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扇坠与扇袋     
正喜扇的文人多好艺术,爱为扇配备精美的饰物,于是有了扇坠、扇袋、扇箱等文化衍生物。尤其是小巧的扇坠垂在扇头下方,更添一道流韵之美。宋人朱翌在《生查子·咏折叠扇》中说:"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说扇坠与扇子的关系如同夫妇一般,要形影不离才好。扇坠一般用玉、石、珊瑚、玛瑙、象牙等雕成,长不过寸许(约3cm),重不过四钱(约20g)。扇坠的拴法颇有讲究。明代是将扇坠拴于大骨之上,被称为正统拴法。但也有缺点,如此一来便不能将折扇装进扇袋,大骨与小骨之间也会出现缝隙,让扇骨变形。到了  相似文献   

2.
扇为时尚     
正王后荣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扇子的感情:"我觉得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每天早晨或是夕阳西下时,在自家门口摆一方茶几,搁一杯茶,躺在摇椅上捧一本书,手摇一把扇,遥看眼前的一湖水、三只鹅。"于是4年前,来自安徽竹乡的他在北京烟袋斜街开了一家经营扇子的小店,取名京扇子,引得街上过客纷纷驻足,古朴的店面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与传统文人扇大而素雅的风格不同,京扇子的扇子时尚、小巧,更适合女士使用,但散发的文化感与品质感并不输传统扇。黑  相似文献   

3.
苏旭  刘园 《中华手工》2011,(6):78-81
扇子送凉,不意成艺。"王星记"制扇技艺的百年传承,瑰丽如史诗。关于扇子,汪建中先生有篇美文,用无限哀婉又悲戚的笔调书写扇子时代的终结,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意象——折拢,"那些盛唐的山水云天,那些大宋的楼阁亭台,那些明清的花鸟虫鱼,还有那些柳体和颜体的象形文字"都被折拢,说折扇"就像一扇优雅的屏风,静静地退向了历史的角落之中;又像一根魔杖,悄悄地收拢了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故事与传说……"  相似文献   

4.
正觽是古代一种锥形实用器,其原型最早可能就是动物的獠牙或质地坚硬的一端尖细的弯形骨角。觽,读"希",是个形声字。"角"是觽的材料,为形旁;"嶲"读作"希",是声旁。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觽,佩角,锐端可以解结。"《集韵·齐韵》也说:"觽,角锥,可以解结。"都说明觿为角形解结之器。用现代话说,觽就是用以解绳结的"锥子"。在人类历史上,觽的产生应该是很早很自然的。因为在远古社会,人们捆东西是离不了绳子  相似文献   

5.
正一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其中所指汝、官、哥、钧、定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在宋代的五大名窑中,汝窑居首。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京扇子的总经理,在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工业设计,进入京扇子之前的18年都在做产品的研发管理,创立过设计公司和创新中心,业余时间翻译过一本书:《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现在我从工业化体系投入到了民族工艺品牌的事业中。我今天的分享主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扇文化的传承和京扇子品牌的打造。既然我们是做扇子的品牌,那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空调和手持风扇的时代,消费者为什么还需要扇子?当现代科技足以带来超越扇子所具有的使用功能,我们从扇子上能够体验到的还有什么呢?这是扇子在当下市场中的困局,也是很多传统工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7.
往来有簪花     
苏东坡在《四花相似说》中写到:"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描述的是人造头花与自然花难分伯仲.在宋代,从帝王到臣民,每逢节庆则"往来皆簪花",因此形成"以剪花为业"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8.
正我自幼学艺,历遍戏曲、评书、相声,均涉及到扇子的应用,久而久之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评书,三寸舌六尺台,谈古论今指点江山,道具却只有扇子、醒木、丝巾三种。一把扇子在评书先生手中可作百般物件:拧着是枪,端着是刀,横着是剑,竖着是笔,打开是书信、地图、圣旨。曾见评书前辈用过各种折扇,质地不同尺寸不同。一般评书用的折扇约在一尺二左右,也有一些先生说才子佳人、古今传奇的节目时爱用九寸左右的玉竹小扇,取其文雅书卷之意。我见过最大的扇子是某位说短打的先生,用一把二尺二左右的大扇子,  相似文献   

9.
<正>青花斗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青而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图案中的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并且留白,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留白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斗彩最早首创于明代宣德时期。而最为著名的则是成化斗彩。清代斗彩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品为佳。一、"斗彩"一词的由来在明、清两代瓷书中很少有"斗彩"这个术语,所能见到的只是"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迄今为止,成书于雍乾时期的《南窑笔记》恐怕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该书"彩色"一节中写到"成、正、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开篇即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之语。其后又说:"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说文》注释:"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又说:"工,巧饰也。"并将有精湛技术的人称为"工匠"。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表示的工匠,是指用智能、技术制作出来的,在器物上所体现出来的精巧、美观、具体可感的形式(即"以恣耳目"之欲)的工人。所以《汉梁相孔眈神祠碑》有言:"目视工匠之所营,心欣悦于所处。"能工巧匠不仅指其技术层面上的精湛、超群,而且蕴含了敬业、追求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话说苏扇     
风雅的苏扇以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一把普通扇子也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折扇集造型、字画、印章、诗词、雕刻、镶嵌于一体,成为身份的象征;而不同的扇子、不同的拿法,又使苏扇成为戏剧艺术中的万能道具。  相似文献   

