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鹤滩水电站尾水隧洞末端部分洞段由导流洞改建而成,尾水位较低时,存在明满流现象,对输水系统安全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明满流段的流态及体型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渡过程中,尾水洞内正反向水流相叠加,产生水面涌波,触顶后形成眀满流,并伴随压力脉动现象。脉动压力的极值远小于隧洞衬砌压力的设计值73.5 m,对尾水隧洞衬砌段结构影响较小。结构优化研究表明在尾水隧洞出口设置逆坡堰及优化衔接段坡度,可有效改善明满流流态。  相似文献   

2.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尾水隧洞平均埋深400m以上,第Ⅰ层开挖采用独头掘进方式,无进、排风竖井和平洞,通风线路结合施工支洞布置,不具备设置射流风机接力通风条件,一站式最远通风距离达3700m,施工通风十分困难。为确保通风效果,计算了各施工工序需风量,采用Fluent流体数值软件,建立了三维、非稳态的大埋深独头隧洞气体湍流模型,对爆破通风流场形态和污染物逸散、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现场污染物测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尾水隧洞通风2min后流场基本稳定,掌子面爆破后污染物浓度先急剧增加,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通风12min后,掌子面3m附近污染物浓度满足规范要求;15min后,所有部位污染物浓度均接近规范允许范围,气流组织顺畅,通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百色水电站运行时,尾水隧洞中有可能出现明满交替流动而使尾水系统对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过渡过程都带来复杂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可行的明满交替流动数值模型是完全必要的。针对现有明满交替流动的数值解法中存在稳定性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特征隐式格式法,其主要思路是将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转化为双曲型方程组的标准形式进行差分,并通过尾水隧洞水工水力学模型试验专门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表明该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将谊方法应用于百色水电站的尾水系统动态仿真计算中,并对尾水隧洞洞型进行优化,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拉福图纳水电站隧洞经过20多年的运行以后,急需要整修,因为该电站对巴拿马的电力系统十分重要。为了避免停机,至今对这些隧洞只进行了少量的检修。然而,最近研究表明需要进行补强,目前正在对尾水隧洞进行检修,这将是一系列整修工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8号尾水调压室开挖完成后,在高地应力、复杂地质条件和洞群效应作用下,产生局部浅层岩体破裂破坏,导致喷层开裂掉块、预应力锚索钢绞线拉断和多点位移计发生应力突增。为确保8号尾水调压室及其底部交岔口永久围岩稳定,参建各方于2019年6月至10月期间对8号尾水调压室井身段部分区域以及尾水连接管交岔口顶拱部位采取了应急加固处置措施。监测数据显示,应急加固完成后,右岸8号尾水调压室围岩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新西兰马纳普里地下水电站的一段尾水隧洞内设置一道临时挡水墙,采用这种方法为新的尾水隧洞与现有尾水隧洞的连接创造了一个排除了水的干地作业区,这种办法比原建议在尾水出口水渠中修建一座围堰有更多的优点。显著地减少了完成隧洞连接任务所必要的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7.
马鲁.  S 《水利水电快报》2000,21(21):18-20
拉福图纳水电站运行20多a以后,其隧洞需要修复。由于该电站对巴拿马的电力系统很重要,所以直到现在都在尽量减少维修,以免停机。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需要进行补救工作。现在已开始尾水隧洞的维修工作,这是一系列修复任务的首项工程。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朝山水电站两条长尾水隧洞,混凝土初砌洞段长,初砌体型复杂,薄壁衬砌,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为确保隧洞混凝土衬砌质量达到合同要求,施工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监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在施工中得到有效实施。已完成混凝土衬砌的两条长尾水隧洞,混凝土质量状态良好,为“创优质”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西兰的马纳波里水电站,采用一辆遥控车帮助查明尾水隧洞水能损失问题,初步结果已经驱散了关于遗忘的施工堵隧洞的谣言。  相似文献   

