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研究红壤多点源滴灌不同间距条件下湿润锋的推移特性,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澄江镇赣南脐橙种植示范基地进行双点源滴灌入渗试验,双点源滴灌滴头间距分别为20 cm、40 cm和60 cm,对湿润锋运移情况、交汇时间、交汇面积进行研究试验。数据表明:水平湿润锋最大运移距离和垂向湿润锋最大运移距离与灌水历时之间有着紧密的多项式关系。还发现双点源滴灌入渗条件下交汇作用、滴头流量、滴头间距对湿润锋运移特性均有一定的影响。滴头间距对水平和垂向湿润锋扩散速率影响不大,但双点源滴灌交汇入渗条件下的水平湿润锋交汇面积与水平湿润锋总面积的百分比随着滴头间距的增大先增长再减小。并且增大滴头流量、灌水历时及保持双点源滴头间距为20~40 cm均能有效改善土壤湿润体的均匀性和有利于湿润锋运移。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分处理对巴西陆稻IAPAR9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巴西陆稻IAPAR9种子置于不同水分处理的土壤中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IAPAR9的发芽速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体素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对含水率为80%处理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说明IAPAR9种子萌发的最佳土壤含水率在土壤田间持水率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3.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溉制度下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水分生产效率和耗水规律。结果表明,玉米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耗水量和产量均增大,不同处理各阶段耗水量和作物系数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抽穗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确定了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140 m~3/667 m~2,灌水次数8次,其中苗期—拔节期灌水2次、拔节—抽穗期灌水2次、抽穗—灌浆期灌水3次、灌浆—成熟期灌水1次。在该灌溉制度下玉米产量为963.43 kg/667 m~2,灌溉水生产效率为6.88 kg/m~3,水分生产效率为3.15 kg/m~3。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与流动的重要载体,是植物生长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以龙脊梯田金坑红瑶景区为对象,研究其林地、旱地、水田和抛荒地 4 种土地利用模式 0 ~ 5 cm 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分析各类土地表层土壤的持水能力。结果表明,4 种土地利用模式下,表层土壤的土壤容重范围为0.45 ~ 1.02 g/cm3,最大持水率范围为 42.12% ~ 90.9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范围为 18.93% ~ 43.6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类土地表层土壤的最大持水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 = -0.911,P < 0.01),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839,P < 0.01),与植被覆盖度呈一般显著正相关(r = 0.583,P < 0.05)。土壤最大持水率排序依次为:林地 > 抛荒地 > 水田 > 旱地。  相似文献   

5.
驼绒藜和欧李生物篱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驼绒藜和欧李生物篱对附近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土钻法在作物生长季连续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驼绒藜对距其60 cm以内的土壤水分影响较大,60 cm以下土层驼绒藜对距其30 cm以内的土壤水分影响较大,而欧李与邻近作物的水分竞争不大。留茬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裸地土壤水分含量,并对附近裸地土壤水分含量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河岸带具有缓冲功能、廊道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等生态功能,河岸带土壤结构是河岸带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草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河岸带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发现,草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呈现总孔隙度随着距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距水5 m处为拐点;林地河岸带田间持水率则呈现随距水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河岸带林地土壤容重较低,最低仅为0.69。林地河岸带土壤田间持水率高、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高,土壤容重、比重低;而草地、耕地性质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部干旱区马铃薯种薯耗水规律及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开展马铃薯种薯覆膜与露地滴灌田间试验,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种薯产量的影响及马铃薯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覆膜地马铃薯种薯产量极显著地高于露地马铃薯种薯产量;不灌水处理马铃薯种薯产量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各灌水处理,灌溉定额越大,马铃薯种薯产量越高;灌溉定额一定,产量、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灌水2次>灌水1次>灌水3次的规律;灌溉定额越大的处理耗水量越大,在全生育期马铃薯的耗水规律为现蕾期>花期>苗期>成熟期,现蕾期耗水量最大.露地比覆膜耗水量大18.43 mm,膜下滴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说明膜下滴灌马铃薯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有效节约水资源,适宜在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以5 a生赤霞珠酿酒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酿酒葡萄的生育期耗水规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层深度30,60 cm土层的水势绝对值在5~35 k Pa,灌溉定额较为适宜;从整体来看,酿酒葡萄各生育期耗水量表现为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初果期萌芽期开花期,开花期灌水定额减小影响酿酒葡萄果实膨大期的耗水量,果实膨大期前适当的水分亏缺可以通过果实膨大期的"复水"得到补偿;处理T4为最优的灌溉制度,其产量(2 725.8 kg/hm~2)、灌溉水生产率(0.74 kg/m~3)和水分生产效率(0.80 kg/m~3)均达到最大;从酿酒葡萄产量-耗水量回归方程看出,酿酒葡萄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当耗水量为3 913 m~3/hm~2时,酿酒葡萄可以达到最大产量为2 457.7 kg/hm~2,当耗水量大于3 913 m3/hm~2时,产量则开始减小,将回归方程中耗水量及产量数据与试验实测数据对比发现,酿酒葡萄在耗水量达到一定的情况下,产量不再增加,而适度调控各生育期的灌水定额能进一步提高酿酒葡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岸带具有缓冲功能、廊道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等生态功能,河岸带土壤结构是河岸带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草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河岸带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发现,草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呈现总孔隙度随着距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距水5 m处为拐点;林地河岸带田间持水率则呈现随距水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河岸带...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皖西地区地理特征和不同种类土壤分布,选取了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监测点,采取改进的沙箱渗透法开展田间持水量及其分布特征实验研究,给出了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内蒙古阿拉善绿洲农区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谷子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张杂谷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处理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呈"凸"抛物线变化规律,拔节期需水量最大;当地膜下滴灌较适合的灌溉定额为175 m3/667 m~2,其生育期需水量为336.91 m3/667 m~2,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占生育期需水量的比例分别为13.05%,33.30%,20.86%,18.77%,14.02%;作物产量为307.3 kg/667 m~2,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为0.91 kg/m~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1.76 kg/m~3,作物系数为0.84。