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东滩煤矿43上13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强烈,采用RFPA软件对工作面回采过程冲击地压进行数值模拟,并制定了钻孔卸压、深孔爆破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实践表明:大采深、煤层结构、顶板特性、地质构造复杂是导致43上13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防治桃山煤矿薄煤层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地压灾害,在统计已发生冲击地压事件基础上,对其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磁辐射法预测和深孔爆破、顶板注水治理冲击地压的防治技术.结果表明:桃山煤矿冲击地压多发的回采工作面上部和工作面上巷前方区域;工作面顶板及采空区大面积悬顶的断裂失稳,是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深孔爆破和顶板注水措施能降低或消除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电磁辐射法能有效预测冲击地压危险和检验爆破措施对冲击地压的解危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义马煤田常村煤矿深部开采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灾害防治难题,在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1150工作面冲击危险程度评价的基础上,将该工作面划分为6个重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以助于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巷道防冲支护方式;通过煤体应力、微震及钻屑监测进行综合预警,并利用PASAT-M微震CT透射技术对重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煤岩体应力探测,详细标定冲击危险区的分布范围;对重点冲击危险区域采取钻孔卸压、煤层注水、断底爆破等综合防治冲击地压措施,及时利用钻屑法进行卸压效果检验,实现了整个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耿村煤矿12220综放工作面地质概况的分析,研究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划分了冲击地压的危险等级。结合该矿生产实际,利用钻屑法和电磁辐射法做为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主要手段,采用煤层注水、爆破卸压、钻孔卸压等卸压解危措施来控制冲击地压的发生,形成了耿村煤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赵各庄矿12号煤层构造区域厚煤层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防治问题,以2337东工作面为例,基于地质条件、构造应力分布和开采技术3个因素分析了该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可能性指数诊断法和经验类比法对2337东工作面危险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确定该工作面具有中等冲击地压危险。通过采用分段缺陷型爆破卸压、钻孔卸压和注水卸压等解危措施对工作面不同危险区域进行具体卸压处理,并结合钻屑法和应力在线监测技术对危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有效地降低了冲击地压的发生,保证了深部构造区域厚煤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6.
综放工作面坚硬顶板弱化爆破防治冲击地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止综放工作面尾巷冲击地压的发生,基于忻州窑煤矿11号煤层综放工作面的赋存和开采技术条件,经研究确定对尾巷煤柱坚硬顶板实施弱化爆破卸压技术,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合理的爆破参数.结果表明:炮孔水平投影距离达到2/3煤柱宽度时,炮孔可至应力集中区域,爆破卸压效果较好;炮眼间距为6m时爆破裂隙能贯通,爆破效果优于间距8m;通过顶板弱化爆破技术使煤柱内的应力降低了60%,有效防止了8935综放工作面尾巷冲击地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结合张双楼煤矿74102工作面的基本情况,通过整体定性、分段定级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判定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状态及各区段冲击地压危险程度,采用大直径预卸压、顶板深孔预裂爆破、煤层高压注水、煤层合成区底板卸压等综合防冲技术,经过微震系统监测数据分析和现场观测,该技术防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张双楼煤矿74104带式输送机道掘进工作面采深位于-1 000 m以下,属深部开采。煤层厚11 m,跟顶掘进。该区域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通过钻屑法检测,煤粉量超过临界值,采用顶板深孔预裂爆破、大直径钻孔卸压、底板预卸压、煤层高低压注水等综合措施卸压。分析发现,三四角门处应力集中,遂采取二次补强卸压。综合措施实施后,检验效果合格。该综合防治措施对深部特厚煤层掘进冲击地压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6,(5):3-5
根据郓城煤矿1300工作面回风巷留底煤区域的深度和范围,划分了工作面回风巷危险区域。通过对留底煤区域冲击地压的破坏机理分析,对划分的危险区域采用爆破卸压、大直径钻孔卸压、开掘卸压槽等综合措施进行防冲治理,并结合钻屑法和应力在线监测技术对危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有效地降低了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千秋矿特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监测及控制的技术过程是先分析冲击危险程度,再确定冲击危险指数,后提出早期预报;采用电磁辐射和钻屑法进行及时预报;采用煤层注水、卸压爆破进行处理,并采用电磁辐射和钻屑法检验防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规则煤柱影响下旋采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口煤矿3303工作面初采期间存在多个不规则煤柱,对工作面的围岩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造成了不利影响,工作面存在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为了防止工作面初采期间冲击地压的发生,对工作面初采期间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倾斜推进、旋采和水平推进3个阶段的工作面围岩应力状态变化及其冲击危险性,划分了6个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回采过程中对危险区域进行应力监测,若发现危险立即采取放炮卸压措施解除冲击地压危险。实践证明通过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划分和危险性分析.继而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砚北煤矿2502采区构造型冲击矿压的来压特征及规律,统计分析了250205上工作面自开采到结束的642次冲击情况.研究了冲击矿压与煤层埋藏深度、运输巷到向斜轴的距离、震动发生的位置、开采强度、工作面推进度、工作面周期来压等方面的关系.初步总结出该面构造型冲击矿压的特点.