而被填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土地占用等。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四版已于2014年实施,其中新建建筑体系适用于新建和旧建筑重大改造项目。LEED通过对材料与资源的评分来鼓励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通过分析第四版LEED新建建筑评估体系的材料与资源评分项,为我国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LEED评价体系及ASHRAE标准对空调系统设计的要求,主要可概括对设计指标、能耗、控制要求、环保、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具体涵盖了新风/温湿度设计指标及控制要求、设备效率、风管/水管保温、制冷剂选择、过滤器效率等内容。同时对实际做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逐渐被业内及公众所熟悉。在简释LEED评价体系及其在国内认证现状的基础上,将其与我国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其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并从借鉴LEED的成功经验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清勤  叶凌 《暖通空调》2012,42(10):54-59
针对建筑设计和施工、建筑内装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运行维护等不同建筑阶段的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 v4版将于2013年发布实施。根据其第4次征求意见稿,分别从适用建筑阶段和类型、评价和分级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其在2009版本基础上的改动;同时,将其与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LEED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一些尚未得到合理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LEED评估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业协会建立并推行的一套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结合成都来福士广场工程要求获得LEED认证金奖目标的实例,针对LEED认证体系中涉及施工的各得分项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施与运用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同时结合工程施工实施情况,对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对比了中美两国节能标准,以上海地区某办公楼为例,分别建立了在中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下的基准建筑模型,按照ASHRAE 90.1对能耗模拟的要求进行计算,得到该办公楼的空调系统能耗和总能耗.结果表明,我国标准在围护结构、机组效率方面的要求均低于ASHRAE 90.1标准,但是由于美国的空调系统因控制湿度而导致再热量增加,所以根据我国标准和ASHRAE 90.1计算出来的办公建筑的平均能耗强度基本一致.建议我国标准适当减小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提高机组的性能,以利于节能;并且,应详细规定能耗模拟原则,以减少能耗模拟结果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LEED评分原则,系统总结了LEED评估体系对于设计指导的内容,并且分析了LEED评估体系在中国的从技术方面和运作机制方面的应用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