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页岩气储层致密、分布连续,为了提高页岩气井的储层钻遇率和页岩气井的产量,页岩气开发中的井型设计普遍采用水平井。因此,井位部署和钻井设计都需要高精度预测页岩气气藏的埋藏深度和储层的地层倾角,对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常规井约束叠前偏移速度模型优化方法只能利用水平井垂直段资料做约束的缺陷,基于地质模型约束和垂向速度分析的速度优化方法能高效率更新速度模型的特点,重点研发设计了能充分利用水平井垂直段和水平段资料共同约束的各向异性速度模型构建技术,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处理流程。结果表明:水平井约束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区块的实际应用中,成像清晰、波组特征保持良好、成像归位合理,成像深度与钻井深度吻合度高,成像剖面的地层倾角与钻井所得的地层倾角一致,是解决页岩气储层精确成像的关键技术,也是解决页岩气勘探水平井轨迹高精度设计的重要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2.
克拉美丽火山岩气藏以深度大、幅度低的隐蔽圈闭为主,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复杂。研究区内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仅据此解释预测的气层深度、储层和夹层岩性及分布规律等与实钻资料存在较大差异,需进行井位跟踪分析,实时指导下一步钻探目标或修正钻井轨迹。基于地震褶积模型和实钻结果,通过总结不同火山岩体对应的地震相特征及储层特征,建立了开发井位跟踪研究系列方法。以DX区块4口典型开发井为例,综合应用火山岩体侵入模式、极性识别、波形放大与正演模拟、地震属性精细识别等技术,进行随钻跟踪分析,显著提高了储层钻遇率,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双鱼石区块勘探开发进程,钻井工程逐渐由早期勘探期直井向开发期大斜度水平井转变。但由于双鱼石区块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双复杂"的情况,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资料存在构造形态落实不准确,钻井揭示地层构造轴线和叠前时间偏移成果存在较大偏差。应用基于小平滑面非线性反演建模技术的射线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配套方法,提高了地震成像空间归位精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小平滑面处理的数据可以有效保持炮检点位置真实性对旅行时准确计算;②通过构造层位、测井声波速度、近地表速度综合约束下建立的初始速度模型加上非线性层析反演技术能有效提高建模精度;③射线束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双复杂"地区对断裂带及陡倾角成像有显著提升。最终叠前深度偏移成果较好恢复地下构造真实形态,成像效果与井旁构造恢复结果整体符合,构造轴线和断层位置修正230 m,钻井证实在7 000 m深度相对误差控制在1%内,对双鱼石区块后期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及井轨迹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枯竭型油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具有储气量大、投资相对较低等优点,是储气库建库的首选目标。高陡构造区由于构造复杂、储层厚度薄,准确落实地下构造真实形态和目标地层深度难度大,地质目标难以一次性中靶。为了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高陡构造区枯竭型油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地震解释技术序列,对整个建库期间使用到的地震解释技术进了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多井控制的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对构造进行准确的三维空间雕刻,能够有效地解决高陡构造真实形态和目标地层深度预测的难题,进而对气藏的封闭性做出评价;(2)所形成的地震导向技术,为注采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探技术支撑,有效地指导了注采井工艺的设计、实施,为提高髙陡复杂构造区钻探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提高了钻井速度与效益;(3)随钻过程中实时跟踪调整,可以有效提高注采井一次性入靶率和目的层段的进尺。结论认为,所形成的配套地震解释技术序列为四川盆地东部XGS地下储气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地指导了注采井工艺的设计实施以及动态调整井轨迹方案,提高了钻井一次性中靶率,大幅度提高了石炭系地层及储层的钻遇率,对今后枯竭型油气藏改建储气库工程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获得的深度剖面,可较好地反映实际构造形态。但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山地复杂构造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周期长,成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发展的需求。两步法地震深度成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成像方法。第一步在时间域里归位,采用叠后时间偏移或叠前时间偏移,对叠加剖面上的横向畸变现象(回转波、绕射波、断面波及倾斜反射波)进行偏移。第二步在深度域里归位,在偏移时间剖面上,建立有井约束层速度模型,通过变速时深转换,实现纵向归位,纵向上消除受速度"上拉效应"形成的假背斜和假高点,最终获得能真实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深度剖面。该项技术已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陕231井区盒8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231井区三维地震勘探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一块大面积三维地震区块,部署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地描述盒8砂岩储层,提供水平井的钻探井位,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精细的构造解释技术及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等多种方法综合的储层预测技术,对该区的构造及储层做出精确的解释与预测,提出水平井的建议井位,为下一步天然气的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涠西地区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横向变化大,各向异性明显。