并采用钻屑法、电磁辐射法、微震法等方法的8项指标开展冲击矿压预测预报,制订了包含以上8项内容的科学预测预报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孔切顶、深孔卸压、钻孔注水等方法进行冲击矿压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冲击矿压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减少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某矿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分析及其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岛工作面及其周围巷道附近应力集中程度高,顶板运动剧烈,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影响,采深较大时,冲击危险程度就很高,很容易引发冲击矿压。文章就是在分析孤岛工作面覆岩运动和煤岩体支承压力的基础之上,对某矿23上07孤岛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分析,划定可能存在冲击矿压的危险区域,提出早期预报;然后通过电磁辐射和钻屑法的监测进行及时预报,并根据预报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采动高集中应力对冲击地压的显著影响作用,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开采区域分采区、工作面以及巷道,进行了冲击危险区域划分,认为千秋煤矿21141及21161始终在高集中应力带中开采,21141下巷冲击危险程度最大;利用弹性基础梁“见方”理论划分得出,2114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经历七个危险时期,其中五次为工作面与邻近已采工作面见方时期;一次为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时期;一次为工作面过F3-9断层时期。第六危险期为特别危险期。在危险区域、危险时期划分基础上,进行了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实践,实践表明,对冲击地压煤层预先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危险时期划分,有效指导了回采期间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工作,使得回采期间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工作效率化、节约化的同时,杜绝了灾害性冲击地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煤矿冲击地压区域卸压槽爆破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忻州窑矿巷道时有发生冲击地压,为了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根据该矿8933工作面所处区域的巷道实际情况,提出了卸压槽爆破防止冲击地压发生的方法,根据施工要求分析得出了卸压槽爆破设计的具体技术参数;同时布设了卸压槽卸压效果观测站。结果表明在冲击地压区域实施卸压槽技术,有效地改善了8933工作面巷道的维护状况,大幅降低了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综放开采煤层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现场实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依据谢桥矿1151(3)综放面开采地质及技术条件,采用钻孔应力计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柱和工作面煤层及巷帮侧向实体煤的应力进行观测。研究分析表明,在非对称开采条件,回采期间工作面及巷道周围煤层应力分布规律明显不同,煤柱和工作面煤层沿走向在工作面前方存在支承压力峰值,但巷帮侧向实体煤沿走向在工作面前方并不存在应力峰值,其峰值在采空区后方,而煤柱和巷帮侧向实体煤沿倾向均存在应力峰值,邻近工作面煤柱及工作面煤层应力均处于降低区。  相似文献   

17.
大采高长工作面主撤巷道合理布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寺河矿4301大采高长工作面主撤巷道的合理位置,减少煤柱损失,通过研究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探讨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进而确定主撤巷道的位置。采用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工作面末采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保持在距工作面8~10 m处,影响范围约50 m,剧烈影响范围约为20 m;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应为35~45 m,即主撤巷道应布置在距盘区集中巷35~45 m处,既保证了主撤巷道的稳定,同时也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综放采场走向压力分布规律及终采线位置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合理确定综放采场工作面终采线的位置,以谢桥煤矿C_(13-1)煤一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和现场测试,从煤层顶板运动、巷道煤层受力和位移、巷道深部位移、轨道上山支架受力、巷道支架受力和变形、工作面周期来压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综放采场走向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围岩压力峰值位置平均值为14.4m,超前影响距离平均值为66.8 m,在工作面前方平均29.2 m处,围岩矿压显现由缓和趋向剧烈,并将终采线位置确定在离轨道上山30 m处,比预先按传统设计的50 m缩短了20 m留设煤柱,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距离下煤层综采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木瓜煤矿近距离下煤层综采工作面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基于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建立了侧向岩层断裂的三角块结构力学模型,计算出基本顶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断裂长度和沿侧向断裂跨度均为11郾 9 m,三角块结构在煤体中的断裂位置为11郾 5 m;同时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采场三维力学模型,得出随采场推进巷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为20 MPa、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2郾 55、塑性区范围为10 m左右。经现场检验,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为16 ~18 m时,回采巷道受综采工作面采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综放工作面过上分层终采线时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现象,综放面接近上分层终采线时,前方煤体可看成是煤柱,可作为煤柱型,中击地压来分析,煤柱型冲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煤层的刚度和顶板岩层的刚度,具体反映在煤层的强度和冲击倾向性、顶板的来压和加速运动等。采用改变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办法,可以防治煤柱型冲击地压的发生。东滩煤矿两个综放面过上分层终采线工作面的监测结果、治理效果说明了此冲击地压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