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带接入认证平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就宽带业务发展对认证计费的要求,分析了接入认证的类型和方法,论述了建立统一接入平台、进行集中认证,即采用“分散接入、集中认证计费”的网络方案以及接入设备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马润斌 《世界电信》2005,18(11):51-53
对顺应业务需求、满足全新下一代接入网部署的下一代宽带接入平台NG-DSLAM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具有的特质和典型组网应用,以及中兴通讯对NG-DSLAM的解决方案——全业务接入平台FSAP。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宽带接入技术和业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内,宽带接入对固网运营商的业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固网运营商主要的投资方向和业务收入来源之一。光纤接入是宽带接入技术的最终发展方向,但从经济角度和业务需求来看,宽带接入市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DSL、以太网接入、WLAN、WiMAX、光纤接入等多样化的宽带接入手段,并且这些接入技术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一、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1.DSL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1)作为第一代ADSL技术发展和完善的ADSL2/2 技术正逐步发展成熟在第一代AD…  相似文献   

4.
目前,城域网在通信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满足网络接入层带宽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而建立的综合业务网。众所周知,带宽接入技术是发展带宽城域网的关键。城域网的带宽接入为数据的高速传输及宽带多媒体业务提供了可靠保证。本文在阐述城域网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几种宽带接入方式的技术特点和宽带网业务与用户接入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宽带接入的解决原则,为网络运营商在宽带城域网建设中如何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宽带接入方式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汤栩平 《通信世界》2005,(46):36-36
目前,有两项关键的技术将改变未来宽带接入产品的发展,一是采用IP及Ethernet以太网作为融合网络的核心平台,二是部署高带宽、采用光纤技术的接入平台以支持IPTV业务需求。宽带接入产品应基于IP及Ethernet以太网平台上,具有合适的尺寸,配置及灵活的接口,以最经济的方式将光纤接入到终端用尸。  相似文献   

6.
《电信技术》2006,(5):114
格林威尔公司最新推出的MSAP E6300产品采用SDH技术内核,针对客户多种接入方式和多种业务需求的现状整合了多种应用和技术,以高性价比实现对现有大用户接入网络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B):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陕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吴连捷 《世界电信》2006,19(6):61-62
宽窄带业务发展不均衡是目前中国电信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不均衡直接影响的就是前期的网络规划和已经建设局点的多业务接入能力。中国电信已经确定了以ADSL2+为重点的宽带业务发展思路.在现有新建的局点必须具备ADSL2+的宽带接入能力.同时还满足基本的POTS.ISDN及DDN等多种窄带业务的接入。所以,采用综合接入进行接入层网络的建设是最合适也是最能满足当前用户业务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宽带接入网络的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安全问题也伴随着它的发展成为大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在接入网环境下,用户、接入设备和网络都面临着各种威胁,特别是来自用户侧的威胁。针对当前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端口定位、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防欺骗、非法业务监测等技术和方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接入网中宽带和窄带业务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天涛  庞丽萍 《电信快报》2000,(12):16-17,31
从接入网、宽带接入和窄带接入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接入网中多业务融合的难点,提出了支持窄带业务接入的策略与方案,对其进行比较后作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宽带视频业务对网络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基础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光进铜退"整体演进趋势决定了原有接入局点的布局和规划建设思路已不能很好适应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宽带接入局点的整体布局方法与用户分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接入局点规划方法和流程,旨在解决如何在支撑业务的基础上提高建设投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已经成为宽带接入和移动通信领域面向未来演化的主体方向之一,但在实际应用和产业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定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典型服务模式,推动宽带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宽带互联网络的骨干支撑作用。文章介绍一种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尝试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与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结合在一起,以宽带互联网络为核心网平台,共同构建面向“三网融合”的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可有效地缓解当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在业务范畴、业务覆盖、频率规划、终端功耗和建网成本等多个方面取得较大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宽带接入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洋 《现代通信》2000,(7):28-30
随着通信的发展及“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网络建设将纷纷面对集视频、语音、数据于一体的宽带综合业务。电信营运者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电话业务,还要从窄带电话、传真、数据和图像业务逐渐向可视电话、视频点播、图文检索和高速数据通信等宽带业务领域延伸。而且,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网民的急剧增多,使得网上访问变得拥挤不堪。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带宽,宽带接入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一、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解决了电信网的“最后一公里”——用户接入网的瓶颈问题,保证了多媒体信息的实时性。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接入…  相似文献   

14.
开展增值业务是广电公司未来发展运营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宽带接入业务也将作为工作重点。各地的有线电视网拥有广泛的最后一公里接入条件,其独特优势是其他电信运行商所不具备的。几年来,通过基于DOCSIS接入标准的Cable Modem接入方式开展宽带接入业务一直是各地广电所选用的主流方向,为迅速抢占市场,结合我市有线电视网络状况及资金因素,我们于近期选择了普天e视通同轴解决方案,下面就这一方案作一简单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宿建光 《通信世界》2005,(21):3-3,8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产业界的震动,PLC的出现也是如此。在电力系统背景下诞生的PLC.往往被披上“电力影子”的外衣,电力线接入这种曾备受青睐又颇具争议的宽带上同方式被行业化、系统化。实际上PLC作为一种宽带接入新技术,它的出现无论对电力还是传统的电信运营企业,都只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接入方式,尽管目前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但走向成熟是任何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归宿,PLC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鉴于提供固定场所高速率服务网络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逐渐成熟,IEEE组织已经发布了一个第二代无线城域网络规范,即IEEE802.16规范。本文对该规范媒体接入控制(MAC)和物理层的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电子产品世界》2006,(12S):139-140
日前,科胜讯系统公司宣布,收购Zarlink半导体包交换业务。该现金交易价值500万美元。Zarlink的包交换产品线包括针对网络接入设备的系列快速以太网集合交换。这些产品将与科胜汛DSL局端(CO)产品系列相辅相成。科胜讯宽带接入业务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Akram Attallah表示.“收购Zarlink包交换业务有助于我们进步加强我们的DSL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接入方式由窄带向宽带的升级以及基于宽带接入的各种内容和应用的增多.而互联网用户总数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这一年的时间里.净增用户仅为50万户。宽带接入业务对窄带接入业务的替代趋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林勇 《移动通信》2002,26(1):48-50
本文针对我国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发展,从市场,技术,策略,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边远地区村村通宽带的目的,采用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EPON技术接入法,做了多次边远地区EPON接入模式应用试验,获得农村边远地区宽带、电话、IPTV等现有业务接入的结果,得到在光纤资源短缺的情况下,EPON技术是实现农村边远地区宽带接入的最佳解决方案的结论;EPON接入模式具有运营与维护成本低、易于维护、扩充性好、业务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