12.
京扇颂香     
<正>一缕清风,送来的不仅是凉爽,还伴随着优雅和端庄。扇子经过重新定义,焕然一新,已然位于奢侈品行列,美其名日"京扇子"。北京的南锣鼓巷,挤满了韵味各异的店铺。胡同深处,有间名为"京扇子"的店别具一格,扇弧形的玻璃窗内展示着各式折扇,与一旁的古书台、盆栽相互映衬,浓浓京城味儿顿时沁人心脾,让人联想到"折扇一摇,文雅毕现"的情景。虽然才成立短短两年时间,"京扇子"却  相似文献   

13.
早在汉代,中国文人就将茶当作长生不老的仙药。西汉的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茶,久食羽化。"南北朝陶景弘《杂录》中说:"苦茶换身轻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随着饮茶的普及,以茶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以后,文人士大夫们以茶养生主要是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的:以茶为食的饮食调养和以茶为媒介的精神修养,可谓养身与养心的  相似文献   

14.
官贤龙 《陶瓷研究》2010,(4):113-114
<正>仕女画是古代人物画的分科,历史悠久,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独特的表现技法。它随着历史发展,可概括分为五个主要时期:魏晋成熟时期:从顾恺之《洛神赋》、《女史箴》与楚墓出土的《女子夔凤帛画》、西汉马王堆《轪候妻墓帛画》相比较,魏晋时期仕女画已赵成熟。题材多是"神话"与"明  相似文献   

15.
<正> 《髹饰录·质色第三》有八条目,《髹饰录·罩明第五》有四条目。按这两章所述的装饰技法均属不做纹样装饰的通体光素一色范畴之漆器工艺。概括起来说,它是以漆、油、色、金四种类材料为基础,具体表现在黑髹、朱髹、色髹、金髹、罩明诸髹等等五  相似文献   

16.
<正> 动物胶系指源自动物体胶原经温和条件加工制造而成的粘性物质。动物体的软硬组织,如皮、骨、肌腱等含有胶原。我国制造动物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其源起却众说纷纭。一说:“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从动物体的皮、骨、肌腱、韧膜等结缔组织中制取骨胶了。”二说:“我国制胶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孙子兵法》中就有‘胶漆造箭’的记载。”对于我国用于医药的“阿胶”,其起源也无定论。有的说:“阿胶八百多年前出产于山东东阿县。”有的以《神农本草经》为凭。有的以《说文解字》作据。本文对此将作些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南宋官窑"之由来所谓"南宋官窑",顾名思义,就是南宋时期专门为宫廷生产的皇家御用瓷器。关于"南宋官窑",最早的古文献记载,见于元·陶宗仪著的《南村辍耕录》转引南宋·叶寘《坦斋笔衡》和《说郛》所录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两书原文已失,记述的文字内容及字数基本相同。现引用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所引《坦斋笔衡》文:"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  相似文献   

18.
<正>五、同治:早期的雅瓷与作者以现时所见资料来看,最早的具有确实纪年的作品,是同治四年程门所作的四件雅瓷,并且都是浅绛彩,而不是墨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乙丑(同治4年)暮春"程门(时年44岁)所作的浅绛彩仕女与花鸟瓷板(见《广州文物总店藏瓷板画》)。当时程门写这两件作品的动机,是应"小仙明府索写仕女"而作。其后按年可稽的是:同治6年,仅见胡夔(时年75岁)"画于昌江官廨"的墨彩尊,未见他人同年作品传世;同治7年,仅见"道诚敬赠"墨彩兰石花口茶盘  相似文献   

19.
最早记述紫砂陶刻记录的是元、明之际的隐士孙道明(号清隐),在紫砂罐上的五字草书“且吃茶,清隐”。孙道明的五字草书开创了紫砂陶刻装饰的先河(摘自徐秀棠《中国紫砂》)。紫砂陶刻是作者用钢制小刀在紫砂器上以刀代笔所作的书法、绘画等艺术。自明代开始,一批具有书画功底的陶刻艺人不断丰富了紫砂陶刻的用刀技法。特别是清代的陈曼生。  相似文献   

20.
1前言 诗与画相联系、相配合,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屈原放逐,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成《天问》诗。(王逸《天问叙》)这可能是最早的诗画结合,《天问》也可能是第一首题画诗。六朝时,有些诗人为画扇、画屏风题诗;唐朝时,题画诗争奇斗艳,杜甫写了许多题画诗。宋代的文同、苏轼、米芾等作了大量题画诗;徽宗赵佶的《锦鸡芙蓉图》等都在画上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