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介绍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体会.作为地方性院校的一个强电专业,应该如何根据广西的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基础来进行正确的专业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体现重视基础、重视工程实践,以强电为主,弱电与强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强调"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甚至在双语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并受社会欢迎的优质专业.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手段.江西中医学院健康保险专业自开办以来就一直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但由于自身办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导致办学初期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组建校内保险模拟实训室、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建设电气特色专业是构建科学,严谨、完善、系统的电气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气特色专业建设为例,论述了高等学校电气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和所取得的成效,为其他高校的电气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是对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依据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产业国际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对学生的新要求,开展了多方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介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广西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一些新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一些改革经验。指出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结合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以国际化视野推动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家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反映出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办学定位,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办学传统,与国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下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点,为了建设好该专业,学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新教材建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对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改革以"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为培养主线,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基础,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建设电气特色专业是构建科学、严谨、完善、系统的电气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气特色专业建设为例,论述了高等学校电气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和所取得的成效,为其他高校的电气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究了电气工程类专业开展特色建设的框架构想,电气工程类在地方和民族地区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方式以及措施,研究"工学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电气工程类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江苏省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为背景,结合近年来在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路与路径上的具体实践,提出创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并依次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等的方面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体会。作为地方性院校的一个强电专业,应该如何根据广西的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基础来进行正确的专业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体现重视基础、重视工程实践,以强电为主,弱电与强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强调“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甚至在双语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并受社会欢迎的优质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