10.
由于白鹤滩水电站单机容量巨大,机组运行水头变幅大,且尾水隧洞流态复杂多样,因而水力干扰过渡过程的分析与控制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基于有压输水系统特征线法,引入明渠水流分析的特征隐式格式,推导得到尾水隧洞明满流计算分析模型,同时考虑调速器频率调节模式,构建了输水发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和调控模型,对白鹤滩水电站输水发电系统水力干扰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尾水系统多流态特性的白鹤滩水电站输水发电系统水力干扰过渡过程是稳定的;随着机组运行水头的增大,尾水系统由全线有压状态过渡到明满流和明流流态,有压段长度缩短,尾水调压室水位和尾水系统动态过程的衰减加速,有利于改善受扰机组的调节品质;两种不同的机组型号均能满足输水发电系统水力干扰稳定性要求,且受扰机组调节品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水布垭水电站尾水隧洞穿过V类岩层,有许多剪切裂缝沿隧洞纵向贯穿洞顶,施工中可能出现坍方。对解决此困难的经验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思林水电站长尾水隧洞取消尾调水力过渡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林水电站引水系统为“一洞一管一机+尾水隧洞”布置型式,压力引水管道长335m,压力尾水隧洞长210m,压力水道水流惯性时间常数Tw=4.13s,尾水反水锤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论述了思林水电站取消常规的尾水调压井设计,通过优化流道系统、机组参数、调节系统参数等,有效地解决了长尾水隧洞的反水锤问题,水力过渡过程的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保证了整个工程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3.
溪洛渡水电站导流隧洞按左、右岸各3条对称布置,其中1号、2号、5号、6号导流洞与尾水洞结合,过流断面均为,18m×20m(宽×高)的城门洞形,开挖断面最大达21.60m×23.60m,加之缓倾角层间、层内错动带对隧洞顶拱围岩稳定性不利,隧洞工作条件复杂,实施大洞径的导流隧洞并形成永久尾水洞的设计,对设计和施工技术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近场区泥石流临界雨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拿  陈宁生  曾梅  李涛  陈容 《水利学报》2015,46(2):239-247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近场区受多条泥石流沟的威胁,为降低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基于临界雨量的预警系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收集该区泥石流活动历史资料及相应的降雨资料,通过灾害实例调查法及频率法分别推算该区24 h临界雨量、10 min及1 h临界雨量值范围。结合区域泥石流活动特点、该区降雨特征及泥石流启动原位试验,确定该区的24h临界雨量、10min及1h防范雨量及预警指标(临界雨量)。经综合分析后确定24 h临界雨量为10 mm(有前期降雨)及38.14 mm(无前期降雨);10 min降雨量介于6.41~8.84 mm或1 h雨量介于13.63~18.78 mm为该区防范雨量值;8.84 mm及18.78 mm为10 min及1h泥石流预警指标,即该区泥石流临界雨量。根据该区各沟泥石流活动情况、泥石流自身复杂性及该工程的重要性,提出该区泥石流防治建议,以期为该区泥石流预报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工作弧门的结构特点与布置型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所处的特殊安装地形从工作弧门各部件的运输、吊装及调整等各工序提出了适宜巨型潜没式三支臂弧门安装的工艺方案,从理论上探讨了国内首次采用的三支臂弧门的安装难点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变顶高尾水洞的水力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强  刘保华 《水力发电》2004,30(3):32-33
向家坝水电站尾水下接金沙江,江水位变幅大,尾水隧洞选用变顶高尾水洞方案时可不建尾水调压室,但洞内压力和明满交界面会随水流过渡过程变化。经建立包含引水系统、机组和调速器在内的计算机仿真程序的水力过渡过程计算表明,变顶高尾水隧洞方案在明满交替流工况下,未产生气囊,洞顶内水压力变幅不大,对机组没有产生不利影响,电站调节系统能满足大、小波动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影响白鹤滩水电站边坡稳定的控制性因素,分析了该边坡可能发生的破坏模式,进而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工程地质分析。结果表明,右岸边坡可分为4个区域,Ⅳ区和Ⅰ区拱坝下游边坡因断层切割和开挖可能顺层滑移,其他部位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节理控制,以小规模楔形体、倾倒和坠落等破坏形式为主。研究成果可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糯扎渡水电站尾水隧洞位于厂区地质最差的地区,岩体蚀变严重,高岭土化、泥化强烈。针对断层和影响带的地质特性以及尾水隧洞开挖断面直径大的特点,开挖施工中合理划分了开挖分层,采取了超前支护、钢支撑、锚杆和锚筋桩、喷钢纤维混凝土等综合支护手段,重视监测工作,成功穿越了F3断层,且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塌方事故。施工完成后的监测结果显示,尾水洞变形主要发生在开挖初期,支护完成后,围岩变形逐步稳定。  相似文献   

19.
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人流、物流、车流巨大,工程物资进出场频繁,统筹管理难度大.结合现场管理实际,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有效管控的原则,依托互联网平台,规范数据采集标准,统筹软件开发和硬件集成,开发了白鹤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一级指挥、二级监管、维护安全、智慧管理"的目标,大大提升了工程现场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