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固态电子器件"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强化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探索将教学与课堂实验展示相结合,将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灵活应用"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工科非电类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从多方面介绍了笔者的教学实践:选用将经典控制理论与实际自控系统相结合而编写的学本教材;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用答疑和质疑相结合的辅导方式;采用将传统板书与现代化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开设着眼于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项目;采取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课程"工程伦理"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电子信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出以意识、规范、能力为核心,不同达成度要求的教学目标,构建以理论-方法-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讲授式教学与案例引导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量化课程教学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有限,课程内容抽象,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通过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与实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试论"电工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我校在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在多媒体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媒体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弥补其不足;教材建设系列化和立体化,以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对这些措施的应用情况和效果进行了阐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深化"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通信原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学科教学与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构建注重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事实表明,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互联网辅助教学等方面开展多层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改革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和探索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以工程教育为课程的总目标,进行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它包括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验研究与实践;基于自主研发的信号与系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软硬件实验教学研究;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研究以及探索"二模一做,虚与实、软与硬、线上与线下三种手段融合互补"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方案要求,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并避免大班授课全翻转课堂教学占用学时过多的难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塑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增加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授课过程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实现"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的贯穿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将Multisim软件和"雷实验"工具引入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教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结合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点,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方面,探索建立全方位可视化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方面,紧贴教材内容,开发相应的可视化教学课件和教学演示系统;在课后实践方面,建立起可视交互的实验和练习平台.两方面相辅相成,加深学生对原理、算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演示系统以及实验与练习平台采用Matlab编程建立,内容丰富,界面友好生动、交互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