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滑坡微型桩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和有限差分(FLAC3D)模拟,研究了黄土滑坡微型桩群桩破坏模式。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型桩易发生破坏的区域为滑面上下各4倍桩径范围内,且其破坏形式以弯剪破坏为主;微型桩上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近似为三角形,推力在滑面处达到最大值;滑坡推力沿荷载传递方向依次递减;微型桩群桩的弯矩分布形式有别于传统抗滑桩,弯矩最大值出现在滑面附近。其成果为微型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微型桩群加固堆积层滑坡的加固效果和受力特性进行原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工点滑坡运动形态较为复杂,初测阶段以浅层滑动为主,随后产生深层滑动,最后逐渐趋于稳定;微型桩群可较好限制加固范围内坡体的位移,保障线路的正常运营。滑坡推力作用下,不同排微型桩之间的荷载分担关系具有较大的差异,当滑体产生较大位移时,前排微型桩受到较大的外荷载,后排微型桩次之,中排微型桩受到外荷载较小;当滑体趋于稳定后,各排微型桩的荷载分担关系趋于一致。此外,测试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弹塑性荷载–位移曲线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滑坡推力作用下微型桩群的横向受力特性;固定约束使微型桩顶部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使地面以下2 m深度范围内微型桩桩身产生较大弯矩,建议实际工程中将微型桩与刚性顶梁之间设为铰接。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6,(1):129-131
采用微型桩加固边坡是一种高效、经济合理的加固方式,但其桩径小,容易发生破坏。对此,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其破坏模式,即单桩破坏、局部破坏、整体破坏,并探求影响破坏模式的因素。实验采用三排桩梅花形布置,桩间距10 D,锚固深度2/5桩长~([1])。通过实验发现并认识到,桩的破坏模式与桩间土的性状及排间距有关系,在土质条件好的前提下选择合理排间距可使三排桩受力均等,从而发挥微型桩加固效果,同时,在微型桩加固边坡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护坡加固,可有效保持土的性状,使微型桩长期处于较好的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微型抗滑桩双排单桩与组合桩抗滑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3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抗滑桩双排单桩与组合桩在加固边坡时的抗滑特性。边坡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微型抗滑桩能提供较大的抗滑力,降低变形速率,对边坡有较好的加固效果;组合桩加固效果更佳,较单桩抗滑力提高6.8%。桩体破坏有3种形式:桩体弯曲、桩土脱空、桩体断裂;双排单桩裂纹倾角较大,为65.7°,呈弯–拉破坏;组合桩裂纹倾角为33.9°,呈拉–剪破坏;后桩裂纹宽度较前桩大。双排单桩桩体自由段土压力沿桩身呈“S”型分布;后桩承受土压力大于前桩,前后桩最大土压力之比为0.53∶1~0.50∶1;桩前滑面层位存在桩土脱空区,土压力最大值在滑移面上10%桩长附近;桩体嵌固段土压力在下滑力较小时呈倒三角形分布;当土压力较大时呈矩形分布。组合桩由于连梁作用,前桩桩顶产生较大的正弯矩,桩身最大负弯矩出现在滑面附近,前后桩最大负弯矩之比为0.67∶1~0.80∶1。  相似文献   

5.
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一具体滑坡治理工程的进行安全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微型组合桩加固的滑坡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高鹏 《山西建筑》2014,(22):70-71
结合某煤矿矸石山山体出现滑坡情况,综合考虑安全、经济以及工期要求,依据相关规范,经反复论证,提出采用微型桩+刷坡+排水+绿化方案进行滑坡治理,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该工程治理措施加固后的边坡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在荷载条件下不同工况边坡位移以及土压力的变化情况,文中以研究工程为背景,依据相似理论进行模型试验,设置微型桩护坡、微型桩-植被协同护坡两种不同的工况,通过在坡顶施加竖向荷载,边坡在桩前桩后不同深度处布置土压力盒以及应变片的方式,监测微型桩桩身弯矩分布规律以及微型桩-植被的协同护坡的护坡机理。结果表明,协同护坡组桩身弯矩在相同荷载条件下,相较于微型桩护坡组下降了78.86%,整体与桩后土体脱离速度下降了67.03%;微型桩护坡组最终边坡破坏是由土体破坏所导致的,而协同护坡组则是因为微型桩-土体的共同受力破坏。  相似文献   

8.
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作用机制,采用土压力盒和壁面式压力盒等多种测试手段,完成一系列室内大型模型试验.在外界施加的滑坡推力作用下,测试桩后推力和桩前抗力,分析桩后和桩顶坡体受力状态的变化.根据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判断坡体出现滑裂面的时间和滑裂面的位置,并分析桩抗滑段长度变化时滑坡体的破坏形式与变化规律,同时计算桩顶以上坡体承担的滑坡推力;判断桩身截面的物理状态,计算坡体出现滑裂面时桩身所受的滑坡推力,分析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机制、桩长变化桩身所受的滑坡推力及其分布规律与桩顶滑体所承担推力之间的关系,为沉埋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滑坡是一种常见且极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它分布广泛,规模巨大,常常造成严重的危害.每年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滑坡都会造成达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虽然抗滑桩支挡结构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已经成熟,但是在某些方面中却暴露出了不足,造价高昂,设施庞大不利施工等.据此,特提出一项经济且高效的技术"微型桩群支护体系",来改善抗滑桩治理滑坡的不...  相似文献   

