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磨粒隐含着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大量的信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推导出在长径比大于5的螺线管中电感的变化量与油液中磨损颗粒成三次方关系,为油液中磨粒在线监测的电感传感器制作提供一个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及时了解设备状态,制定相应的预防预测性检修措施,变事后维修、周期性维修到根据监测信息实施主动维修。进而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避免设备因频繁维修或盲目换油而造成的浪费。从油液监测的内容、方法、监测结果、油液磨粒形成机理等方面介绍了油液监测技术在神东矿区的应用,同时结合监测中的实际案例,以神华企业技术标准和磨粒图谱中的技术内容为参考,阐述了油液监测技术在实现设备按质换油及预防采煤设备机电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慧芬  赵桂芳 《矿山机械》2005,33(11):47-48
液液监测技术是通过分析被监测设备在用润滑油的性能变化以及油中磨损颗粒的情况,获得设备的润滑状态和磨损状态的信息,从而评价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对其故障进行分析预测,并确定其故障原因、类型和部位的技术。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油液监测技术引进我国以来,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但监测手段各不相同。我公司设备维修中心油液监测室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监测设备的在用润滑油进行科学的分析,尽可能在早期对事故做出预测.最大限度的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多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做一简明论述。  相似文献   

4.
粗颗粒浮选不仅能够有效拓宽浮选粒度上限、减少碎磨能耗,而且对建设绿色矿山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粗颗粒浮选过程强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从粗颗粒的难浮机理出发,重点综述了当前粗颗粒浮选过程强化技术新进展,并分析了不同分选技术的作用机理、优势与不足,以期为粗颗粒浮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借鉴。浮选矿浆的高紊流环境是造成粗颗粒难浮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为了降低粗颗粒紊流效应,更多研究聚焦于高效粗颗粒浮选装备开发,如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CLF粗粒浮选机和美国Eriez公司设计的流态化浮选设备——水力浮选机。最后提出了未来粗颗粒浮选技术的新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低紊流高相含率的浮选环境下浓相流态化浮选机理、大型流态化浮选智能装备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型浮选工艺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5.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其轻质性和耐磨性,是发展轻量化制动部件的优良备选材料。本研究采用由压力浸渗法制备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与GCr15钢球进行了干滑动摩擦磨损实验,探究其在T4和T6热处理以及不同载荷和滑动速度下的磨损机理和摩擦学性能;为进一步探明SiC颗粒加入对磨损机理的影响,与2024铝合金进行了相同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高硬度SiC颗粒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T6热处理工艺相较于T4工艺可降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SiCp/2024Al复合材料相较于2024铝合金具有更高且稳定的平均摩擦系数,而磨损率和磨损量降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剥层磨损,2024铝合金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SiC颗粒的加入引起了磨损机理的转变;磨损过程中亚表层颗粒在低速低载情况下较为完整,起保护减磨作用,而在高速高载情况下更易破碎形成微观缺陷,加快亚表层微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颗粒阻尼器是一种附加质量式被动减振器,在外部条件受限时,其减振性能取决于颗粒参数和阻尼器填充率。基于颗粒阻尼减振技术,以驾驶员座椅基座为研究对象,研究某矿用自卸车驾驶室的振动控制,通过离散元仿真计算,分析了颗粒参数和阻尼器填充率对座椅基座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颗粒、合适的粒径和合理的填充率有利于驾驶室振动控制效果的优化,为颗粒阻尼减振技术在矿用自卸车振动控制上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力压裂技术作为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已在油气生产中广泛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是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缝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及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叙述了微震事件的定位方法;评述了2种非常规油气层压裂微地震监测方法,即井中监测技术和地面监测技术,并对其原理、特点和发展进行了阐述和对比,最后论述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龚志远 《煤矿机械》2005,(2):115-117
给出了基于铁谱技术的煤矿机械磨损检测系统的构建模型,探讨了机械设备的铁谱诊断技术要点,在VB环境下,利用检测数据构建并求解了磨损颗粒分布的数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实现了磨粒图像的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9.
