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鸟类栖息地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通常作为检测城市湿地生境状况的指示性物种,在城市湿地的保育规划与管理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城市湿地鸟类的栖息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着手,通过对武汉东湖绿心鸟类资源及栖息地调查及识别,对鸟类栖息地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并提出了对鸟类栖息地退化生境修复、生物通道连接、恢复自然岸线、构建适宜栖居的植被群落及完善监测评估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城市湿地中各类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波  贺萌  彭琳  曾星月 《中国园林》2023,39(7):35-39
生态网络构建是应对城市生境破碎化的重要途径,其中,研究尺度范围、目标物种(或类群)特性及相应阻力面的设置是影响其合理性的关键因素。以2种林鸟为焦点物种,重点探讨了山地城市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和典型结构特征,以及保护物种生态网络的伞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鸟类迁移能力的中观尺度生态网络构建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也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对于林鸟迁移扩散而言,规模较大的源地斑块和生境质量较好的小型源地斑块都很重要,而沿江山体绿地可能是林鸟迁徙的重要踏脚石;3)以保护物种作为焦点物种的生态网络对于常见种具有伞护作用,但从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考虑,针对常见种构建互补型生态网络也很重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结合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夹点”识别结果对山地城市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完善,包括对滨江绿地、山体崖线、冲沟和次级河流等典型景观空间宽度和连续性进行修复,对关键节点型小规模绿地空间的保护和生境质量提升,以及复合型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生 态系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城市发展与生 态保护之间亟待一个平衡。所以生态格局的 构建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学 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中以太原市城六区 生态修复实践为例,通过生态特征与问题识 别、生态敏感性分析以及生态干扰度分析, 得出生态风险评价结果,阐述融合生态本 底、生态过程构建生态格局从而划分生态空 间控制线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8)
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鸟类自然保护区。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导致保护区内景观显著改变,湿地环境日益恶劣。本文在湿地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 VEST模型)研究了保护区的生境退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14年间,保护区黄河等天然湿地其生境退化程度较高,并且,退化等级较高的生境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城市生态修复研究的时间发展与知识脉络,探寻城市生态修复研究时间的发展脉络,绘制了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分为3个阶段:2004年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景观、城市生态等;2005~2013年间,研究热点有物理活动行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等;2014年后,研究热点集中于人类福利、环境修复、气候变化、污染等。研究热点整理归类为4个方面:保护与管理、城市休闲与福利、河流演变、环境与人类。以期更好把握城市生态修复领域学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长江上游众多沿江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与水文过程、物质与结构失稳以及生境退化等复杂环境挑战,导致江岸景观的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观赏游憩等重要功能严重衰退。选取长江重庆主城段江岸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典型生态特征与环境挑战,提出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的3项策略:1)应对多重水位变化的分圈层韧性植物筛选;2)护坡立体生态种植;3)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在重庆主城典型江岸九龙外滩实施修复实践,定量评估修复后江岸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江岸景观呈现出优美的立体生态外貌,群落多样性逐渐提升,景观韧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可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修复及山地城市韧性江岸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应用范式。  相似文献   

7.
廖凌云  鲁贝  曹越 《中国园林》2023,39(12):21-27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 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980—2020年)生境质量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较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平均值从0.861下降至0.845;2)近4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小但波动较大,建阳区的景观格局破碎化最为显著;3)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空间关联,LPI、CONTAG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D、LSI、SHEI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域城镇中心的景观破碎显著、生境质量较低;武夷山脉附近景观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高。解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系,可为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规划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佳煜  陈天 《风景园林》2021,28(12):16-2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议题,科学构建重点修复区域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是实现精准高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决定性前提。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整合传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效能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等研究方法,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技术框架。设定ESs优先、CER优先以及ESs-CER协同3类修复情景,并采用元胞自动机(CA)动态模拟土地利用扩张趋势,利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块与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并评测综合修复效能。研究发现:ESs-CER协同修复情景能够兼容生态系统保护与城市发展效益,有助于定量划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该方法明确了各生态修复区功能定位与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为系统性、针对性地修复国土空间生态关键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扩张造成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环境发生显著退化,如何针对生态交错带特征开展区域生态修复,成为亟待研究的规划技术问题。文章借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方法,结合秦岭北麓人工自然交错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的生态特殊性分析,选择西安市鄠邑区为对象开展研究,提出适宜人工自然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分析4步骤,包括: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交错带景观资源整合,并基于此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修复的基本思路与分区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铜陵西湖湿地现状,结合铜陵市西湖新区总体规划,研究在协同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为导向下的城市新区湿地修复策略。重点阐述了公园在功能分区、土方水系和生境植被上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功能分区规划上结合新区功能,分区开发保护;在土方水系规划上保留场地肌理,统筹水系调蓄;在生境植被规划上恢复栖息场所,营造多样景观。修复策略平衡了湿地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需求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不同视角与方法的北京市密云区生境规划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保护与规划城市生境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的生境规划设计方法仍有待探索,因为生境的定义具有不同的视角与内涵。基于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比了物种视角与景观视角下的2种规划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密云区的生境规划,分析对比2种方法的规划结果。在物种方法中,首先选取承担多种生态作用的豹猫为目标物种,运用HSI模型并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Arc GIS计算选取高适宜性源地并建立生态网络。景观方法则基于Arc GIS、Guidos、Conefor等软件平台,采用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选取重要核心区源地并建立景观生境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源地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生境规划不能盲目选择一种方法,需有机结合2种方法得到源地与廊道结果。根据地块承载的生境生态功能重要程度确定源地核心保护区,以实现最佳的生境规划和有效的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13.
