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廊这种建筑形式,从夏商到明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发展过程。以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列举廊的各种形式。浅议廊在古典园林中划分空间的作用;组织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蜿蜒曲折的建筑形态的作用。并通过对比中国、日本同时期的园林,论述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性;及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时空构成和表现出的形态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筑创作》2010,(5):140-141
<正>建筑作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存在于从传统建构向未来建筑的转化中。中国传统的架构体系与西方古典的砌筑文化作为两条经典路线,在其发展中不断交叉和跨界,这种交融的思想也影响甚至重构了密斯·凡·德罗和约恩·伍重的"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常规划师、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重视的往往只是建筑环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而忽视时间性设计。真正高明的建筑环境规划设计,除了要重视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外,还要注意时间性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环境永恒的魅力,体现对人的深切关怀以及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达到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的完美结合。本文介绍了古人关于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论述,通过若干例子,归纳总结出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一些成功经验,指出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时间尺度着眼,并注意从动植物的配置,天文、气象的变化,游览路线的安排和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在建筑环境规划设计中,注意时间性设计的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设计》2009,(10):14-19
建筑作为一种建造的技艺 存在于从传统建构向未来建筑的转化中。中国传统的架构体系与西方古典的砌筑文化作为两条经典路线在其发展中不断交叉和跨界,这种交融的思想也影响,甚至重构了密斯凡德罗和约恩伍重的“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存在于从传统建构向未来建筑的转化中。中国传统的架构体系与西方古典的砌筑文化作为两条经典路线,在其发展中不断交叉和跨界。如果把架构视为一种诗意的表达,那建构就是一种艺术。--崔彤  相似文献   

6.
路易斯·康的思想成熟于古典传统与现代功能主义的交锋时期,康早年深受法国的古典学院派影响,而后在他漫长的沉淀期也追崇过教条的"国际式"功能主义者;面对截然不同又矛盾的古典与现代思想,康进行了双重深入了解,将古罗马建筑语汇转化成现代建筑,开创了古典建筑的现代复兴之路;文章将按时间顺序解析康的经典作品,研究路易斯·康不同时期的古典永恒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的线性特征,成就了中国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民族艺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在以自然、含蓄、意境为最高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具有中国艺术的共性——鲜明的线性特征。本文拟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和游览路线等方面对其线性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是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也给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走向世界的园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走向国际市场 ?我认为 ,首先要以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需求取舍传统的古典建筑艺术 ;并把现代的建筑融入古典的建筑艺术之中 ,所谓“古与今”的结合。为了使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和谐结合 ,就必须做创新工作。针对古典建筑“繁、多、杂”的传统特点 ,我认为首先是通过“拼装式”解决一个“繁”宇 ;其次 ;其次是通过“系列化”解决一个“多”字 ;再次是通…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建筑学界曾认为密斯风格单调乏味、忽视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并抑制了建筑创造性。实际上,密斯尊崇古典秩序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深受古典主义建筑大师辛克尔的影响,他的建筑把古典秩序和美学原则与时代材料相结合,使其兼具时代性和古典精神。该文通过对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及思想的归纳与分析,从秩序、比例、柱廊及结构整体性四个方面说明其中抽象、隐喻的古典意蕴,提出在当代建筑创作一味求新的境况下重拾经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场所和建筑本体两个方 面,追溯阿尔瓦罗·西扎设计中的一些古典 手法。关于场所中的古典氛围营造,以福尔 诺斯教区对雅典卫城的隐喻为例;关于建 筑本身的古典秩序,一方面从平面到立面甚 至三维视点对建筑作品进行了分析,提取 出A-B-A的模式,一方面探究了西扎常用 的U型平面的原型,并寻找与之相关的阿道 夫·路斯、勒·柯布西耶以及帕拉第奥的历 史脉络,直到最初的古典建筑,将他们作品 中都可见的古典秩序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又佳 《新建筑》2007,(3):7-10
当代建筑的美学观与传统建筑美学相比有着更加广泛的审美标准。这些新的美学倾向并不是对传统美学的否定,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有益补充。探讨了彼得·艾森曼建筑话语中呈现出的怪异、消解尺度、无中心等等与传统美学标准不同的审美倾向,分析其背后的哲学、美学、建筑学等语境,并指出彼得·艾森曼建筑话语对当代建筑美学的拓展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阮頔  陈楠  方程 《园林》2021,(1):67-72
为更好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古典园林新型游赏功能,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使用情况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梳理空间研究在古典园林研究中的发展脉络,并基于发文阶段、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等内容,整体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针对性探索其他领域在空间使用情况。结果发现,近20年来古典园林空间使用情况的研究日趋重视,主要有2大主题:⑴基于使用者视角的古典园林游憩体验及评价研究;⑵针对特定人群的古典园林游园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3.
HRBF500 RC柱地震全过程损伤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6根配置HRBF500级细晶钢筋的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计算不同轴压比、剪跨比和配箍率构件的屈服位移和滞回耗能。根据经典Park模型存在的若干问题,引入比例参数协调低周反复加载极限位移与单调加载极限位移的关系,并局部修正Park模型。最后,对6个构件进行了加载全过程的损伤分析,总结损伤趋势和规律,分析轴压比、剪跨比和配箍率对损伤发展趋势的影响,并给出相应损伤评价准则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龙家凌 《山西建筑》2010,36(8):23-25
结合多元化的世界建筑发展趋势和中国建筑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武建筑的发展和设计方向,通过实例说明,提出了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中武建筑设计理念,希望通过设计上的改变与创新,将经典的中武建筑风格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回顾与总结了住区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模式,然后介绍与分析国外住区规划中道路空间模式的新近研究成果,归纳出住区交通组织和开放空间的构成与发展特征,阐述了住区道路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的实质应当是在其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功能之间手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有机集中规律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空间演化是在集中与分散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分散中有集中,集中中有分散是空间演化的表征。如何从复杂的空间现象中抽象其本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提出了城市空间演化的规律是有机集中这一命题,并试图以城市空间研究的学说渊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等规律的剖析.论证此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的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更加显著。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成为城市规划者的主要任务。西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中国城市形态,但是目前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尤其是中心市区的快速建设,导致城市景观退化,并且导致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为城市蔓延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合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和GIS技术评价西安中心市区的水域、林地、草地和农田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损益,通过网格划分的方式比较1988年和2008年经济价值的变化,选出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区域。最后,根据空间生态价值评价制订星形绿地概念规划,维持西安市中心市区合理的城市蔓延。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为文献来源,依托中国知网(CNKI)文献计量可视化平台,分析以上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文献指数等,结合对近3年相关中央文件的解读,总结我国城乡规划研究动态:①整体研究趋势为经典问题始终延续、前沿问题不断涌现;②经典问题包括:法定规划、问题导向的城市设计、国情政策导向的城镇化研究;③涌现的前沿问题包括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旅游规划、产城融合;④未来研究趋势一方面延续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等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将展开对乡村的系统性研究、对本土规划理论的构建以及健康与安全城市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9):91-98
通过对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园林美学演进的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西方规则式园林与美学‘形式’之滥觞","理想化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与发展","美与艺术的分野:反叛背景下‘抽象’的风景园林"以及"当代风景园林美学范式的转向:环境科学影响下的风景园林"。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人对于"自然"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实施计算流体力学本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力学是土木类、机械动力类及水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的本科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典的流体力学理论和方法 ,难以反映理论解析、实验测试和数值计算方法三足鼎立这一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显不足。为改变这种状况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条件、尝试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实施计算流体力学本科教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