辛磊  范文胜 《现代矿业》2015,(2):168-170
基于磁力研磨加工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旋转永磁场磁力研磨装置,对钛合金管内表面进行了研磨加工光整度试验。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当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旋转速度为定值时,研磨加工时间、磁性磨粒中磨粒相Si C和铁磁相Fe粉的质量比、Si C颗粒粒径、Fe粉颗粒粒径对内表面光整度加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磁力研磨加工时间为15 min,Si C和Fe粉质量比为1∶2、Si C颗粒粒径为180目、Fe粉为400目的最优条件下,钛合金管内表面的粗糙度值大幅降低、表面形貌细化,光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7,(3):291-293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现场分析人员使用的磨损工况铁谱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谱片上的不同磨损颗粒进行分类,再根据磨粒特征参量对设备运行状态判断的贡献大小,给磨粒赋予相应的权重得到磨粒磨损评判权重表,然后结合构建的评判函数对煤矿设备所处的磨损等级作出相应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高耐磨陶瓷微珠是非金属矿业的基础材料.通过对微珠陶瓷制造工艺过程的技术实验和大生产实践的总结,结合理论分析,本文对提高陶瓷微珠的耐磨性,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即优化原料中铝耐磨瓷的配方和加工工艺,开发微晶型高铝耐磨瓷,改进成型和烧成工艺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颗粒料与母体配方混合后,对衰退率和磨损率的影响规律,通过配比试样在JF1501型定速式摩擦试验机上进行的摩擦磨损试验表明,应用造粒技术对摩擦材料在工作过程中减少热衰退具有一定的作用,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粒径、不同配比对试样的磨损率和衰退率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李爱琴  董鹏娜 《煤矿机械》2012,33(8):266-267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及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机器在线检测机维修管理系统应用越来越普遍。介绍了矿山机械铁谱检测系统基本构成,构建了VB环境下的磨损颗粒分布模型,对依托于铁谱技术的矿山机械诊断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丛日红  赵瑞 《中国矿业》2021,30(S1):134-137
煤泥水的性质随煤种、产地、采煤方法、运输方式、选煤手段、原煤中细粒含量、次生煤泥性质和数量、可溶性盐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所用水质的变化而变化且直接影响到煤泥水的沉降特性、絮凝性质、过滤效果及脱水后的产品水分含量等。针对煤炭开发与水资源利用形成的尖锐矛盾,在选煤厂中急需实现对煤泥水系统的在线粒度检测。目前针对不同煤泥水的粒度在线检测方式主要有激光、超声、接触测量等,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粒度测量方式的应用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各种测量方式在产品级上的使用情况,针对煤泥水系统的特性,选择基于线性检测原理的直接接触式测量的BPSM_MS在线粒度仪作为煤泥水处理系统的在线粒度检测仪器,通过先进的在线检测分析方式实现煤泥水系统的关键参数在线检测与分析,研究煤泥水粒度特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异常工况的分析及报警技术,为煤泥水系统的过程智能控制提供重要的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5.
悬浮电选机分选微细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高压悬浮电选机分选微细粒的技术原理 ,并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了微细粒精矿的制备 ,研究了气体流量、电极结构、电压等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晓菡  刘哲 《煤矿机械》2004,(9):130-131
从磨损机理出发提出了用铁谱分析技术检测齿轮磨损状况的措施 ,说明了铁谱分析技术的原理 ,总结出如何根据磨粒的形状、大小和成分 ,判别磨损种类和磨损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混配矿石的粒级分布自动检测直接指导生产及施工过程,基于图像分析的混配矿石粒级统计,可用于现场实时检测。从图像中准确分割出大量混配矿石的边界,受到噪声、矿石目标粘连等问题的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变换的分割优化方法,在阈值图像中,通过矿石图像邻域的密度统计,去除噪声像素及矿石目标粘连问题。根据几何形态特征检测粒径,统计粒级分布,绘制级配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所提优化方法的分割结果及粒度分布,与筛分测量的级配曲线吻合度高,可用于施工现场级配检测。  相似文献   

18.
马怀祥 《煤矿机械》2004,(5):135-136
为检测润滑油中铁磁性磨粒的含量 ,根据霍尔效应原理和高梯度磁力分离技术原理设计了铁磁性磨粒检测仪。设计确定了合适的霍尔传感器及后续处理电路。结果表明 :利用它能很方便地对机械润滑油中的铁磁性磨粒捕获、测量和分析 ,为机械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方法。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电路系统及元件选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元耦合的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对输送泵内固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Archard磨损模型,考虑固液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颗粒粒径对输送泵叶轮磨损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叶片是输送叶轮中磨损较为严重的部件,磨损集中在长叶片工作面出口和叶片进口位置; 随着颗粒粒径增大,叶片进口的磨损不断加重,而叶片工作面的磨损量下降,颗粒撞击叶轮工作面的几率减小,颗粒易冲击短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