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有特殊的传播方式,各向同性偏移方法在解决偏移归位问题上效果差,成像质量不能确保。因此,基于各向同性的叠前深度偏移数据对小断层刻画不清楚,导致储层精细刻画难度大,砂体预测、流体预测的准确度不够高。为了解决各向同性存在的问题,文章研究方法基于各向异性偏移理论,利用各向异性建模技术可以提高成像精度、落实多级断层和构造、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满足目的层储层预测和精细油藏研究认识需要。通过对靶区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效果对比各向同性,边界断层成像更加清晰,断层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更加清楚,波组特征更活跃,小断裂更加干脆,内幕细节更丰富,基底刻画更合理。断裂和基底部分各向异性处理效果十分明显,为精细地质解释和反演提供了更好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地震成像的地震速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夏盐3井区存在时间域与构造域高低幅度差异大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前期研究对该地区进行三维叠后重新处理和利用三维速度建模变速构造成图,为夏盐5井的钻探提供了决策依据。钻探后发现。夏盐5井构造高点并不存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该地区构造复杂、地震速度横向变化大,常规叠后时间偏移不能使反射波正确归位,需要使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能实现复杂目标区的高精度成像。研究指出速度建模是关键,并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建模对策。解决了该地区构造深度与地震双程时间不一致的矛盾。为随后钻探的井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昭通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储层存在埋藏深、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变化大、箱体厚度薄等地质特征,在页岩气水平井钻进地质导向时,往往出现井眼垮塌、井漏等复杂情况,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针对该区复杂的地质与工程难题,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录井、钻井等专业知识,开展了地层电性特征分析、现场实时地层视倾角计算、井震结合地质复杂预测(波阻抗反演、缝洞体预测、蚂蚁体跟踪)、钻前地质模型优化等方面的探索,逐步总结出适用于昭通区块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导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地质目标和钻井工程双丰收。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有效储层钻遇率,降低了工程复杂,缩短了钻完井周期。  相似文献   

10.
AVO属性在致密砂岩储层流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WD区块低平构造上的WD7井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获工业性气流并稳产了20多年,证实了该区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依据该井地震响应模式相继钻探的WD8井、WD11井等测试产水,给后续钻探井位的部署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对该区砂岩储层的气水预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利用流体替换、AVO正演模拟方法,提取了多种AVO属性,通过3种AVO属性分析,认识到截距*梯度属性可以区分须二段上部薄砂岩储层的含水和含气特征。进而采用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获得的高质量CRP道集,提取截距*梯度属性数据体,预测了须二段上部致密砂岩储层的含气区分布,并提交了2口建议井位,经钻井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该方法对类似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气水识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岩潜山风化壳是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但基岩潜山一般埋藏较深,地表、地下构造复杂,导致地震成像困难,地震振幅难以保真,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难度大。为了准确刻画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采用从近地表出发的整体速度建模技术和保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成像准确性和保幅效果;针对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的分层特征,将地震资料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建立了潜山储层内幕分层结构;应用了相干体和蚂蚁追踪等技术识别出裂缝分布规律,再结合地震振幅的分类特征,获得了基岩潜山内幕的有效储层厚度。在酒西盆地青西凹陷鸭儿峡潜山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根据油藏开发情况圈定出的高产油藏区,与该方法预测出的风化淋滤带储层厚度对应良好。该方法可为基岩潜山内幕储层目标刻画提供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立驰 《石油学报》2004,25(6):44-47
针对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这一公认的难题,介绍了济阳坳陷在近几年勘探实践中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潜山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如用重、震联合反演,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和连片处理技术提高目标选区和圈闭描述的精度;采用井点储层分析描述技术和井间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提高储层预测能力;运用油气运聚模拟和模式识别技术,为勘探决策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应用多项钻井工艺技术和酸化压裂改造技术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储层性能。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勘探水平,勘探成效显着。  相似文献   

13.
