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平煤股份十三矿属地质条件复杂矿井,该矿深入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研究总结煤与瓦斯突出地质因素及规律,实行区域分级管理,采用超前钻探、物探等超前探测手段,结合工作面预想地质剖面图、瓦斯地质图、物探作业循环图等内业手段加强地质构造预测预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矿井煤与瓦斯突出专项治理,提升了矿井防突管理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针对老窑积水对煤矿生产、施工带来巨大安全威胁的问题,提出老窑积水综合防治技术,即水害预测预报、突水征兆、物探、钻探等技术,并在煤矿企业实施。水害防治技术收到较好效果,解除了水害威胁,确保了矿井生产安全,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对岩溶地区地质预报方法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提出建立以地质分析法为基础,物探、钻探为手段多种方法相互印证的综合地质预报系统,以期提高岩溶地区超前地质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动态分析研究薄煤范围,准确地探明薄煤区煤层赋存情况及薄煤区域延伸情况,及时提供准确的地质预测预报,将薄煤区的影响程度降到了最低,保证了2075西工作面的正常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黄冲霄 《中州煤炭》2005,(5):19-20,22
根据钻探、物探资料,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已揭露地区的突水情况,总结出了矿井的突水规律,对水害的预测预报及矿井水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薄层底板条件下煤层开采防治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奥灰含水层突水威胁、薄层底板带压条件下煤层的安全开采,基于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方针,采用物探、钻探手段查清水文地质条件,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水害防治、治理,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避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水害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资源回收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李枝文 《中州煤炭》2020,(6):90-93,98
天然气高瓦斯隧道中的瓦斯不可预见性很大。施工过程中,在遇到隧道洞身段局部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损带、断层处,均可能发生瓦斯逸出甚至瓦斯突涌现象,现场存在很大的瓦斯安全隐患。主要研究了TSP探测、地质雷达、超前钻探等方法在瓦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多种物探手段与钻探相结合对不良地质体进行综合预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有力保障了现场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根据巷道掘进揭露资料,结合物探和钻探手段,查明常村煤矿21102工作面褶曲构造的形态和范围。结合综采放顶煤特点,分析预测回采中将会遇到的难题,制定相应措施,较好地指导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307工作面内赋存的冲刷变薄区成因的分析,并借助钻探和物探手段对变薄区范围和顶板性质进行预测,为工作面的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茅台特大桥复杂不良地质构造的综合物探勘察成果分析,说明对于仅使用钻探手段很难查明的复杂不良地质构造,要根据不同勘察阶段,合理选择不同物探方法组合,才能得到满意的勘察效果.同时,认为物探资料解释不仅可以确定不良地质构造的地质界线,还可以根据所获得的岩土体物理参数,定性分析不良地质体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南阳坡矿8#层含水构造进行地面勘探和井下勘探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探,消除了8#层水害,保证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侯新强 《煤炭技术》2012,31(5):143-144
文章陈述了新建哈密至将军庙铁路阿克萨依二号隧道进口勘察过程中采用的的综合勘探方法。通过地质调查,综合物探、深孔钻探、物理测井等方法相结合,对隧道进口进行地质勘察。论证了综合勘探方法不仅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应用成果,为隧道地质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能缩短工期降低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3.