10.
处于蠕滑状态的高位滑坡,快捷、有效的应急治理措施是稳固滑坡的关键。分析研究了高位滑坡成因机制与加固机理,探究微型桩群在高位滑坡应急治理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希望为类似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并结合青中村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实例,讨论微型桩群设计施工中的技术要点,指出微型桩群治理高位滑坡可达到快速稳固滑坡的目的,其技术可行、施工便捷、支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微型桩连梁在抗滑作用中的效果,进行了滑坡微型桩抗滑作用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对比了有无连梁情况下,微型桩的破坏情况及其抗滑效果。试验结果为:连梁能有效减小微型桩桩身的破坏程度;能减小微型桩桩顶60%左右的位移;能够有效减小滑面处桩身位移,提高桩体的整体抗滑性,能促进其滑面处抗剪强度;连梁能有效提高滑坡体稳定性4.5%。研究结果可为微型桩加固滑坡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滑坡防治格构式预应力锚杆从预应力施加至破坏的过程,研究了预应力锚杆对滑坡的防治过程、单根锚杆及各锚杆之间的受力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格构式预应力锚杆对滑坡的抗滑作用可分为主动防护阶段和被动防护阶段两个阶段;在主动防护阶段,各锚杆受力相同,而在被动防护阶段,中下排锚杆受力大于中上排锚杆,且随着滑坡变形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明显;在滑坡发展过程中,锚杆处于弯曲和轴向拉伸组合变形状态,滑面附近锚固段变形为上侧受拉下侧受压,自由段则相反,锚杆轴应变在滑面处最大,从滑面至锚杆末端逐渐减小,自由段基本相等;滑坡中上排锚杆弯曲变形大于中下排,轴向拉伸小于中下排。  相似文献   

13.
龙头山滑坡是三峡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中重点监测滑坡,通过对其进行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对滑坡失稳过程的孔隙水压和土压力以及滑坡位移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观察总结,并探求库水位变化和降雨条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滑坡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剪切试验分析滑坡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晓东 《山西建筑》2007,33(13):120-121
通过制样并做饱和前后的剪切试验对比,测得其粘聚力及内摩擦角,结合土的力学性质,具体分析了滑坡发生的层面和机理,为更好更全面地预防滑坡、治理滑坡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在满足建筑限界、通风等约束条件下3种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单心圆、尖三心圆、坦三心圆)在不同初始应力场作用下的受力性状。分析了初始应力场及断面型式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经综合比较,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研究结论为今后合理地设计隧道衬砌结构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基坑滑坡抢险工程临时稳定性和时间紧迫性需要,在分析钢管微型桩作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钢管微型桩简化设计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衡阳某基坑滑坡抢险工程设计中,并利用二维岩土限元分析软件Soilworks对设计方案进行有限元模拟,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布置三个位移监测点对治理方案进行2个月的现场监测,现场监测反馈治理效果表明:建立的钢管微型桩简化设计计算方法用于基坑抢险工程设计是可行的。该方法简单实用,对后续类似基坑抢险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To determine the bank-head’s ice force of the lead-navigating bank at key position that faces the ice directly of certain water conservancy, ice model test in reduced scal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local situation on the spot and data observed.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are go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such as effect of the ice velocity on the ice force, ratio of components of forces when ice sheet acting on the vertical bank-head, ice force ratio of vertical to 45° incline as well as ratio of level ice force to the vertical ice force when acting on 45° incline. Finally, suggestions on determination of the ice force using formula are given afte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 calculated by the present formula of ice force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39(5): 537–542 [译自: 天津大学学报 (自然版)]  相似文献   

18.
李泽凤 《山西建筑》2014,(34):96-98
结合某边坡滑坡的具体案例,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并作用长期荷载的边坡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侵入雨水的滑坡提出了采用排桩+锚索框架+锚杆立柱加固治理的施工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强震作用下滑坡岩体震裂损伤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地震滑坡,其中滑坡岩体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裂损伤现象。通过大光包滑坡现场大量的调查工作,揭示了该滑坡不同部位岩体的震裂损伤程度随埋深、地形地貌及岩性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基于疲劳试验,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强震作用下滑坡岩体震裂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上限应力是影响岩体震裂损伤程度的首要因素,应力水平是震动频率影响岩体震裂损伤程度的前提。并基于此分析得出,滑坡不同部位受控于埋深及地形地貌的差异,决定了其受到的地震作用力及应力状态各不相同,是影响岩体震裂损伤程度的动力因素;而滑坡不同岩性之间岩体结构的差异,导致其表现出不同的破坏特征,决定了在相同地震荷载下损伤程度各不相同,是影响岩体震裂损伤程度的内在因素;地震爆发初期,强烈的地震冲击作用力在短时间内对岩体产生的巨大损伤及岩体自身结构的缺陷,是造成岩体最终震裂损伤的基础。以上研究成果为强震作用下滑坡岩体的震裂损伤程度进行快速的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并丰富了大光包滑坡滑带岩体碎裂化成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