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宜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大田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新模式,有效压减农作物特别是冬小麦的灌溉用水量,以节水、稳产为目标,开展了地下滴灌模式下不同滴管埋置深度时冬小麦耗水规律的试验研究,比较了地下滴灌与管灌模式下的冬小麦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通过对灌溉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分析,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地下滴灌模式下滴管适宜的埋置深度为25~30cm;对耗水量、产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案对耗水量、产量影响差异均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模式下冬小麦的耗水量和产量为单峰曲线;在试验时段内,地下滴灌与管灌比较没有明显的增产优势,但是在产量相近的情况下,地下滴灌比管灌的灌溉定额会减少60mm。如果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纯井灌区全部实施地下滴灌工程,按照试验成果推算,其节水潜力巨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膨胀性土壤吸水膨胀变形,具有复杂的水文特性及力学性质,其分布范围广泛,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开展膨胀性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的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多针对非膨胀性土壤,相关研究成果不适用于描述膨胀性土壤水分运动过程。土壤膨胀变形主要是土壤膨胀力和自重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受力变形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为量化土壤膨胀变形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采用土壤膨胀特征曲线和土壤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建立了包括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系数、饱和比容积等在内的膨胀性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计算模型。随后,以黄绵土和娄土为典型膨胀性土壤,基于室内试验开展了不同厚度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验证所提出的参数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Nash效率系数均大于0.85,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7,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计算膨胀性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研究成果既丰富了土壤水分运动理论研究,也为膨胀性土壤水分的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参考。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不同初始含水量、不同初始容重下,土壤自重应力和膨胀力对饱和水分运动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高模型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盐分的变化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拟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以衡水地区为例,研究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该地区地下微咸水对灌区玉米进行灌溉时,受气象因素影响,表层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较小,随土壤埋深的增加逐渐增大;含水率变化频率随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呈现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在降水及灌溉水的作用下,土壤含盐量下降明显,由初始值2.39 g/kg降至1.40 g/kg;考虑地下水作用,土壤在160 cm处出现盐分富集现象;当土壤水分通量增大时,土壤接受降水补给,洗盐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靶区,油葵为试种作物,研究膜下滴灌方式下,不同施用深度及施用量的保水剂在油葵种植中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油葵主要根系分布土层(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20 cm土层,保水剂用量为4 kg/667 m2、施入深度为20 cm时,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比同期未施用保水剂的处理高10.8%~41.9%,20~40 cm土层比未施用保水剂的高17.8%~53.6%;叶面积指数也普遍高于未施保水剂的叶面积指数,施量为2 kg/667 m2,深度10 cm时,比未施用的叶面积指数增大1.01%~16.04%,施量为4 kg/667 m2、深度20 cm时,比未施用的产量提高31.6%,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油葵种植中采用4 kg/667 m2的施用量、饱和后沟施20 cm深的施用方法,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可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油葵种植中的推荐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南昌水专学报》2019,(6):27-32
微生物修复是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土壤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很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环境因素等。实验设4种处理:未污染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将土壤水分分别调节到饱和含水量的35%、50%和65%,即处理M1、M2和M3。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变化,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初步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不同水分含量的石油污染土壤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FDA水解酶、脱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是S的0.82~7.14倍、0.20~4.00倍、0.30~1.36倍、0.64~7.41倍、0.26~2.24倍和0.80~8.25倍。结果证明石油污染后期能促进土壤基础呼吸,对脱氢酶与脲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污染土壤水分含量也影响土壤酶活性,但不同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了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区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林草植被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透水性和尽快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地表径流;通过提高土壤水稳性和土壤抗蚀性、改善土壤肥力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土壤抵御侵蚀力的能力.研究结果还直接表明,林草植被对土壤侵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与裸地相比,松林、阔叶林、草地对地表径流的控制率达到63%-89%,对土壤流失的控制率达到70%-94%.该结果对于指导大红山铁矿乃至其他金属矿区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于土壤无机氮固持的影响,选择稻草秸秆生物炭(RBC)和玉米秸秆生物炭(CBC)作为吸附剂,开展了不同生物炭种类、生物炭添加量、对于不同无机氮浓度以及不同土壤pH条件下无机氮固持效果影响的实验,系统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对于土壤中无机氮固持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有显著的固持作用,3%RBC处理的土壤氨氮、硝氮固持率分别达到8.89%~43.75%、7.79%~28.50%,3%CBC处理的土壤氨氮、硝氮固持率分别达到35.61%~48.77%、4.81%~41.26%。CBC的无机氮固持率优于RBC,土壤中施用质量分数3%的生物炭时土壤无机氮固持效果最佳,土壤氨氮、硝氮浓度为60mg/kg、20mg/kg时更有利于土壤无机氮固持,适宜固持氨氮的土壤pH环境为弱碱性(pH在5.5~6.5),适宜固持硝氮的土壤pH环境为弱酸性(pH在6.5~7.5)。综上,施用生物炭对于土壤无机氮具有较好的固持效果,可有效减少无机氮流失。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土壤的压实质量和压实效率,应用专有技术设计研制了仿冲击工业样机,并对工业样机的压实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虚铺层厚度为60-70 cm,当振幅为4 mm,仿冲击振动压实6遍时,土壤在20cm和30 cm深度处的压实度分别为85.53%、84.87%;仿冲击振动压实12遍时,土壤在20cm和30cm深度处的压实度分别为89.47%和86.88%,比原机的压实度分别提高了4.65%和5.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