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马钢实际连退炉工艺特点,采用热平衡法建立了辐射管加热段全炉带钢温度分布计算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加热段全炉带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辐射管温度、带钢厚度和带速对全炉带钢温度分布影响显著,而带钢宽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热学原理建立了层流冷却温度有限差分模型,并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水冷换热系数进行了自适应修正.对德盛1 150 mm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一套层流冷却温度仿真系统,分析和研究升速轧制时带钢在层流冷却中温度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层冷出口温度受带钢的速度影响较大,在升速过程中,如果不采用集管动态喷水调节,带钢温度出现前低后高的现象,并且随着加速度的增加带钢前后温差越大.以此为依据,现场过程自动化系统L2级硬件采用过程服务器,基础自动化系统L1级硬件采用西门子PLC,L2级和L1级软件分别在C++和Step7V5.4下编程实现,并采用了带钢头尾宏跟踪和过程自动化系统采用带钢样本微跟踪的控制策略,对处于变速及高速运动中的带钢沿长度方向逐点实施控制,用动态调节的冷却集管系统来保证在速度变化期间带钢层流冷却出口温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数值解析法,分析热轧带钢在卷取机导板通道里面的运行轨迹。以上下导板为边界,以带钢头部不碰撞到导板为目标,推导出具体钢种和厚度的带钢卷取时的夹送辊最佳偏转角。该方法直观、准确,可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以重型机床大型金属结构件为研究对象,根据热传导理论,建立金属结构件在局部加热时内部温度场理论分析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求解。采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测量金属结构件在持续加热和周期性加热下的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金属结构件热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金属结构件内部温度分布与加热时间和到热源的距离有关,加热时间越长,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周期性加热时,当停止加热后,非加热区域温度仍然会升高。金属结构件整体热变形以加热区域为中心呈拱形分布,离加热区域越近,热变形量越大。热变形与温度成正相关,温度越高,热变形量越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试验中观察到的滚子表面划痕现象,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供油条件下,划痕对滚子副润滑性能的影响,并与已有试验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划痕长度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划痕会影响滚子副的油膜压力和厚度,使得划痕中心油膜压力减小,膜厚增加;同时,划痕边缘处油膜压力增大,膜厚减小.供油层厚度越小,即乏油程度越严重,划痕边缘处的油膜压力及其梯度越大,膜厚越小.划痕越长,划痕越深,划痕中心的油膜压力越低,而膜厚越大.因此,划痕虽增大了滚子副划痕中心的膜厚,降低其压力,但同时增大了划痕附近的压力,减小了膜厚,在乏油条件下尤其如此,因此,划痕会加速滚子副的局部磨损.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干燥的方式处理铜精矿,通过探索性实验选定响应曲面的影响因素区间,即温度90~120℃,时间6~30 min,物料厚度1~5 cm.在微波干燥铜精矿的响应曲面实验中,得到了脱水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二次方程数学模型,并确定温度为脱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模型预测的最优条件的检验发现,可以在加热温度106.33℃,加热时间30 min,物料厚度1 cm的条件下实现铜精矿含水量小于0.1%的深度干燥.  相似文献   

7.
地基压缩层厚度的数值模拟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土质不同对地基压缩层厚度的影响.分别对均质土地基及双层土地基建立模型,观察荷载作用下地基压缩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得出对于均质土体,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当土的压缩模量越大,土的压缩层厚度越小;对于上软下硬土体,下部硬土层的存在会减小土体的压缩层厚度;对于上硬下软土体,下部软土层的存在会增加土体的压缩层厚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金属压型板通风层屋顶的隔热性能,验证采用数值方法来研究屋顶隔热的可行性,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屋顶实验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分为3个工况,计算和分析每个工况通风层内空气速度、温度场及带走的热量,对比金属压型板屋顶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隔热效果,研究加热温度、倾斜角、是否通风等因素对屋顶隔热性能的影响并分析误差.计算表明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当保持良好通风状态时,加热温度越高,倾斜角越大,则金属压型板屋顶的隔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冷轧界面油膜厚度对表面形貌转印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冷连轧过程中接触界面润滑油膜厚度对表面形貌转印过程的影响,在跟踪实际生产中带钢表面形貌的基础上,结合轧辊表面磨损形貌以及润滑分析确定的界面油膜分布,建立真实表面接触的带钢形貌生成模型,用跟踪测量轧辊服役期内生产带钢表面的粗糙度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模型分析在不同磨损状态下电火花毛化轧辊油膜厚度对转印形成带钢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轧辊表面处于不同磨损状态时,带钢表面Ra的转印率随着油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轧辊表面磨损后转印形成的带钢表面P_c的转印率在油膜厚度增加的初期基本保持不变,而后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外墙饰面层(包括砂浆饰面层和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进行检测试验,研究饰面层内部缺陷在外部热源辐射下的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得出饰面层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内部缺陷的厚度、面积大小、埋置深度等因素对红外热成像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厚度越大、面积越大、深度越浅的内部缺陷越容易被检测出来;缺陷沿其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关于其最大温度点呈近似对称关系.基于试验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缺陷面积大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