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笔者以前将假想空间技术引入了现代音乐,并示出了几个系统结构的具体例子.这次,又将假想空间或两地共同表演的概念导入日本传统艺术的代表——木偶戏、能乐(古典歌舞剧)、茶道,并试图研制普通人可参与的系统.本文介绍的表演传统艺术木偶戏的系统,使人们能够在分离的两地,通过电话线,逼真而又实时地共同进行木偶戏的表演.原来的几个阿波舞表演机器人,几乎都把重点放在机械装置上,只是将事先记录的机器人表演的动作数据依次输出而已.相反,本系统的重点是人机接口和即兴性,即操作木偶的人不仅不用考虑机器人,象平时一样地操作,还可与远距离机器人的表演者按设定的拍子及动作进行共同表演.  相似文献   

2.
程静 《网友世界》2014,(5):75-75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探讨了泉州旅游业的现状,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和客观的数据分析,剖析了泉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泉州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泉州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说明泉州古民居建筑的自身特点,重点介绍泉州民居建筑墙体形式、类型,并通过在美学、生态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泉州古民居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泉州古民居的继承与发展,在城区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中,再现民居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新媒体艺术"来指代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是目前多用"新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实验艺术"等来指称具有实验、观念等性质的艺术形式,致使术语不确定。本文取"新媒体"为"新的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跟新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之意,试图梳理新媒体艺术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特征,以期为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术语清晰化作点努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争议的问题,其中一个是关于公共艺术中"艺术"与"公共性"的关系问题。一类观点认为"艺术"是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艺术首先是属于艺术领域的。另一类观点是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认为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核心和标准。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出发去浅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工业4.0迅速窜热的同时,中国也坐不住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呼之欲出。在德国工业4.0迅速窜热的同时,中国也坐不住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呼之欲出。"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2014年6月份在福建泉州召开的一次当地企业战略发展研讨会上透露的。周济称,中  相似文献   

7.
正"支架/表面"运动(The Supports/Surfaces Movement)是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部分法国艺术家进行的一次关于思考和质疑"绘画本体"问题的先锋艺术运动。这场时隔50多年的艺术运动中的作品近期亮相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一场展览是对法国现代艺术运动中发生的事件、人物、作品的回顾,重新理清"支架/表面"运动在法国现代艺术中的历史发展脉络,重新认识"艺术运动"中艺术家的观念与思想对于促进艺术变革与新艺术形式产生的重要价值及作用的一次探索。因此,在中国对该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再审视是从"观念"与"实践"的双向维度为今后中国的艺术发展道路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思想。  相似文献   

8.
艺术新风向     
"互动媒体艺术"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及艺术的发展变化产生的一种新兴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一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手段已经在欧美国家取得相对重要的发展及突破。它在作品的"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完成"性方面具备传统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凭借多角度多层次的前沿技术媒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延展的前景及可能。  相似文献   

9.
<正>插花,在古代称为"瓶花"、"瓶供",以折自然之枝条、花草插入花器,表现其姿态的美感以示对美好对生命的尊重。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至隋唐时期已发展至兴盛,并形成了以丰满华丽为特征的宫廷插花。到了宋朝,随着当时社会国富民安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插花艺术发展至全盛时代,并在中国插花艺术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系统诊断了传统的成绩评定过程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具体对策。有关对策对改进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新媒体装置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和发展契机。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已经发展成为新型互动艺术形式。文章通过对"社交型"新媒体装置作品的分析,探索了这种艺术形式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作者指出:通过现场的作品分享、亲子互动和手机遥控等方式,装置作品首次实现了观众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提升,观众不仅可以与作品实现"交互",而且可以借助作品实现观众之间,甚至群体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未来互交互艺术的智能化、社交化和人性化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泉州是历史上著名的侨乡,而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泉州也有相当好的基础。泉州市电信局在中国百强地局中排名第6位,而其下属的石狮电信局则高居中国电信百强地县局首位。现在,泉州电信局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通信网:全国第一个本地同步光纤SDH网和C3通信网,整个ATM宽带网投入了1千多万人民币。几年前,泉州及其下属的晋江、石  相似文献   

13.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旅游,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图像分析法,探寻了文旅融合对传统民居的意义和可行性,并以泉州传统民居装饰为例深入挖掘其图案特征,进一步提出泉州传统民居装饰图案在乡村文旅品牌形象设计、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上的现代应用,实现泉州旅游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助共赢,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泉州东西塔雕刻艺术题材丰富,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福建南宋时期最高水平的石雕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中、西艺术的交流已有几百年历史,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在西方文化的介入下发生的。中西融合是20世纪初一种普遍性思潮,在此思想背景下,大批画家走上"中西兼能"的道路。早期艺术家对西方各种艺术流派产生的感悟和体验,为后世考察当时文化艺术的西学东渐提供了线索;他们对东西方艺术的融会与创新,对当今在中西文化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势下,构建具有中国当代精神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初期,被寄予厚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新民改良运动,曾经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次发展。由林凤眠等老一辈艺术家引入的新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林凤眠先生一生致力于"架设一座沟通东西文化的艺术桥梁",探索欧洲社会以理性思辨为特征的艺术"现代性",与中国艺术传统结合后可能具有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重视理性的现代艺术观念对当时的社会改良带来了促进作用。他的艺术历程,反映出中国早期现代艺术发展的特点,也同时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实践在艺术文化领域的回响。  相似文献   

17.
纤维艺术逐步走进大众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从墙面传统挂毯形式走入立体式,从视觉上有着更接近"雕塑"的意味。因而产生了被称为"软雕塑"的这种纤维艺术形式的雏形。从某种角度说,发展软雕塑能使现代纤维艺术从狭隘的平面观念中解脱出来,走进现代与现代思潮完美的结合。因此,文章就怎样表现和发展软雕塑将是打开走向现代大门的钥匙,发挥纤维艺术优势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对艺术本质的追求是艺术理论研究头等重要的问题之一,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何以成为艺术的核心要素,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自主纠偏"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艺术学界产生了一批具有创新性、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艺术精神以及艺术发展状况的艺术观:艺术是开放性审美关系的创造;艺术是对现实的本体性否定;艺术是一种积极性人文精神的文化形态;艺术是"社会意识形式"。这些观点与当代艺术发展相呼应,显示了我国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艺术理论研究较强的原创性、现实针对性、解释艺术现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决策树的泉州湾沿海防护林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泉州湾沿海防护林信息提取及变化检测,分析了泉州湾沿海防护林近20 a来的变化情况,为泉州地区防护林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泉州湾沿海防护林进行分类及变化检测。结果表明:1987~2008年的21 a间,泉州湾沿海防护林面积净增537.23 hm2,增加了20.5%;防护林以阔叶林为主,占了70%~80%。总的看来,阔叶林、针叶林的面积在不断增加,红树林面积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过程;但局部地区出现了防护林减少的情况,如泉州的丰泽区和石狮沿海,因城市扩展导致的土地成片开发占用了大片防护林。虽然泉州湾沿海防护林面积有所增长,但其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并不能有效地保护泉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下一步工作考虑如何根据检测结果作出调整,充分发挥泉州湾沿海防护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迪·沃霍尔用机械复制的手法去表达他所要表达的内容,丝网作业法就是他要消除艺术家的个人手法的一种方法,"重复"和"挪用"被他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消费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安迪·沃霍尔用大众文化挑战了大众文化,但他的艺术成为了"批评性的艺术"。艺术进入大众文化,并不等于说它本身就是大众文化了,本文试图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入手来探讨艺术与消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