The focal species approach to nature conserva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anagement actions requir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st vulnerable species in a landscape with respect to the threatening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ir decline. For each threat, a focal species is identified as the one with the most critical requirement pertaining to the threat. With multiple threats, the resulting suite of focal species can be regarded as a “focal community”, whose combined needs are used to address a range of management a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critical requirements of a focal community of resident land birds are identified with respect to the threats arising from the loss,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habitat in the central wheat-belt of Western Australia. This knowledge of their critical requirements is then used to guide a landscape design procedur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bird habitat in the Gabbi Quoi Quoi sub-catch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The landscape design procedure is framed against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neighbourhood, where the necessary size, spatial arrangement, area of influence and connectivity of existing landscape elements are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habitat restoration and re-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4.
蓄水后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剧烈水位变化与反季节水 淹,导致鸟类生境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衰退,并引发鸟类群落组 成与空间分布的显著变化。针对适应水位变化并恢复鸟类多样 性这一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科学问题,选取澎溪河 大浪坝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栖息、觅食、繁殖及庇护等鸟 类生境综合需求,提出以“环境要素-生物要素-空间结构”协 同设计为核心的鸟类生境修复技术框架。对修复后大浪坝消落 带鸟类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鸟类生 境质量显著改善,在不同季节及水位条件下均能维持良好的鸟 类生境异质性,鸟类多样性得到持续提升。研究成果可为复杂 水位变化影响下大型水库消落带的鸟类生境修复与多样性提升 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技术范式。  相似文献   

15.
刘俊男  陈航  高凯 《中国园林》2022,38(10):32-3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和伞护物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识别滇池沿岸鸟类适宜生境,完成生境制图,并利用最小成本距离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及优化鸟类生境网络。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识别环滇池湖滨水陆相交区域为鸟类高适宜区生境,距滇池一级保护区距离与植被覆盖度是影响鸟类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2)生境制图结果显示,高适宜区生境以湿地与林地为主,两者占比分别为39.34%和28.67%;3)基于最小成本距离模型构建了滇池沿岸及昆明城市范围内的鸟类生境网络;4)基于电路理论识别了生境网络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改进网络的连通性。研究成果形成鸟类生境识别和网络构建的系统方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度处于较低水平;构建的生态网络连通度较高但在局部区域出现空缺;生态网络优化可形成“一轴两带,四核多点”的生态网络规划框架。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较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郑冰晶  董丽 《风景园林》2019,26(1):53-57
植被覆盖率高的线性公园,可作为鸟类的迁徙途径和栖息之所,并猜测其可作为生态廊道的一部分,适宜的营造植物景观、提升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对保护鸟类多样性有促进作用。因此,采用标准取样法对北京城市线性公园绿地进行研究,提取可能影响鸟类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因素、植物生境因素,对提高鸟类多样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研究结果主要表明,在线性公园绿地宽度30~200m内,随着宽度的增加,鸟类的数量有所提高;含有不同类型植物生境的线性公园绿地,对鸟类目标种的吸引力不同,植物生境类型数较多样的线性公园绿地具有较高的鸟类目标种吸引力;不同的鸟类目标种偏好在不同的树种上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18.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兖州煤田邹城市太平采煤塌陷区为例,在多年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太平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趋势,结合动态塌陷特点,重点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塌陷区新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技术.从生态系统整体设计与修复的角度,提出了6种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