以新景矿15303进风巷为研究背景,采用钻探物探一体化技术,利用钻探施工、钻孔和巷道构成钻孔-巷道联合物探条件,通过在钻机系统、钻孔、巷道内布置物探观测系统,进行联合探查。结果表明:通过运用钻探物探一体化技术做到钻孔及其周围可视化,实现一孔多见,达到钻孔轨迹明确、钻遇岩层可知、探查构造明确,确保了钻探工程的实际效果,对于煤矿瓦斯抽放、矿井探放水以及地质探查的勘探质量提高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采转露采多金属矿山的地质条件复杂性和单一物探或者钻探方法的自身局限性,往往难以有效探测露天采场下的复杂采空区和盲空区,甚至漏探,对露天采矿作业构成较大的安全威胁。因此,针对地采转露采多金属矿山,通过物探和钻探手段进行多层次、多手段的采空区综合探测分析,即通过综合物探锁定空区范围,工程钻探核实空区位置,三维扫描探明空区参数,确保不漏探采空区,并能够探明复杂采空区和盲空区。实践证明,该综合探测分析方法可对多金属矿复杂采空区和盲空区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为后续崩落爆破处理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安全开采隐患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罗霄 《中州煤炭》2020,(8):118-121,126
在以前的地质灾害勘查中一般使用钻探方式,钻探工作周期长、费用高,很难在短时间进行大范围的勘查。在河南方城某地地质灾害应急勘查的物探工作中,选用了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和充电法4种技术,在具体复杂地质灾害勘查中应用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应用场景和特点,对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和多解性,提高了地质灾害应急勘查的时效性和物探工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程占国 《中州煤炭》2020,(7):130-133,137
分析了物探、钻探、化探3种井下探测手段对掘进巷道中煤矿小窑采空积水区有效探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通过在柳湾煤矿西翼胶带巷巷道P51点东51处进行物探工作,工作结束后根据物探结果设计钻孔并进行钻探探放水,之后采用化探技术手段分析水质类型并分析水源,通过分析与总结物探、钻探、化探工作对小煤矿采空积水区探查中发挥的作用,证明了井下多种探查手段综合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井下防治小煤矿采空积水区时,该矿采用物探先行、钻探验证、化探跟进的工作方法,并将物探、钻探、化探测工作严格执行到位,相较之前的采用单一技术手段,掘进巷道中小煤矿采空积水区的防治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张马屯铁矿矿区既有帷幕薄弱区的裂隙涌水、破碎地层等结构薄弱部分开展了综合治理方案探索。通过对帷幕、地质、涌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结合物探、井下及钻孔探测进行了全面地质分析,确定了区域水力补给水平、帷幕薄弱段位置、不良构造形态及富水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各施工要素确定了精准治理思路,根据“物探先行、钻探跟进”思路,提出了矿体帷幕薄弱区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表明:①帷幕补注浆方法对于帷幕稳定性治理具有积极作用,减水效果明显;②基于物探-钻探的帷幕区薄弱段综合分析手段,能够对帷幕薄弱性进行较为准确和可靠的评价,辅以材料选用等手段可以为注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张马屯铁矿既有帷幕薄弱区在经过综合治理后减水效果显著,破碎岩体耐压强度提高、涌水减少,治理成效明显,可为同类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兆峰 《煤》2010,19(2):21-23
在采掘时,因陷落柱导水而发生透水灾害会给矿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在采前对采区的地质异常体探测清楚,就可以进行治理钻孔的施工,避免因盲目钻探而造成的损失。瞬变电磁法是水文地质勘查中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对低阻体反应灵敏。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常规勘查技术对煤矿房柱式采空区边界、开采具体参数、顶板及围岩稳定性等要素精度及能力不足的问题,对神府矿区房柱式采空区形成和赋存特征进行详细调研,然后利用地面电法精细成像技术圈定房柱式采空区分布范围,为首个钻孔提供靶区,指导钻探快速揭露采空区;再通过高精度孔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连续追踪方式实现煤矿房柱式采空区精准勘查。本方法的优点是集成了地面及孔中探查技术的各自优势,通过地面物探精细成像技术指导钻探快速揭露房柱式采空区,采用高精度孔中扫描技术实现了房柱式采空区边界、开采具体参数、顶板及围岩稳定性、积水情况要素的高精度勘查;同时钻孔布设依据充分,没有无效工作量,节约了钻探工程量和钻探成本。  相似文献   

20.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an be effective in detecting and monitoring potential sources of coal mine water in-rushes and underground watercourses. Generally, in-mine seismic, DC resistivity, and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are used for such purposes in China. However, such technologies can b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roadways, fissures in the surrounding rocks, and various secondary conditions. Our review of current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tools concludes that further basic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geophysical field propagation in the whole spac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and inversion methods appropriate for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coal mines. Moreover, borehole and roadway space should be designed to incorporate effective geophysical drilling, cross-hole exploration, drilling–roadway exploration, and roadway–roadway exploration. Future hydrogeophysical exploration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methods combining multi-field synergistic observations with multi-field data integration and automatic monitoring as well as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mine water disasters combining real-tim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exploration equipment with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