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薇》一诗不仅以句取胜,尤其以篇取胜。全诗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对比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整体上呈现了军人弄于常人的战争观念,刻画了戍卒们苦不堪言、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诗歌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采薇》塑造了西周时期一个转战边关、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卒形象,诗中洋溢着戍卒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复杂感情:在回忆战时生活以及踏上归途之时,他满心忧伤;驰骋疆场,他慷慨激昂。这是一个有着饱满情感的“人”的形象。除了战争中的人,战争背后的人心系戍卒是隐藏在诗歌背后不可忽略的情感表达。战争中及战争背后“人”的在场是这首诗尤为凸显的诗性特征,人学立场也成为解读这首诗歌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和王阊运分别为晚清宗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学对象的选择和诗歌功用的看法上有较大差异,但在诗歌创作方法的理论建构、《文选》经典地位的接受和唐宋诗歌的批评等方面则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诗学思想之异同,不仅反映出传统诗歌领域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关联,同时亦再现古典诗歌功用之争,即治世还是治心、政治教化还是言情审美。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是金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以论诗绝句三十首,从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文学传统、表现手法和文学批评等方面,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对其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极具才华的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诗风复杂多变,格调轻柔、隽永,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从现代性的角度,全面而多重分析叶赛宁诗歌的内涵与时代性质,解读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故诗歌比起其它文体来说,翻译难度要大。就诗歌翻译来说,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存。但诗歌翻译却是“不可能的可能”。从汉诗和英诗的各自特点出发,并分析了阻碍互译的潜在因素,希冀借助文化、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对英汉诗互译作尝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积极实践闻一多的“三美论”,借鉴中国古典格律诗与西方诗歌在音韵与形式上的审美特点,其诗歌作品语言华美、题材多样、独具空灵、气质柔美。从美学视角出发,将徐志摩诗歌语言的审美特点分为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基于这三种审美特点使徐志摩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歌会是融入浪漫主义因子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开启了新诗在思想与组织上自觉与政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发展道路。清醒的阶级意识、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工农生活是其突出特征。他们最早响亮提出诗歌大众化口号,并从理论探讨走向创作实践。在借鉴和利用民间形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分强调诗的功利目的性,放逐抒情个性,使其作品总体上说认识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金发是我国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象征作为诗歌的意象形态,暗示诗歌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诗人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在象征手法的意象中,擅长从普通人认识不到的事物中寻找。客观联系物一,体现出其独具匠心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