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气泡泵液体提升性能直接影响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本文以带均流器的多管导流型气泡泵为研究对象,以水为工质,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下提升管沉浸比变化对气泡泵提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泡泵开机运行较短时间内,随着沉浸比的提高,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逐渐减小,与加热功率为1 450 W、沉浸比为0.5时相比,当加热功率为1 250 W、沉浸比为0.3时,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提高3.04 kg;在长时间运行工况下,增加沉浸比能显著提高气泡泵提升性能。对于多管导流式气泡泵,增加均流器能有效优化气泡泵运行状况,提高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并增大气泡泵提升效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提升高度对气泡泵性能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影响气泡泵运行性能的参数,提升Einstein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大气压下以饱和水为工质,建立了气泡泵工作的理论模型,开展了相同沉浸比下不同的提升高度对气泡泵提升性能影响的实验。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发现在保持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情况下,理论值与实验值基本趋势一致,液体提升量与竖直提升高度成反比,提升量相差最大可达0.82 g/s;提升效率与提升高度成正比,提升效率最大减少量达10.16 %,对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气泡泵研究的相关文献,简要的介绍了气泡泵工作原理,并对应用于扩散-吸收式制冷技术、Einstein循环制冷技术、吸收式制冷技术和太阳能制冷技术的气泡泵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气泡泵的重要影响参数有结构形式、运行参数和工质三种,并指出气泡泵的基本理论、运行特性和性能提升方法需要更完善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气泡泵的实验研究主要使用电加热作为驱动热源,实验过程中系统运行周期长、操作复杂、误差明显、不利于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气泡泵的运行性能,采用气体输入法对气泡运动规律进行冷态模拟,开展气泡泵性能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对气泡泵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保持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情况下,气体输入量、沉浸比、加热功率与液体提升量均成正比,并论证了热态实验与冷态实验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同时,通过无因次法对气泡泵系统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了液体提升量与加热功率的相关函数关系式.关系式表明:在固定的沉浸比下,液体提升量与加热功率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相流分相模型,构建气泡泵性能实验系统,以水为工质,对大气压下采用不同提升管内径的导流式气泡泵性能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了加热功率100~650 W,沉浸比0.2~0.4,提升管内径7 mm、9 mm、11 mm、13mm、16 mm,提升管长600 mm工况下的气泡泵性能。结果表明,沉浸比的大小对液体提升量的多少起着关键作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定范围内提升管径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气泡泵的液体提升量,超过管径的临界值,效果相反,不但降低了液体提升量,气泡泵的效率也大幅减少,如加热功率300 W时,采用11 mm和16 mm管径的气泡泵液体提升量相差10.23 g/s,管径增加了5 mm,提升量减少了61.15%。  相似文献   

6.
Einstein制冷系统气泡泵理论模型修正验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漂移流模型理论建立了气泡泵理论模型,对Einstein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下的提升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并以饱和纯水为工质对气泡泵稳态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根据气泡泵性能参数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气泡泵阻力损失系数进行拟合,对气泡泵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并得到相应的实验关联式,并对该关联式的可信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修正结果吻合性较好,误差在5.3%以内,修正结果具有较强准确性和可行性,完善了气泡泵理论模型。为气泡泵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对进一步研究Einstein制冷系统气泡泵性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改善多管导流型气泡泵工作过程中气泡分配不均,提高Einstern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大气压下以饱和水为工质,通过改变提升管数量,对比研究了普通多管导流型气泡泵及均流式多管导流型气泡泵的提升性能。结果表明:在气泡泵提升过程中,低功率下气泡泵液体总提升量增加幅度在较大和平缓现象之间不停的交替出现,但在高功率下气泡泵液体总提升量增加幅度较缓的过程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如管数量为3根,管径为10 mm,沉浸比为0.5,加热功率为450 W时,运行75.2 min时出水管开始有水流出,在75.2~100.1 min时,液体总提升量增加幅度在较大和平缓现象之间不停的交替出现。在添加均流器工况下,随着管数量倍增,气泡分配不均问题得以改善,如管径为10 mm,沉浸比为0.4,管数量为1根时,普通多管导流型气泡泵最大提升速率为15.00 g/s;管数量为3根时,最大提升速率为26.50 g/s;有均流器下,管数量为3根时,最大提升速率为36.50 g/s。因此,均流器网孔的孔径和安装位置对气泡泵的提升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气泡泵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气泡泵的研究进展。提出气泡泵的三种重要影响参数分别为结构形式、运行参数和工质,并对扩散-吸收式制冷循环和Einstern制冷循环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影响气泡泵性能的因素以及气泡泵其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最后,指出循环中工质的种类以及多管气泡泵中形成提升量的倍增需要更完善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气泡泵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两相流分相模型理论,对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的理论模型。并以饱和水为工质,对气泡泵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分析结果表明,气泡泵提升管的两相流流型与气体流量及沉浸比有关;随着气体流量或沉浸比的增加,提升管中两相流流型将发生改变,从而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曲线逐渐偏离;流型的改变只是使液体提升量随气体流量增加的增速减缓,对液体提升量并无抑制作用。分析结果对气泡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对单压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泡泵提升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直接影响工质提升性能。本文借助高速摄像仪观察了不同加热功率(400、600、800、1 000、1 200、1 400 W)下多管气泡泵中液体提升过程,并与单管气泡泵液体提升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管气泡泵,液体提升总量与液体提升速率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提高,与加热功率为1200 W时相比,当加热功率为1400 W时,气泡泵液体提升总量提高了15.16 kg,液体提升速率提高了5.08 g/s;多管气泡泵中心位置提升管气泡数量较多,提升效果最好。对于单管气泡泵,当加热功率为400 W时,提升管数量的增加不能提高气泡泵液体提升性能;当加热功率为600~800 W时,多管与单管的气泡泵液体提升性能相差较小;当加热功率为1 000~1 400 W时,多管气泡泵的液体提升总量、最大提升速率和泵效率均比单管相应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