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表明,裂缝的各向异性会对地震波传播特征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窄方位角地震数据进行分方位角处理、解释来预测裂缝性储层。文中结合窄方位角地震数据的分方位角处理、解释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M区的裂缝发育区域进行预测,关键技术如下:①通过采取限炮检距的措施,使分方位角处理数据在不同方位角的分布较均匀; ②在进行数据规则化时, 采用五维插值技术或OVT域处理技术,而不采用面元均化技术或其他缺失方位角和炮检距信息的数据规则化处理技术, 有利于进行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和裂缝预测; ③采用全方位角数据解释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作为最终的分方位角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而有别于常规方法; ④通过叠前振幅随方位角变化定量识别和表征裂缝的走向、密度及分布范围, 通过属性分析定性识别和表征裂缝的走向、密度及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叠后地震属性反映的裂缝发育方向与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揭示的裂缝发育方向一致, 以北东东向、北西西向为主要优势方向; 叠前地震属性可定量检测裂缝发育程度; 预测结果与非零井源距VSP测井解释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野外地震采集是地震工作的源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是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的保障,又关乎到勘探成本。随着地震勘探程度不断深入并向开发延伸,对地震资料提出满足叠前成像、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等技术应用的需求,使人们对采集方案优化提出了新的目标。阐述了面向叠前成像与储层预测的地震采集设计的技术理念和方法,从地下地质特征、地表吸收衰减、岩石物性分析入手,提取目标区地球物理参数,针对具体地震勘探任务和地质目标,以叠前成像和储层预测的技术需求为指导,优选观测系统面元、覆盖次数、炮道密度、线距等关键参数,优化地震勘探采集设计,为开展叠前成像和储层预测提供更为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内盐丘众多,盐丘厚度大、形状各异,从而改变了盐下反射能量的分布,进而导致盐下目的层构造不能正确成像。本文在比较叠前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效果的基础上,确信只有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是解决研究区内盐下构造正确成像的惟一途径。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实际资料应用效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使复杂盐丘下目的层准确成像,消除高速盐丘对下伏地层的上拉效应。钻井标定结果也证实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解释的盐下构造真实可靠,提高了钻探成功率,降低了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6.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的首选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成像难点,并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即剩余静校正技术、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参数选取,展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深度成像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有利于构造识别。  相似文献   

17.
复杂沉积区地震资料质量通常较差,叠前深度偏移不仅可以改善复杂沉积区成像,同时能够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并压制多次波以突出深层反射。以南美洲一深水油田为例,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提取表征沉积特征的地震属性,融合几种地震属性并利用三原色谱调色技术,清晰刻画深水浊积沉积几何特征。在钻探评价井的基础上,基本搞清该深水浊积岩的平面展布特征,为优选评价井位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裂缝是火山岩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因素,裂缝发育有利于储层改造,从而提高油井产能。选用合适的地球物理方法预测裂缝是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叠前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预测方法,经过NMO道集分析、分方位角道集叠加和偏移、频谱分析、各向异性计算等步骤,利用5组方位角道集数据完成目标区3个油层的火山岩裂缝发育强度和裂缝走向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裂缝发育强度主要为1.10~1.5,强度大于1.25的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符合火山机构控制裂缝发育程度的区域地质认识。实践表明,叠前方位各向异性预测技术能够定量描述高角度裂缝预测的分布,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曲率或相干等叠后地震不连续性检测结果。叠前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突破了主体围绕叠后地震资料定性预测火山岩裂缝的局限,有效地解决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定量预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随钻驱动处理作为将地面地震资料应用于开发地震的有效方法,对规避钻井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随钻资料便捷地提高地面地震速度模型的精度,从而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指导钻井轨迹调整。为此,提出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即在传统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基础上,将正钻井已钻地层的速度、深度信息作为约束,结合周围已钻井的测井、VSP资料快速修正现有地震速度模型,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地下地震成像,实现对未钻遇地层的地质描述与预测,提高钻井成功率。油田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缩短了速度模型更新迭代的时间,可满足随钻驱动处理对精度和时效性的需求,对于正钻井实时提高钻前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上讲,利用纵波地震资料反射振幅随方位角的变化可以对近似定向排列的地下裂缝导致的方位各向异性进行描述和预测。研究区的主要目的层为中浅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地震资料具有宽方位、高覆盖、高信噪比的特点。为保持地震波的方位AVO 振幅特征,减少采集和处理因素对地震波振幅的改造和畸变,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精细的振幅保持处理,并使用宏面元和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提高目的层的成像质量。通过对5 个不同方位角叠前时间偏移结果的分析,对研究区的裂缝方向和裂缝密度进行了预测。并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资料和方位AVO 的技术特点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